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寧 廖睿
摘 要 2017年7月21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條例(征求意見稿)》,關于PPP合同的法律性質和爭議解決再次引起了關注和討論。本文通過對民事合同說、行政合同說和混合合同說的理論探討,對比《行政訴訟法》、財政部PPP相關規范性文件等法律法規,結合實際案例歸納司法裁判觀點,得出應將PPP合同定性為兼具行政合同和民事合同性質的混合合同的結論。在性質認定的基礎上,應采用合同糾紛“二分法”的原則,構建高效多元的爭議解決機制,保障PPP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PPP的規范有序發展。
關鍵詞 PPP合同 法律性質 爭議 解決機制
作者簡介:張吉寧,四川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廖睿,北京煒衡 (成都)律師事務所,研究方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
中圖分類號:D92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319
PPP,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英文全稱“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對于PPP模式而言,指的是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為了提供公共服務,而建立起的長期性的合作伙伴關系。由于PPP模式的特點,能夠讓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互相取長補短,并且承擔風險,共享收益。因此可將PPP模式看作是任何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的特許經營協議,或是將PPP模式看作是公共部門的外包合作方式。在PPP模式實際的實施過程中,主要包括特許經營、設立合資企業、共同承包、管理收購和管理合同等諸多方式。 對當前我國財政部門制定的PPP模式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分析后可顯示,PPP模式項目合同指的是政府一方和社會一方,為PPP項目合作確定下的合同。這種合同的主要目標就是在政府和社會資本之間進行風險的合理調配,并對雙方的權力和義務關系進行明確,保證到社會和政府雙方能夠按照合同中的約定,合理主張自身權力,并且妥善旅行合同義務,保證到項目能夠在正常的生命周期中得到較好實施。而PPP項目合同也是其他合同能夠產生的重要基礎,是整個PPP項目中的核心內容。
根據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中心數據顯示,到本年度9月,我國入庫PPP項目數量已經高達14165個,并且投資額也達到17.6億元。其項目覆蓋我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已經簽約落地的項目數量為2021個,投資額為3.1億元。覆蓋到我國除開天津和西藏以外的所有地區,落地率34.2%。 從PPP模式推廣至今,PPP項目的數量一直穩步提升,各階段入庫項目數季度變化趨勢從2016年3月的7721個提升到2017年6月的13554個。在全國范圍內PPP模式廣泛推進的同時,PPP合同的法律性質究竟是民事合同、行政合同還是兼具民事合同和行政合同的混合合同并未確定,現階段法律對PPP合同性質規定的缺失以及對爭議解決機制規定的混亂,造成當事人權利救濟的困難,不利于PPP的穩步發展。在近期,國務院已經頒布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條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相比于財政部、發改委等各部委近些年出臺的規范性文件,這部目前法律層級最高的PPP條例,將為我國未來的PPP立法奠定基礎。《征求意見稿》雖在第五章規定了爭議解決,但是并未對PPP合同的性質進行明確的規定,這一模糊不清的立場,將為之后PPP的實踐和司法裁判帶來很大的困難。其實,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實務界,都對PPP合同的性質和爭議解決都給予了極高的關注,我國法學會專門開會對其進行了分析,尤其是對PPP協議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爭端進行了針對性的分析。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江必新在會議上指出:“要充分研究建立和運用PPP機制的目的所在,反推實現目的的最優手段,避免陷入脫離既定目標的無謂爭論。要準確把握PPP協議相對于一般民商事合同的特殊性,并在選擇、建立爭端解決機制時予以充分關注和回應。”
(一)PPP合同法律性質的理論探討
學界對于PPP合同的具體性質一直沒有統一意見,例如對PPP是否屬于行政合同、民事合同或是行政合同,還是行政合同和民事合同性質的混合合同一直有爭議。關于PPP項目合同的性質,一些學者認為PPP合同屬于授權合同 ;一些學者認為PPP屬于行政合同 ;一些學者認為PPP屬于民事合同 ;也有部分學者認為,PPP合同屬于私法和公法混合的合同 ;或是屬于經濟合同 。認定合同的性質,可以從合同的主體、目的、內容等方面入手。筆者結合這些區分標準主要討論民事合同說、行政合同說和混合合同說這三種觀點。
