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隱私權是我國公民最基本的一項人格權利,法律應當充分保護,但是由于我國關于隱私權保護的立法比較滯后,實際上公民的隱私權沒有得到切實保護,特別是對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保護和限制,國家在這方面缺乏法律依據,并且,因為公眾人物的身份具有特殊性,其隱私權被侵犯的可能性極大,同時,由于公眾人物的特殊性,在保護隱私權的同時要加以限制。本文從三個部分對我國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做了深入探討,第一部分介紹公眾人物隱私權的涵義;第二部分論證公眾人物隱私權保護和限制的法理原則;第三部分提出完善我國公眾人物隱私權保護與限制的法律制度。希望能完善我國隱私權保護體系,建立相關的公眾人物隱私權保護與限制的法律制度。
關鍵詞 隱私權 公眾人物 保護 限制
作者簡介:張穎,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353
(一)公眾人物隱私權的含義
隱私”一詞來源于美國,從“privacy”演化而來,在中國,“隱私”一詞最早出現于周朝初期。隱私權實質上屬于一種人格權,它是指個人的自然權利,任何人不能剝奪該權利,即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受他人非法侵擾、知悉、利用、披露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這一概念在西方出現的時間也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而我國對隱私權的保護起步較晚,沒有把它明確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只是借助司法解釋并通過保護名譽權的方式或借助維護公序良俗中包含公民隱私權的方式。
公眾人物由于身份的特殊性,與普通大眾的隱私權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知道,公眾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大眾模仿,很多媒體或個人經常曝光公眾人物的隱私,通過這種方式賺足公眾的關注度,一來可以引起大眾的好奇心,增加流量,二來也能通過關注度換取額外的報酬,而一些公眾人物也依靠曝光自己的隱私來提高知名度,這樣一來,很多公眾人物希望媒體曝光對自己有利的隱私,而對自己不利的隱私往往通過法律手段去維護,這樣對大眾來說不免顯示公平,因此,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公眾人物隱私權保護的范圍是什么?應當采取怎樣的措施保護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在保護的基礎上要不要加以限制?如何限制?這些都是我們目前面臨的難題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完善我國隱私權保護體系和建立起我國公眾人物隱私權保護與限制的法律制度。
對于公眾人物隱私權的界定我國學者王利明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公眾人物隱私權就是指公眾人物這一特殊主體對自己的,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當事人不愿意他人干涉的個人私事和當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當事人不便侵入的個人領域的控制權”。
(二)公眾人物隱私權的特征
1.公眾人物隱私權具有強烈吸引力。普通大眾與公眾人物在一些場合由于身份不同,在實際生活中不可能經常接觸公眾人物,我們經常只能通過電視、收音機等這些電子產品來了解公眾人物,因此,公眾人物和普通大眾之間就有了一種神秘感,這種神秘感驅使著普通大眾去了解公眾人物的家庭背景、年齡、私生活等一些隱私,繼而出現了狗仔、八卦新聞等滿足普通大眾好奇心的節目。
2.公眾人物隱私權與公眾知情權相沖突。正是由于公眾人物的隱私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他們的隱私很容易會被別人披露出來。比如工作的行程、場所、聚會的內容等都是大眾非常好奇的。大眾總會覺得曝光公眾人物的行程不在隱私權范圍內,這些應該為大眾所知,而公眾人物又不愿意把自己的行蹤曝光在眾目睽睽之下,想要保護自己的隱私,這就引起了公眾人物隱私權和大眾知情權在一些場合發生沖突。
(一)公共利益原則
布蘭戴斯和沃倫說過:“隱私權并不禁止公開任何涉及公共利益的問題?!?特別是與政治因素有關的公眾人物,由于他們從事的事業和國家有關,對于他們的考核必須嚴格,不僅需要國家在選拔的時候認真考慮他們各方面的條件,還需要公眾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續監督他們的行為,避免出現腐敗、損壞國家形象的現象,因此,對于他們以前的生活經歷、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等的曝光不屬于侵犯隱私權,對于這種涉及公共利益的公眾人物隱私應予限制,
(二)人格尊嚴的原則
人格尊嚴作為我國民法上的一項人格權受到民法的保護,我國公民尚有保護自己人格尊嚴的權利,公眾人物更應該有,因為他們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己的良好口碑保持知名度的。曾經的“艷照門”事件轟動一時。在這個事件中,我們能說因為這些隱私與無關就不應該被保護嗎?答案當然是不能,這些照片是陳冠希拍的,但是他只是拍給自己看,并不想也不愿意公布出來,是因為別有用心的人為了牟利從電腦中盜出來曝光在網絡上的,由于這件事,他們的人格尊嚴受到嚴重損害,后果也是他們沒有想到的,也給自己帶來了無法設想的損失。因此,要嚴格保護公眾人物的人格尊嚴,因為如果他們的人格尊嚴受到侵害,這種損害遠遠比普通大眾大很多倍。
