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瞿同祖先生的《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一書從歷史的角度出發,對中國歷朝歷代的法律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為讀者清晰地展現了中國社會法律發展的脈絡。一方面,瞿先生在書中將法學和社會學緊密聯系起來,將中國法學現象與中國社會背景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瞿先生旁征博引,收集大量古籍記載的案例,充實內容。別具一格的篇章體例向我們展現了自漢至清的兩千余年間中國封建法律的演變,是一部關于傳統法律文化以及法律史的重要著作。
關鍵詞 家族 婚姻 巫術 宗教 社會制度
作者簡介:賀惠,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245
瞿先生在文中明確“家族”的范圍,中國的家族是父系的家族,親屬關系只從父親方面計算,母親的親屬是被忽略的。而“家”和“族”其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家”指的是“同居的共同生活的范圍較小的親屬團體”,而“凡是同一始祖的男系后裔”互為“族人”,所組成的團體稱為“族”。從性質上看,“家”是一個經濟單位,是一個共同生活團體;而“族”則是家的綜合體,是一個血緣單位。
既然有了“家族”這樣的團體,就不能群龍無首,無論是小的經濟單位,還是大的血緣單位,都需要有領導者來維持單位的正常運轉。瞿先生由此引出了“父權”這一概念,也生發出第二節的主要內容。中國古代廣義的父權包涵眾多極其重要的權利,例如生殺權、財產權、婚姻決定權、裁決權、懲罰權。而這些權利都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很多法律條文以及判例都能夠證明這一點,這與現在的法律理念迥然不同。如今法律強調人人平等,同時由于公平的需要,會適當向處于弱勢地位的人群傾斜,比如未成年人、老年人。而中國古代法律維護的是階級、差異。通過法律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不平等,夫與妻之間的不平等。而這種不平等體現在各個方面,如今非常看重的財產權完全在父權所有者的掌控中,而如今憲法中規定的屬于人的基本權利的生命權竟然也是由父權所有者掌控。在案例中,可以看到,只要子女的行為稍令父權所有者不滿,不論具體緣由,甚至不需要具體的證據,父權所有者就可以自行或者申請政府對子女進行刑罰,嚴重時剝奪子女的生命。
由于中國古代法律重刑輕民,瞿先生著重在第三節探討了古代刑法規定與家族之間的關系。他具體提及了親屬間的侵犯,如殺傷罪、奸非罪、竊盜罪,容隱制度、代刑制度、緩刑免刑制度。我認為,無論是哪種罪行或者制度,其實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家長為大”以及看重親屬關系的理念。犯罪的規定往往向“家長”傾斜,同樣的行為,不論動機,父母往往被認為是“管教子女”,而子女則要承受重罪。各種制度,也是要求子女要承擔更多的義務,而是否擁有少數權利或者是否能夠真正行使權利則取決于父母的態度。此外,越親近的人之間犯罪的底線越低,也就是說,親屬關系更近的人互相應當承擔更多的義務。單從中國古代法條和案例來看,籠統的感覺就是政府將很多對于人們道德上的要求強制上升到法律。
作者對于中國古代婚姻的論述,也是非常有意思的。關于古時婚姻的意義,作者認為不外乎“在于宗族的延續及祖先的祭祀”,“完全是以家族為中心的”,他認為古代婚姻的禁忌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點:一是同姓不許結婚;二是外親之中有些親屬之間不準通婚,如有服屬而又尊卑輩分不同者、雖無服而尊卑相犯者;三是親屬的妻妾與其夫家親屬之間不許結婚,主要指婦女亡夫之后,不能與丈夫家的親屬結婚,而只能改嫁外姓。同時,父母享有對子女婚姻的絕對主導權,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奔醋优畬τ诨橐鐾耆珱]有自主權。書中寫到“婚姻是合兩性之好”,只要兩性家長同意子女的結合,并且經過一定儀式,婚事就成了。法律上有關于嫁娶違規的責任定為“事由主婚,主婚為首,男女為從,事由男女,男女為首,主婚為從?!痹诩彝炔浚酝耆幱趶膶俚匚?,淪為丈夫的附庸,要嚴守三從四德,以夫為天,所謂“夫為妻綱”。
另外,夫妻之間犯罪,夫犯妻采用減刑主義,妻犯夫采用加刑主義,種種規定都可以看出在法律上男女之間的不平等,體現出極其濃厚的父權主義色彩。
中國古代的婚姻目的單一,僅為宗族的延續和祖先的祭祀。根據婚姻的目的,產生了一系列完備的法律制度。比如中國古代一直實行一夫一妻制,更準確的來說,一夫一妻多妾制。宗族的延續是每個宗族的頭等大事,或許正因如此,“多妾”才有了最正當的存在理由。妾的身份地位是很低的,有時甚至和家中的奴婢平起平坐。而妻則不一樣,妻的身份地位很高,妾忤逆妻與妻忤逆夫是同樣嚴重的過錯,都會受到極為嚴苛的懲罰,祖先的祭祀主要是由妻參與的??梢哉f妻和妾的存在滿足了中國古代婚姻的目的。
第六節 “婚姻的解除”當中有一些制度非常有趣,也體現了婚姻的目的。比如“七出”制度、“義絕”制度、“協離”制度。“七出”制度雖然將婚姻與傳宗接代的目的緊密結合起來,但也并非毫無人情味兒?!捌叱觥敝粸椤盁o子”,之前一直認為只要無子,必定離婚。瞿先生則說“七出”其實條件是相當嚴格的。第一,無子被出是有嚴格的年齡限制的,妻年滿五十無子,才能因此離婚。而且在一妻多妾的制度下,只要妾有孩子,就可以過到妻名下,成為家族繼承人,因此無子被出的實際概率遠沒有想象中大?!傲x絕”、“七出”、“協離”實際上可以像下面這樣理解:“義絕”是法定離婚理由,只要義絕,必須離婚,絲毫不涉及夫妻的意向;而“七出”是丈夫的法定權利,當妻子滿足“七出”的條件,丈夫就有權利決定是否離婚;“協離”則類似于協議離婚,雙方都進行愿意離婚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