1.合同主體
作為PPP合同一方當事人的政府,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政府不僅僅是與社會資本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平等法律主體,也是項目的監督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換言之,政府既是行使相應行政職權的行政主體,又是從事普通民事行為的民事主體。在這樣的前提下,主體標準僅能夠作為判斷行政合同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 PPP合同主體表現出混合性的特點。
2.合同目的
PPP模式的領域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具有極強的公共利益屬性。政府通過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具有很強的政策導向和行政管理屬性,從這一方面來說PPP合同為行政合同。但是不能忽略的是,PPP模式的價值在于激發社會資本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熱情,而這正是以平等的合作關系為前提;同時,作為合同一方主體的社會資本,其簽訂PPP合同的目的就是利用其本身的資本,通過契約性的安排獲取財產性權益。從這一方面來說,PPP合同又體現出民事合同的特點。
3.合同內容
區分標準為合同內容中是否包含了超越私法的規則,是指合同為行政機關保有特殊權力。 PPP合同往往會約定政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監督權以及政府方在特定情形下對項目的介入權;為了確保PPP項目的順利實施,在PPP合同中通常會包括政府承諾的內容,比如付費或補助、防止不必要的競爭性項目等,都需要借助政府的行政行為才能得以實現。如果以此認定PPP合同為行政合同,我們卻會忽略PPP模式這種公私合作中社會資本方在項目的運營和維護中的主體作用;同時,在PPP合同中,存在著大量體現民事法律平等關系的內容,比如項目的建設、運營、維護、履約擔保等條款。
4.合同爭議解決機制
如果采取行政合同說,面對PPP合同糾紛,社會資本方只能通過行政訴訟這樣“兩高四低” 的爭議解決方式,而無法采取仲裁等靈活高效的方式,會大大降低社會資本投資的熱情,與PPP模式推廣的初衷相悖。反而,將PPP合同認定為民事合同,符合市場交易的內在規律要求,可以使得合同雙方當事人權益有更為高效的司法救濟渠道。 但是,PPP項目中的行政許可等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在民事救濟的途徑中無法予以解決,也給民事訴訟或仲裁的審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綜上所述,PPP合同在很多方面都體現出兼具民事合同和行政合同性質的混合特點,應定性為混合合同。正如湛中樂教授所認為的,PPP合同實際上能夠反映出私人公司和公共部門之間的一種買賣合同關系,同時可能給反映出私人公司作為公共服務的經營者和生產者,和作為公共服務失常的監督者之間的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因此PPP和同屬于公法和私法混合的合同,有著公法和私法兩種性質的特點。 同樣,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編制的指南也指出:“在屬于民法傳統或受民法傳統影響的許多法律制度中,公共服務的提供可能受到一些稱作‘行政法的法律的管轄,這種法律管轄廣泛的政府職能。這種制度按這樣的原則運作,即政府可以通過行政行為或行政合同行使其權力和職能。人們還普遍認識到,另一種方式是,政府可以根據管轄私人商業合同的法律簽訂私人合同。這兩種合同之間的差別可能是很大的。”
(二)PPP合同法律性質的立法考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下列行政協議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一是政府特許經營協議;二是土地、房屋等征收征用補償協議;三是其他行政協議。
《財政部關于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規定PPP模式下政府和社會資本是基于PPP項目合同的平等法律主體, 言下之意就是PPP合同為民事合同;《財政部關于印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試行)的通知》(財金〔2014〕113號)則是規定PPP合同的爭議解決適用仲裁或者民事訴訟。
筆者認為,部分學者和實務工作者提出的財政部規范性文件和司法解釋關于PPP合同法律性質規定的矛盾是不存在的,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矛盾,是因為簡單地將PPP合同對曾為特許經驗。但實際上,PPP和特許經營之間仍然有著較大差別,進一步講,特許經營協議可以視為PPP合同的一部分。
