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佳純 席健
摘 要 近年來,醫患糾紛層出不窮。醫療糾紛人民調解這一第三方解紛模式在我國逐步推行,對于緩解醫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該機制在實行中出現了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仍存在法律性質不明確、宣傳力度不夠、人才資金不足等問題。本文以揚州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實踐現狀及不足之處,探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的完善途徑并給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 醫療糾紛 人民調解 機制
作者簡介:倪佳純、席健,揚州大學法學院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261
(一)醫療糾紛人民調解的概念
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是一項專門調解醫療糾紛的第三方調解制度,是指由法學、醫學等專家作為調解員,運用專業知識與調解技巧,使得醫患雙方在平等協商基礎上自愿達成調解協議,化解醫患糾紛的一項民事糾紛解決機制。
(二)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的優越性
1.高效便捷
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程序靈活,周期較短。一般在受理后一周內處理,一月內完結,并且可以多次調解。相對其他模式而言,人民調解方式十分高效便捷,減少了當事人時間成本,也能有效應對數量不斷增加的醫療糾紛事件。
2.專業權威
相較其他一般的民事糾紛,醫療糾紛通常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在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模式下,由專門的法學、醫學專家組成調解員,對醫療糾紛的過錯采取“專家合議制”,故其解決糾紛更具有專業性,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患者方信息的不足。同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作為中立的第三方進行調解,具有較強的公信力與權威性。
3.成本較低
相對于訴訟模式所耗費的經濟成本,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不收取任何費用,減輕了當事人的經濟壓力。
4.易于接受
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模式是在醫患雙方平等協商的基礎上,自愿達成調解協議的,故調解是以雙方利益為首要原則的,調解的結果也更易于被雙方當事人接受。日本學者棚瀨孝雄 認為,調解達成的合意基本上是以當事人個人是否有利,是否有理的評價標準為基準,達到的解決能否更貼切地反映當事者所處的實際情況。此外,在調解中,雙方當事人是處于一個相對和諧的狀態,而非絕對沖突的對立面,所以醫療糾紛人民調解也有利于醫患雙方矛盾的緩和,從而有利于社會穩定。
揚州市自2007年開始實施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以來,著力打造特色“12345醫調工程”,通過市縣相聯動,部門相協調,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的優勢,構建醫療糾紛的“揚州解法”。揚州市自2015年啟動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創新試點工作以來,各級醫療糾紛人民調解隊伍不斷壯大,全市共有專職調解員36位,兼職調解員98位。建立了由330名醫學專家、384名法學專家、23名心理學專家組成的揚州市級醫療糾紛調解專家庫。
“揚州解法”是揚州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的特色工程。其根本宗旨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集中精力打造醫患糾紛矛盾調處服務中心實體化“一站式”服務平臺和網絡平臺進行調處工作,實現線上線下資源整合。該工程遵循依法調解、公正調解、獨立調解的原則,構建以法治為根本的第三方調解模式。同時不斷促進人民調解機制的隊伍建設,如加強專職調解員、醫學專家、法學專家和社會心理學專家隊伍。并且不斷健全指導協調機制、矛盾排查機制、糾紛引導機制、分析研判機制和專家咨詢機制,通過這些機制的建立和有效運行保證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工作質效提升。
通過對“揚州解法”的實施和不斷的完善,揚州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也取得了較大的成效。自2015年以來,揚州市共調解醫療糾紛396件,賠償金額達907.2萬元,調處成功率達97.9%,回訪滿意率為100% ,及時化解了醫患矛盾,避免了惡性事件發生,同時也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對于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起到了積極作用。
揚州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醫調委”)自成立以來,在解決醫療糾紛,緩和醫患關系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但是,揚州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在實踐中也存在著以下幾點不足:
(一)法律的空白與滯后
由于我國現階段對于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還沒有明確的、具體的專門立法,故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從而產生了一系列問題。首先,各地設立的醫調委的法律性質并未明確界定。其次,目前對于醫調委的成立與運行的法律規范,國內各地大多采取地方性立法的方式,其法律依據有待強化。再者,調解協議的效力不足,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只有經過司法確認的人民調解協議具有強制執行力,未經司法確認的協議書僅具有確定力而不具有強制力。我國法律未明確規定何種類型的協議書必須經過司法確認。所以,在現階段,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協議是否進行司法確認完全取決于當事人的意愿。
(二)公眾認知度不夠
