范 波,王 豐,鄧翠東
(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四川 自貢 643000)
風濕性疾病是指以關節痛、畏風寒為主癥的一類常見的臨床癥候群。此類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系統性硬化癥、彌漫性硬化癥等多種疾病。此類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臨床研究表明,風濕性疾病可累及患者的骨骼、關節、肌肉及其他軟組織(如滑囊、肌腱、筋膜、血管、神經等)[1]。另外,此類疾病還可累及患者的肺部,從而使其罹患肺動脈高壓。臨床研究表明,風濕性疾病患者在合并肺動脈高壓后,會加重其右心室的負擔,易使其并發肺源性心臟病或心力衰竭,從而可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通過對風濕性疾病合并肺動脈高壓的發病機制進行研究,能夠為診斷、治療該病及評估患者的預后提供客觀依據,從而可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其殘疾率和死亡率[2]。本文結合相關的文獻,對風濕性疾病合并肺動脈高壓的發病機制進行了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目前,臨床上尚未完全闡明風濕性疾病的發病原因。但多數學者均認為,該病的發生與患者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代謝功能紊亂及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3]。相關的統計數據顯示,在我國16歲以上的人群中,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率為0.32%~0.36%,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率為0.07%,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率為0.25%。而在我國50歲以上的人群中,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率超過50.0%[4]。在風濕性疾病合并肺動脈高壓方面,有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系統性硬化癥患者合并肺動脈高壓的幾率為6.0%~60.0%;彌漫性硬化癥患者合并肺動脈高壓的幾率為33%。有學者[5]對24例繼發性肺動脈高壓患者和31例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患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有39%的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患者的血清抗核抗體呈陽性(患者的血清抗核抗體呈陽性即表示其患有風濕性疾病),并存在雷諾現象,且部分患者還存在肺血管損傷。有29%的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患者存在與風濕性疾病相關的免疫抗體,部分患者存在一種免疫抗體,還有部分患者存在多種免疫抗體。另外,有4%的繼發性肺動脈高壓患者和23%的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患者的抗KU抗體呈陽性(抗KU抗體呈陽性,可誘發系統性硬化癥、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風濕性疾病)。有學者[6]對風濕性疾病患者和風濕性疾病合并肺動脈高壓患者進行跟蹤隨訪,結果顯示,單純患有風濕性疾病的患者其兩年的生存率超過80%,而風濕性疾病合并肺動脈高壓的患者其兩年生存率僅為40%。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風濕性疾病患者在合并肺動脈高壓后其生存率會大大降低。國外的報道指出[7],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率為4%~14%。該病患者在五年內合并肺動脈高壓的幾率為43%,且其在合并肺動脈高壓后2年的死亡率僅為25%~50%。而在國內,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率為3.6%~11%,且該病患者在合并肺動脈高壓后2年的死亡率超過50%。
肺動脈高壓的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如患者患有肺小動脈痙攣、肺血管炎、致叢性肺動脈病等[8]。目前,臨床上尚未完全闡明風濕性疾病合并肺動脈高壓的發病機制。此問題還處于研究階段,現將研究的主要成果介紹如下。
風濕性疾病可引起多種致叢性肺動脈病變,如肺肌型動脈內膜纖維性增生、肺肌型動脈內膜細胞性增生、肺動脈壁中層肥厚、支氣管擴張等。上述病變易導致患者的肺動脈內出現結締組織沉積的情況,從而可使其肺動脈的管腔變得狹窄,增加其肺動脈的循環壓力,進而使其發生肺動脈高壓。另外,風濕性疾病還易引發肺間質性疾病,而肺間質性疾病會導致毛細血管床縮小。當毛細血管床縮小到一定程度后,就會引發低氧血癥,從而可增加肺循環的阻力,進而引起肺動脈高壓。
風濕性疾病患者肺動脈的血管壁上會出現DNA抗體、類風濕因子等免疫復合物沉積的情況,從而可激活其肺動脈的免疫反應,促進其肺動脈釋放血管活性介質,使其肺動脈發生炎癥反應。而炎癥反應又可促進患者的肺動脈收縮,使其肺動脈的管腔變得狹窄,增加血流的阻力,進而導致其發生肺動脈高壓。
風濕性疾病患者普遍存在肺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的情況,從而可促使其肺血管內皮細胞釋放大量的內皮素(內皮素是一種血管收縮物質),內皮素能夠與血管平滑肌上的受體相結合,促進血管收縮,導致血管腔狹窄,進而引發肺動脈高壓。
風濕性疾病合并肺動脈高壓是臨床上常見的一類疾病。雖然目前臨床上尚未完全闡明此類疾病的發病機制,但隨著醫學界對此類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該病的發病機制會得到進一步的明確,從而能提高該病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其病死率。
[1] 張洪亮,董天崴,張磊藝,等.miR-21-5p在肺動脈高壓發病機制中的調控作用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29):12-15,182.
[2] 仝瀚文,張勁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合并肺動脈高壓的發病機制和臨床治療進展[J].臨床急診雜志,2016,17(2):161-164.
[3] 成力,李小慶,陳文江,等.miRNA-126-3p與先天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發病機制相關性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學,2015,44(36):5103-5106.
[4] 朱燕,樸春梅,顧虹.ACVRL1突變在肺動脈高壓病因學及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5,34(3):246-248.
[5] 張瓊,樊長征,苗青,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繼發肺動脈高壓的中醫發病機制及治療思路[J].中醫雜志,2013,54(4):290-292.
[6] 王佳,劉毅.風濕性疾病貧血發病機制及研究進展[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22):3842-3843.
[7] 喬鵬燕,彭肖,張莉蕓.糖尿病合并風濕性疾病的發病機制與臨床研究[J].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志,2012,6(2):147-151.
[8] 易富,蔡敏琪,何后羅,等.MicroRNAs在類風濕性疾病發病機制中的研究進展[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8):88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