1.特許經營 是PPP的一種運作方式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規定:PPP模式指的是政府為了增強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提升供給效率的手段。通過使用特許經營、服務購買以及股權合作等諸多手段,能夠和社會資本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分擔和長期性合作的關系。在這樣的前提下,可將特許經營看作是只是PPP的一種運作方式。也就是說,只有采用特許經營方式的PPP項目才會涉及到特許經營協議。
2.特許經營協議往往成為PPP合同的一部分
財政部制定的《PPP 項目合同指南(試行)》,明確PPP 合同是整個PPP合同體系中的基礎以及核心,但對于特許經營的相關協議,實際上并沒有進行明確規定。在實踐中,很多采用特許經營方式的PPP項目,實際上僅僅是將特許經營的內容,作為了PPP合同的某個部分或是章節,并沒有在PPP合同外簽訂特許經營的相關協議。質言之,特許經營協議往往作為了PPP合同的一部分。
(三)PPP合同法律性質的案例分析
筆者通過檢索整理了以下幾個關于PPP合同法律性質糾紛的案例:
1.北京北方電聯電力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訴烏魯木齊交通局BOT糾紛案
最高人民法院認為,不能因交通局的行政主體身份當然認為本案的爭議屬于行政法律行為。案涉《BOT協議》《補充協議》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有著有關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并且也有著兩種性質不同的法律關系,但行政行為并不會影響到兩者之間的民事合同關系的存在及獨立。在相關協議終止后的工程的回購問題方面,對于回購的發生以及回購方式方法的行政行為,和回購過程中出現的依據產生的爭議,并不屬于一個法律體系,是相互之間獨立的,從案情來看,北方公司對終止《BOT協議》之前的相關行政行為并無異議,雙方僅是對案涉工程回購款的支付依據問題產生了分歧。因此,該本案糾紛屬于民事訴訟的范圍。
2.河南新陵公路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與輝縣市人民政府管轄糾紛案
這一案件是BOT模式之下的PPP協議,案件涉及到的合同是河南輝縣的上八里到山西關爺坪的新陵公路,而開發項目的主要目標實際上就是開發并且對新陵公路進行經營,需要建立起收費站,也有著盈利性質,而并非是無償對公共開放的服務。最高院從這一案件的職責、目的、主體、行為以及內容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后顯示,認為合同有著較為明顯的民商事法律關系相關性質,可以被定性為民商事合同。
3.深圳鵬森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成都市錦江區業余體育學校及成都市巨能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確認合同無效糾紛案
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本案中,成都市錦江區人民政府將錦江體育運動場交予錦江業余體校經營,并同意錦江業余體校以合同的方式將特許經營權轉讓予鵬森公司,并非成都市錦江區人民政府的行政行為。而是錦江業余體校以項目業主的平等主體身份將特許經營權出讓給鵬森公司,屬于錦江業余體校從事民商事活動的行為。因此,雙方在特許經營權轉讓過程中發生的糾紛,應通過民事訴訟予以解決。
由此總結出目前司法裁判觀點傾向于對PPP協議進行區分:
(1)涉及到了性正規許可、規劃、管理以及監督等諸多行政職能方面的爭議,其屬于行政法律的關系,最為主要和典型的就是PPP協議自身內容的爭議。
(2)從內容上來講,若涉及到了民事權利以及民事義務,則屬于民事爭議。而對于PPP協議的履行、更改和解除等諸多行為,體現出了當事人之間的等價協商以及平等互利之間的權力。尤其是PPP合同的內容,并不會受到單方面的行政行為牽制規定。PPP合同的主要內容包括了具體的權力衣物和違約責任,是屬于民事法律的范疇中。一旦在此方面出現了爭議,當事人就可以提出民事訴訟。常見的民事訴訟內容,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權的取得、項目產權歸屬、項目工資融資、項目利益分配、項目擔保、回收、稅務負擔以及違約責任等。
基于以上對PPP合同法律性質的理論探討、立法考察和案例分析,筆者認為應將PPP合同法律性質定性為兼具行政合同和民事合同的混合合同,并在PPP條例或者之后的PPP立法中予以明確。在這一定性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應按照以下思路構建PPP合同的爭議解決機制。對于協商、調解這類爭議解決機制,相關文件中已經規定得非常清楚,筆者不再贅述。
(一)PPP合同糾紛的“二分法”爭議解決原則
PPP合同爭議的“二分法”,即根據爭議發生原因將PPP合同爭議進行區分。當政府行使公權力或行政權力時引起爭議,則采用行政訴訟;其他不涉及政府職能、不涉及法定問題的爭議,尤其是僅涉及合同履行、合同效力的爭議,則可以采用民事訴訟。簡言之,行政爭議歸行政訴訟,民事爭議歸民事訴訟或仲裁。 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余凌云教授指出,PPP合同爭議是一個交織的問題,不能完全都放到民事訴訟上解決。
1.合同糾紛“二分法”和合同“二分法”的對比
出于便利角度考慮,有觀點認為相比于使用合同爭議“二分法”處理原則,直接對合同進行“二分法”,即在以特許經營作為實際經營手段的PPP項目中,可簽訂特許經營合同以及PPP合同,對其中的PPP合同,可使用民商事爭議的手段進行解決。而對于特許經營合同,可使用行政訴訟的手段進行解決。 筆者認為此種方案欠妥。首先,并不是所有的PPP項目都是以特許經營方式進行,此種方案不具有普適性;此次,涉及政府行政行為的不僅僅是特許經營,在PPP合同中,除了特許經營這部分的內容,還存在著政府承諾等涉及行政行為的內容,該方案不能做到有效區分。
