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些年我國搶劫罪的犯罪率逐漸增高,導致其犯罪率增高的不僅僅是社會人員的自身素質下降,還與人們的貪念有著必然聯系。搶劫罪在一般人的眼中就是強行奪取他人財物的行為,嚴重的會對被搶劫者造成人身傷害,但是如果站在法律角度上來看,我國刑法對于搶劫罪有著諸多定義。本文將會就搶劫罪一個重要疑難爭議問題進行分析,即搶劫罪手段的認定,其中主要包括暴力行為、脅迫行為和其他方面的認定三個方面,下面將會對其進行具體闡述。
關鍵詞 刑法 搶劫罪 手段認定 脅迫行為 暴力行為
作者簡介:李東,河北省正定縣人民檢察院反貪污賄賂局員額制檢察官。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268
根據我國現有《刑法》規定,凡是以暴力、脅迫等手段構成搶劫罪者都將會處以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我國對于搶劫罪的處罰種類比較多,通常情況下搶劫罪不僅僅要被判以刑法,還會處以罰金。《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于搶劫罪有著很多種分類,嚴重者還會被處于死刑或者是無期徒刑。搶劫罪有多種形式,較為嚴重的有如下幾種情況:一是搶劫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二是持槍搶劫的;三是搶劫軍用物資或者是搶險、救災、救濟物資的;四是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五是入戶搶劫的;六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的。我國《刑法》對于搶劫罪的懲罰力度較強,針對不同情況也會致以不同的行政處罰。搶劫罪實際上就是以非法占有為最終目的。通過對當事人實施暴力、威脅等行為來獲取不正當財物的過程。
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出現的一些搶劫罪都具有暴力行為,通俗的來說,暴力行為就是指行為人在實施犯罪的過程中,對被害人身體采取強制性的暴力侵襲,導致被害人身體和精神上受到創傷,嚴重的暴力行為會直接威脅到被害人的生命安全。犯罪者以種種暴力行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該種暴力行為在被認罪的時候,應當對犯罪者的行為進行分類,只有具有搶劫罪的表現行為才能夠被認罪。首先犯罪者在實施暴力行為的時候,必須是為了搶劫財物所當場實施的。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被認定為暴力實施下的搶劫罪,也就是暴力行為所指向的對象,一般是財務所有人、財務保管者,但是在特殊情況下,有可能是在場的與財物所有人或者保管人有親屬關系的人,但是不能是與財物無關的其他人。
(一)搶劫暴力行為的下限
不同國家對于搶劫罪的定義和限定也有所不同,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刑法》的制定上也比較符合社會的需求。在一些外國立法中,人們對于搶劫罪都有著不同程度的限定和認知。例如俄羅斯在判定搶劫罪的時候,搶劫罪的暴力行為必須要危機到被害者的生命,而日本定義的搶劫罪與俄羅斯非常相似。日本判定搶劫罪的構成因素是“犯罪者的行為必須要達到限制被害者的人身自由,也要限制被害人的反抗程度”。而我國與俄羅斯和日本有著很大差異,我國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國家,在《刑法》制定中并沒有明確規定搶劫罪的限制條件,所以這就對搶劫罪的認定增加了多重困難。我國法學界人士對于搶劫罪的暴力下限問題開展研究,研究表示暴力搶劫罪的行為必須要危害被害人的身體健康,嚴重的必須威脅到生命安全,暴力行為導致被害人失去反抗能力;而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暴力搶劫罪的限定下限不應如此,而應該是對被害人達到了恐嚇目的,導致被害人的行為受到抑制。研究結果一公布,有很多人認為贊同第二種觀點,認為只要對被害人造成恐嚇心理,并且其行為受到限制就應該構成暴力搶劫罪。