(一)界定公眾人物隱私權保護的具體內容
我國多年以來一直提倡“依法治國、有法可依”,但是在隱私權這方面卻沒有做到,在實踐中,任何侵權行為都要通過相關法律來解決,沒有法律的依據,只靠法官的自由裁量不免顯失公平,不利于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因此,我們在生活中必須要通過法律嚴格界定公眾人物隱私權保護的具體內容,使法官在裁判時有法可依,只有這樣,才能對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進而把保護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落到實處。目前,不同的學者對于公眾人物隱私權保護的內容有不同的看法,我國法學界通過商討認為公眾人物隱私權保護的具體內容應有以下幾個方面:(1)私人領域的個人信息;(2)私人空間的保護;(3)身體隱私方面的保護;(4)合法的通信秘密以及個人日記、私人文件的保護。
(二)從間接保護過渡到直接保護
我國對隱私權的保護采取的是間接保護法,雖然2010年的《侵權責任法》將隱私權與各項人格權分離出來單獨保護,但是關于侵犯隱私權的責任承擔方式大多以精神損害賠償為主,實質上還是通過榮譽權和名譽權等方式來保護隱私權,沒有對隱私權進行全面的、直接的保護。而我國若要對隱私權進行全面的、直接的保護就應當做到以下兩點:(1)設立專門的《隱私權法》,將隱私權真正的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來保護。美國通過十幾部法規來設立隱私權保護的規范,給了隱私權獨立的社會地位,我國可以在這方面借鑒美國。(2)設立了專門的《隱私權法》后,應在具體章節里把普通大眾的隱私權和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區分開來,不要把他們混為一談,因為公眾人物與普通大眾畢竟屬于不同的社會交際圈,若簡單的將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和普通大眾的隱私權混為一談會顯失公平,因此,應當將它們區分出來各自具體規定,這樣不僅能更好的保護公眾人物的隱私權,還能加強大眾對隱私權保護的意識。
(三)將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分層次進行保護
公眾人物因不同的身份、社會地位,可以將他們分為不同種類的公眾人物,我國已有學者對公眾人物的種類進行了分類,在此不詳細闡述。對于非自愿性公眾人物,由于他們不是自愿地卷入爭議,而是被動的,比如近幾年頻頻選出的名校?;?,網絡上曝光他們的中考、高考成績、家庭住址、背景等,這些都屬于侵犯隱私,因此,在對非自愿性公眾人物隱私權保護和限制時要注意保護的力度應比自愿性公眾人物隱私權保護的范圍大,限制的力度應比自愿性公眾人物隱私權限制的力度??;其次,要明確區分社會性公眾人物和政治性公眾人物的隱私權,由于社會性公眾人物的工作性質很少有政治因素參與進來,涉“公”性沒有政治性公眾人物強,因此,保護范圍要比政治性公眾人物大。只有將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嚴格分層次、等級進行保護,才能真正地保護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不至于讓法規成為一紙空文。
綜上所述,我國隱私權保護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尤其是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急需社會大眾的高度關注,予以保護。我國應該盡早建立起一套有自己國家特色的、系統的、全面的隱私權保護體系,使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害,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這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隱私權保護制度將會是中國立法的又一大進步,也是國家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的具體體現,本文針對隱私權保護現狀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希望能為國家法治進步做一點貢獻,使公民的隱私權得到切實保護,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王利明.人格權新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480-482.
[美]塞繆爾·沃倫、路易斯·布蘭戴斯著.李丹譯.論隱私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5.
賀丹.論公眾人物隱私權的法律保護.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14.
[1]楊立新.人身權法論.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2]王利明.民商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李新天、鄭明.論公眾人物隱私權的構建.中國法學.2005.
[4]詹文凱.隱私權之研究.臺灣大學.1998.
[5]任春麗.隱私權與公眾知情權之間平衡點在哪里.北京日報.2001.01.08.
[6][美]唐·R·彭伯著.張金璽、趙剛譯.展江校. 大眾傳媒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7]徐迅.中國新聞侵權糾紛的第四次浪潮—一名記者眼中的新聞法治與道德.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