經過調研,筆者發現揚州市公眾對于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了解度較低,由于缺乏宣傳,許多民眾根本不知曉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的職能、范圍、工作程序等。正是由于認知程度與信任程度較低,在面對醫療糾紛時,民眾并不會主動選擇人民調解的方式解決矛盾、維護權益,所以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的作用與價值不能充分發揮。
(三)經費不足
我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的經費都是由政府撥款保障的,目前資金投入還不夠完備。由于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是免費的,所以在實踐中缺少充足的經費將影響調解工作的實施。
(四)隊伍建設欠缺
在人才資源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第一,調解員數量不足,尤其是專職調解員嚴重欠缺,并不能滿足醫療糾紛人民調解的實際需求。第二,年輕力量不足,目前醫調委的調解員大多為退休的法學、醫學專家,缺少年輕儲備人才力量。第三,人員構成上較為單一,缺少復合型人才。醫患糾紛的調解需要很強的專業性,調解員需要兼具法學、醫學、社會心理學等多學科專業知識,同時還需要具備較高的溝通能力、調解能力。
(五)醫療責任保險未得到全面推行
醫療責任保險制度是否健全,直接關系到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能否正常運行以及最終調解結果能否履行的問題。目前,在我國醫療責任保險并非強制保險,醫療機構都為自愿參保。由于許多醫院沒有參保,或是保險公司保險費率較高等因素都會影響調解協議的執行,不能完全保證患者能夠得到合理而充分的賠償。
(一)完善相關法律
我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在現階段實踐中呈現出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源于欠缺專門、具體的法律進行規制,所以應該制定和健全關于調整醫療糾紛人民調解的相關法律法規,為構建和發展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提供法律保障。筆者認為,不僅要對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的概念、機制、職能等實體問題進行明確的立法規定,同時也要對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的人員構成、調解程序、解紛流程等程序問題進行規制。只有依法構建和發展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才能確保其權威性與公信力,才能促進其發揮優良作用。
(二)加大宣傳力度
加強揚州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宣傳力度,使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為廣大公眾所知曉,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一方面,良好的社會宣傳有利于增強公眾對于醫療糾紛人民調解的了解度與認可度,引導公眾在面對醫患糾紛時能夠選擇人民調解方式解決糾紛,利用法律手段維護合法利益。另一方面,社會宣傳能夠增強醫調委的社會公信力,提高其糾紛解決的質量與效率,從而促進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更好發展。
(三)健全配套機制
首先,政府部門要加大對于建設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的經費投入?!吨腥A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第6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人民調解工作所需經費應當給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痹卺t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中,政府部門的經費保障對于辦公場所、辦公設施、薪酬保障、工作經費等問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考慮到醫調委的中立地位,應當加強對于醫療糾紛人民調解程序、人員、執行等多方面的監督,保證其調解的公正性。
(四)加強隊伍建設
以揚州市為例,現階段我國醫調委調解員大多由司法機關、醫療機構退休的工作人員擔任,其人員流動性較大且知識結構單一。為了保證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的專業性與權威性,應當優先選任兼具法學、醫學、保險學、社會心理學等多學科背景且溝通交往能力較強的復合型人才為人民調解員,從而更好地發揮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的作用。
(五)推行醫療責任保險
醫療賠償是醫療糾紛調解的一項重要內容。關于醫療糾紛人民調解與醫療責任保險對接方面,可以參照“上海模式”:即醫調委根據預估的理賠金額大小決定是否通知承保機構列席調解,承保機構還可提供專業的保險服務;調解結束后雙方達成的調解協議,將直接作為醫療責任保險的理賠依據。屬于醫療保險理賠范圍的部分直接由保險部門理賠,減少中間環節,一方面可以盡快解決糾紛,另一方面可以讓患者盡早得到補償,盡快開展新生活。
近年來,我國醫患關系日益緊張。各地開展創新實踐,運用人民調解方式解決醫療糾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我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情況,同時各地實際情況存在“區域差異”。本文通過對揚州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進行研究,分析其在實踐中的特色及其不足之處。繼而針對該地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建議。從而為相似情況地區實現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提供合理依據,為緩解醫患關系提供理論參考。
黃利鳴、王建強.第三方調節機制在處理醫療糾紛中的運用.中國醫院.2010,14(5).40-42.
[日]棚瀨孝雄著.王亞新譯. 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46.
數據來源:揚州12348司法行政公共服務平臺.
衛潔.論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制度的構建——以上海市實踐為視角.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