現如今人們對于搶劫罪和搶奪罪有著一些歧義,有些人很難分清搶劫罪與搶奪罪。兩者之間應該有著明確界限來劃分,而不應該是模糊的狀態。例如有甲乙兩人想要搶丙的東西,于是甲運用雙臂將丙抱住,然后慫恿乙去搶走丙的包。在對待該案例的時候,如果站在人性的角度上來看,甲乙兩人已經構成了搶劫罪,但是卻沒有對丙造成身體或者是生命威脅,只能說是對丙構成了限制其反抗的權利。有人會認為這種是搶奪罪,而有些人則認為該種行為已經構成了暴力搶劫罪。所以暴力搶劫罪的限定并不容易,但是筆者認為,只要行為人所采取的暴力行為是故意來限制被害人反抗的,并且以劫取財物為目的的就應當被界定為我國刑法中的暴力搶劫罪。而犯罪者所運用的暴力行為和暴力程度將作為量刑處罰的標準。如果搶劫者在索取財物過程中無意識的對被害人身體造成了傷害,并且情節較輕者應當被定為搶奪罪,由此可見暴力搶劫罪與搶奪罪之間是有所區別的。
(二)搶劫暴力行為的上限
在《刑法》第263條當中明確說明了搶劫罪的特殊情況,在暴力搶劫中如果搶劫者對被害人造成嚴重的人身傷亡者將會另有判決。例如搶劫致人死亡的,因為搶劫財物而無意導致受害人死亡的,其中不包含故意殺人罪。如果在搶劫過程中犯罪者為搶劫財務而故意導致被害者死亡的則被令定為故意殺人罪,在判決的時候會兩罪并罰。而搶劫暴力行為的上限還有另外一種觀念,就是搶劫過程中致被害者死亡的,可以分為間接故意致人死亡和過失致人死亡兩種情況。上述兩種情況并不包含故意致人死亡,如果在暴力搶劫過程中是故意搶劫他人財物而致人死亡的,則被定為故意殺人罪,在判刑的時候,會實行數罪并罰。除上述兩點內容之外,還有第三種觀點,就是搶劫致人死亡的,應該分為因為搶劫而過失造成被害人死亡和故意造成被害人死亡(其中包括間接故意和直接故意造成被害人死亡),該種情況也是暴力搶劫罪的上限,通常也是情況較為嚴重的一種暴力搶劫罪情況。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刑法》在制定的時候對于搶劫罪的分類與其他國家有著很大差異性,例如在《刑法》第263條中,我國將因暴力搶劫而故意殺人的情況并沒有單獨羅列出來,而是包含在內。而在其他國家中,有些國家會將暴力搶劫致人死亡的情況進行進一步分類,例如在暴力搶劫罪的同時還會設置搶到殺人罪之類的專款罪刑。有因為暴力搶劫對被害人造成過失死亡的,還有因為暴力搶劫而導致被害人直接死亡的情況,這些在其他國家都會被列入結合犯條款當中。而我國《刑法》中卻并沒有“搶劫殺人罪”這一條,所以在判決的時候,都會統一包含到搶劫罪的加重犯中。
我國暴力搶劫罪也包含了故意殺人罪,根據我國《刑法》第263條規定可以看出,暴力搶劫罪實際上就是在控制了被害者反抗能力的情況下,對被害者的人身自由權、健康權和生命權進行強制施暴的行為,其施暴可以分為捆綁、毆打、傷害甚至殺害等形式。如果從宏觀的角度上來看可以發現,暴力搶劫罪實際上可以分為是一種復合性的行為形式,如果犯罪者在搶劫財物的同時,是以故意殺人為手段的,則可以看作是一種復合性的犯罪,其中既包含了搶劫罪也包含了故意殺人罪。
脅迫,故名思維就是指被害人當場被實施暴力者相威脅,被迫交出財務或者由搶劫者當場搶走財務的行為。脅迫行為所針對的被害者與上文當中所指為同種情況,即與財務保管者,財務持有人、與財務有直接親密關系者。脅迫行為也可以分為很多種類,但是我國《刑法》并沒有對該種行為進行細致劃分,在其他一些國家中,人們通常會將脅迫分為不同情況,例如:一是以暴力相威脅;二是對被害者造成種傷害相威脅等,而我國對此尚未作出明確界定。