2.域外經驗參考:修正雙階理論
德國法對于政府采購合同性質所提出的“雙階理論”可供參考。雙階理論的概念實際上指的就是將特定范圍內的行政行為劃分成為各個不同的階段,在不同階段中,可通過使用不同類型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調整。例如可將政府采購分為私法合同以及行政處分,政府機關在實際的招標、評標和決標階段的行為,實際上可以被視作是私法性質,在采購合同簽訂完成后,采購人和供應商之間的關系可以被認定為民事合同的關系。 借鑒這一理論,也可以將PPP合同析分為“行政行為+民事合同”的雙階段,在這一階段中,首先是PPP合同的發起和采購,然后是PPP合同的履行。這一方式與PPP合同爭議“二分法”不謀而合。
(二)PPP合同糾紛中仲裁爭議解決方式的適用
之所以將仲裁這一爭議解決方式單列出來進行分析,因其相比于訴訟更具有靈活性、專業性、保密性,并且更為快捷高效,不僅僅是社會資本更為傾向的爭議解決方式,財政部的《PPP項目合同指南(試行)》中也予以鼓勵。
1.PPP合同的定性解決仲裁適用難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以下簡稱“《仲裁法》”)的規定,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只有就財產權益類糾紛,在達成仲裁協議的基礎上,才屬于仲裁的受案范圍。 即平等主體的人身糾紛、非平等主體之間的所有糾紛(如行政糾紛)均不屬于仲裁的受案范圍。
2.涉及行政行為的民事糾紛中的仲裁適用問題
在PPP合同的履行過程中,政府方的違約有可能是其所作出的行政行為所導致。這類涉及行政行為的民事糾紛會對仲裁的審理造成很大的困難,有可能造成仲裁的中止。同樣,民事訴訟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筆者以某地鐵PPP項目為例,該PPP合同約定項目采取“使用者付費+可行性缺口補助” 的運作模式,后政府調低了地鐵票價且不愿承擔由此對社會資本方造成的收益損失,雙方由此產生爭議。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思路予以解決:
(1)社會資本方選擇性救濟,即對政府方“調低票價”的行政行為進行行政訴訟,對政府方違約給自己造成的損失進行仲裁或民事訴訟。二者之間雖存在一定的牽連關系,但適用各自的程序進行審理。或者選擇行政附帶民事的解決方式,即行政訴訟解決行政爭議的同時,附帶解決與其相關聯的民事爭議。
(2)法律完善,即通過法律法規明確在PPP合同履行過程中,對以行政行為的方式規避相應民事責任的典型類型進行區分規定。
(三)PPP合同糾紛爭議解決機制的域外借鑒
對于國外而言,尤其是英美法系的國家,主要是通過成立獨立的管制機構,對PPP法律糾紛進行管理的。例如在英國,就在1989年,通過《自來水法》,建立起了自來水監督服務的辦公室以及相關部門,即國家將和管理局。而美國加利福尼亞公共事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建立則是在1911年,在彼時美國通過憲法修正案的形式,建立起了鐵路委員會,進一步的建立起了公共事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而在1912年通過的公共事業法中,更是將委員會的職能擴大到了電力、電話、天然氣以及海洋運輸等諸多領域。 而在美國,則是通過公共事業運行過程中的相關情況來進行處理的。其公共事業管理委員會有準司法權、準立法權和型證券。其中準司法權的概念指的是監督管理機構有權利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對于事業運行過程中出現的權益糾紛進行相應處理,對監管機構作出的裁決若不服,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以期進行進一步的救濟。
現階段法律對PPP合同性質規定的缺失以及對爭議解決機制規定的混亂。并且在當前背景下,混合合同說能夠有效協調學者觀點、法律法規、司法審判之間的矛盾。在PPP合同性質認定為混合合同的基礎上,對于PPP合同糾紛采用“二分法”的原則進行區分,構建行政救濟和民事救濟并行的多元爭議解決機制,并且引入高效靈活的仲裁解決方式。可以在對國外的相關經驗進行分析后,建立一些獨立于行政機關的監管機構,使用這些機構來對公共事業進行監管,并對法律糾紛進行處理和裁決。最后,筆者希望通過本文能夠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條例(征求意見稿)》建言獻策,促進我國PPP事業良性有序健康發展。
余暉、秦虹主編.公私合作制的中國試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6-37.
數據來源: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中心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http://www.cpppc.org/.
江必新在中國PPP協議發展及爭端解決研討會上強調 堅持綜合考量 努力凝聚共識 健全完善PPP協議爭端解決機制.http://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48672.html.