關于巫術與宗教對中國古代社會和法律發展的影響,在古代中國,雖然法律制裁與宗教制裁是分開的,但官吏因疑獄不決而求夢與神,帝王因災異福報而修刑,執法官因個人福報觀念而影響司法判決等等,都可以看出巫術與宗教和法律的功能關系是相當密切的。在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依托一些神秘的力量來判定一些人力無法解決的問題。大多方法在現在看來是很荒唐可笑的。比如將一個人沉入水中,如果被淹死,則解釋為清明的水神容納了他,這個人是無罪的;也有些地方則認為,如果這個人沒有被淹死,則說明他無罪,因為他是清白的,水神不愿奪去他的生命。常見的判定方式還有用火燒烤鐵制品,加熱后放在人的身體上,看是否會產生灼傷,如果會的話,則證明他有罪。除此之外,中國古代還存在著用火燒烤獸甲,看裂紋判定人是否有罪的方式。總而言之,當人們無法根據現有證據判定一個人是否有罪的時候,總要借助一些“外在力量”。而當法律的體系越完善,收集證據的途徑越完善,人們即使不經歷案件也能接近其事實的時候,“外在力量”的應用就會越來越少。
瞿先生在這一章中還提到“福報”、“刑忌”等制度。這些制度大多也是存在于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很多自然現象得不到解釋,人們就會將它們與刑罰聯系起來。多災多難的時候,古人會解釋為老天認為裁判不公,所以懲罰人們。除此之外,古人也會總結季節的特性,從而順應天時,進行審判、刑罰等活動?,F在的人們越來越了解自然規律,對自然雖然尊重但不再畏懼,因此司法活動也就更加獨立。
瞿先生的《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再一次將社會與法律緊密聯系起來,這也讓我回憶起學習法律中的困惑。一直以為中國,作為東方國家的典型代表,與歐美國家的歷史與社會背景是截然不同的。而中國現有的法律制度無論是借鑒大陸法系、英美法系還是蘇聯的體系,其根基都難免不穩。因為這些法律并不符合中國的歷史沿革,并不符合中國特有的社會背景。我因此時常懷疑法律究竟是不是治理中國的良方。很多人說,中國以前也不是沒有法律,我們從古代就有法律體系,怎么能認為法律不是治理中國的正確方式呢?也有些人說,現在是資本主義的時代,中國雖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還具有很多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性,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作為當下世界的領頭羊,充分證明法律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我以為中國古代的“法律”與如今的“法律”其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從理念到實操都存在天壤之別。如今的“法律”要求保護人人平等,而中國古代法律強調的是維護階級的存在;前者存在于社會的各個方面,而后者重刑輕民,并且以維護家長權利為主。適合中國古代的法律,與如今中國現行的法律體系中存在著嚴重的斷裂。另一方面,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根基不同,法律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成功運用并不代表在我國也能成功運用。生活在中國,每天都能看到無數違法甚至犯罪的例子。而大多數人重實體輕程序,不愿為維護法律體系犧牲自己利益的想法,或者單純提倡效率而不注重公平或者忽視法律本身的嚴肅性的想法與資本主義國家人們對法的看法也是極為不同的。
因此效仿資本主義國家的道路未必行得通。我常常感到困惑,政治、道德等等,多的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方法。如今的中國更像是一只披著羊皮的狼,很多人披著法律的外衣實際上渴求達到政治上的某種訴求,這是十分虛偽的。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姓資還是姓社根本不重要,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那么只要能治理好社會,用法律治理還是用政治治理,有什么差別呢?我不知道,學法的人如果能夠接受法律的局限性是不是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種突破與勇氣。
縱覽全書,中國古代社會的這種以家族為本位的社會狀況和等級分明的階級狀況決定了中國的法律必然具有濃厚的家族主義特征和強烈的階級色彩。由于中國古代的家族結構從漢至近代一直未發生大的變化,家族在社會中的地位也未得到改變,等級分明的階級狀況也未得到調整,所以從漢至近代雖然各朝的法律有所不同,但那只是形式上的瑣碎的差異,其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是無本質變化的。
瞿同祖先生把中國古代法律放到古代社會這個大背景中去分析和研究,對于我們進一步加深對中國古代社會的了解,進而深化對中國法律的認識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深遠的啟發。
[1]羅寧.淺談瞿同祖的《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法制與社會.2011(13).
[2]趙勇.社會視角下的中國法律解讀——評《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12).
[3]韋盈盈.中國古代法律中的家族主義辨析.中國政法大學.2009.
[4]王晶宇.法律文化的新生——讀《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公民與法(法學版).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