也有一些研究學者曾表示,脅迫實際上只要是犯罪者的言語或者是行為能夠對被害者造成恐嚇的,使得被害者產生難以懼抗的行為,都可以定位搶劫罪中的脅迫。針對這一情況有相關學者提出新的看法,認為搶劫罪中的脅迫應當是當著被害人的面進行的,并且是為了搶劫財物而當場實施的脅迫,而能夠達到這種目的的唯有暴力這一種情況,所以學者認為應當將搶劫罪中的脅迫定位為暴力脅迫是比較恰當的。
在實際司法實踐中,是否具備脅迫行為應當具有幾個鮮明特點:
第一,脅迫行為是當場發出的,并且直接對財物保管者或在場的與其有親密接觸的人造成威脅,此脅迫中并不包含非方面發出的脅迫,非當面脅迫通常指搶劫者以書信、電話或者是第三人轉告的形式來實現的脅迫,這種情況一般被認為為敲詐勒索。
第二,被害者被當場進行威脅,而非是揚言日后恐嚇等行為,如果是揚言日后恐嚇則并構不成搶劫罪。
第三,該種脅迫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礎之上,犯罪者對被害者實施威脅,如果威脅不成則立即當場施暴,例如當場使用暴力語言威脅被害者或直接運用兇器對被害人進行威脅等情況,這些都屬于脅迫的一種。而具體的脅迫行為應當根據不同案件而進行具體分析,這樣在量刑和處罰的時候也會更加合理。
我國刑法對于搶劫罪的其他情況還作出了明確規定,這也是為了更好的防治意外情況發生,所以作為搶劫罪的“兜底”,如果犯罪者在搶劫過程中對被害人得身體施加某種暴力而搶走其財物的行為,也被視為搶劫罪,這其中一定要強調對被害人的自主行為進行了限制,導致被害人無法反抗而造成搶劫者成功劫走財務的情況。在司法實踐中經常會遇到一種特殊情況,這種情況是由于被害者因為自身原因而失去抗拒能力而導致犯罪者搶劫成功的情況,例如被害者昏睡、生病、酗酒而導致自身失去反抗能力,而這時候如果搶劫者趁其不備搶走其財物的行為被另行判定,在我國該種情況被人們視為盜竊罪或是搶奪罪,并不構成搶劫罪,是因為被害者自身原因而失去的反抗能力。可見不同情況下搶劫罪也會有著不同的判定形式,在司法實踐中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具體判定。
其他行為的搶劫罪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而定,具體案例具體考慮,通常會分為三種情況,分別是:一是犯罪者對被害人的身體直接造成了影響,導致被害者失去反抗能力;二是犯罪者對財物所有者、保管人及與財物密切相關者造成控制的行為;三是犯罪者為了抵制被害者的反抗而強行搶奪財物的情況。這些都可以被人們定位為搶劫罪的犯罪證據,而在具體案例中,人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判定搶劫罪的細節性問題,透過刑法來將搶劫罪進行細致劃分。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論述了我國刑法中搶劫罪的手段行為等內容,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在不同的案例中,搶劫罪的表現形式也將會有所不同,司法人員應當根據實際情況來判定搶劫罪的罪刑。只有準確的把握搶劫罪的含義、準確理解搶劫罪的手段行為,才能避免冤案、錯案的發生,從根本上保證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還給百姓一個公正,為維護我國公民和國家利益奠定堅實基礎。
[1]曹杰.淺析我國刑法中搶劫罪的手段行為.法制與經濟(下旬刊).2014.
[2]孫荊州、鄧文東.淺談對搶劫槍支彈藥行為的定性問題.河北法學.2014.
[3]謝童.我國刑法中搶劫罪的暴力是否包括故意殺人.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4] 劉麗憲.怎樣認定搶劫罪的“其他方法”.現代法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