虞青松.公私合作契約的賦權類型及司法救濟——以公用事業的收費權為視角.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
邢鴻飛.政府特許經營協議的行政性.中國法學.2004(6).
辛柏春.BOT項目協議的法律性質.行政與法.2005(5).
鄧敏貞.公用事業公私合作合同的法律屬性與規制路徑——基于經濟法視巧的考察.現代法學.2012(3).
趙意奮.公用事業特許經營協議性質之辨考.經濟體制改革.2010(6).
修正后的“主體標準”補充要求,行政主體必須以高權地位參與合同締結。例如,英國盡管對于政府合同也采形式主義的認定方式,但法院認為,僅憑合同的一方當事人為政府這一標準并不足以創設公法責任,司法審查只針對具有“公法因素”的合同,即行政機關簽訂合同時所執行的任務涉及公共管理或規制的方式。
李霞.行政合同研究——以公私合作為背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160.
“兩高四低”,即上訴率高、申訴率高、實體裁判率低、被告敗訴率低、發回重審和改判率低,老百姓服判息訴率低。
周蘭萍.PPP的法律性質何在.施工企業管理.2014(9).
湛中樂、劉書燃.PPP協議中的法律問題辨析.法學.2007(3).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編.私人融資基礎設施項目立法指南(UNCITRAL, Legislative Guide on Privately Financed Infrastructure Project).2000.第7章第24段.
《財政部關于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規定:“在PPP模式下,政府與社會資本是基于PPP項目合同的平等法律主體,雙方法律地位平等、權利義務對等,應在充分協商、互利互惠的基礎上訂立合同,并依法平等地主張合同權利、履行合同義務。”
《財政部關于印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試行)的通知》(財金〔2014〕113號)第二十八條規定:“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按照項目合同約定,項目實施機構、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可就發生爭議且無法協商達成一致的事項,依法申請仲裁或提起民事訴訟。”
本文進行比較的特許經營范圍僅指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的特性經營,即2015年六部委聯合頒布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2015年第25號令)中明確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是指政府采用競爭方式依法授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通過協議明確權利義務和風險分擔,約定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圍內投資建設運營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并獲得收益,提供公共產品或者公共服務。”
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北方電聯電力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與烏魯木齊市交通運輸局其他合同糾紛二審民事裁定書【(2014)民二終字第40號】.
最高人民法院,河南新陵公路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與輝縣市人民政府管轄裁定書【(2015)民一終字第244號】.
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深圳鵬森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成都市錦江區業余體育學校及成都市巨能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確認合同無效糾紛再審民事判決書【(2014)川民再終字第10號】.
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第六章“爭議解決”:特許經營協議的履行發生爭議的,以協商解決為原則;就協議中的專業技術問題發生爭議的,可以聘請專家或第三方機構進行調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條例(征求意見稿)》第三十八條:因合作項目協議履行發生爭議的,協議雙方應當協商解決;協商達成一致的,應當簽訂補充協議;第三十九條:因合作項目協議中的專業技術問題發生爭議的,協議雙方可以共同聘請有關專家或者專業技術機構提出專業意見。《PPP項目合同指南》中做了更為詳盡的規定,此處不再羅列。
國家發展改革委法規司舉辦特許經營協議爭議解決國際研討會.http://fgs.ndrc.gov. cn/gzdtn/201703/t20170331_843107.html.
特許經營PPP項目合同糾紛屬于民事訴訟還是行政訴訟?.http://www.130866272 98.com/NewsCon.aspx?id=3224&cls;=42.
李霞.行政合同研究——以公私合作為背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161.
《仲裁法》第二條規定: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同時,第三條規定: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不能仲裁。第四條規定:當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應當雙方自愿,達成仲裁協議。沒有仲裁協議的,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
PPP項目的收益來源主要分為三類:使用者付費、政府付費、可行性缺口補貼。使用者付費是指由最終消費用戶直接付費購買公共產品和服務,項目公司直接從最終用戶處收取費用以收回成本并獲得合理收益的收益來源方式;政府付費是指政府直接付費購買公共產品和服務;可行性缺口補助是指項目收入主要來源于使用者付費,但使用者付費收入不足以覆蓋投資成本和合理收益,需要政府進行一定的資金補貼,以彌補使用者付費之外的缺口部分。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十一條規定:“被告對平等主體之間民事爭議所作的裁決違法,民事爭議當事人要求人民法院一并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并審理。”
PPP項目合同糾紛中仲裁爭議解決方式.http://www.ccgp.gov.cn/specialtopic/pppzt/news/201509/t20150910_5831846.htm.
仇保興、王俊豪,等.中國市政公用事業監管體制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