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琛
【摘要】中職生基本都是結束初中教育后,步入中職院校的未成年群體。這一年齡段的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展還不夠成熟,情緒波動大,處理事情的能力較弱。加之需要脫離父母,獨立面對學習和生活,因缺乏足夠的關懷,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由于農村的傳統觀念和教育資源配置等處于劣勢地位,導致中職教育成為農村孩子的主要選擇,這也就使得中職學校中農村學生的心理問題凸顯,這一現象值得教育者重點關注。
【關鍵詞】中職學校;農村;心理問題;教育策略
(一)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明顯
教育心理學中提到了環境對人的影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對人的思維能力、行為處事都有重要的、不易改變的影響。許多農村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就是留守兒童,缺乏來自父輩的關懷和監管,久而久之更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叛逆的行為習慣。另外,農村學生之前的生活內容比較固定單一,整個生活環境也相對封閉簡單,導致他們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表現不佳。進入中職學校后,一個完全脫離長輩管束和幫助的環境,對學生的交往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提出較高要求,更容易使學生產生閉鎖心理。
(二)缺乏完整的自我認知
不能升讀高中既不代表學生的智育不達標,也不能說明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問題,更不能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格素養做出負面評判。心理學中的“暈輪效應”,是指對人的某種特點或品質認識過于清晰深刻,就會導致其他特點被忽略。中職生的自我認知中,因為一些方面得不到認同,很容易放大自己的劣勢,忽略自己的優勢,部分農村同學更看重家庭經濟條件,從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過于關注自己的外貌身材,忽略健康的精神和人格培養。
(三)情緒控制力差
人的情緒有積極和消極之分,開心就笑,難過就哭是最簡單的說明。一般而言,開心、喜悅的積極情緒和悲傷、痛苦的消極情緒都是人們心理和生理共同作用的正常表現。但是中職生學習生活中的消極情感表現過于頻繁。部分學生對他人態度冷淡,甚至懷有戒備心理,把集體活動當成負擔,不聞不問,不參與。很多學生抗壓力弱,對困難挫折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一旦生活和學習出現波折,就不知該如何把握。
(一)堅持循序漸進原則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層次劃分充分說明人的需求有先后順序,需求程度和滿足難度也不同。由此看出,排在最前面的是生理與安全的需要,也就是必須滿足學生對基本衣食住行的需求,并使生活的各方面在目前和未來都有良好的保障。所以對于一些經濟條件差的農村學生,首先要利用各種助學途徑,例如國家助學金、雨露計劃、工讀計劃等,使他們基本的學習生活得到保證。然后再逐步引導學生進行健康社交、獲得人格尊重,實現自我價值。
(二)注重學生態度與品德培養
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社會和同伴的風氣習慣等外部條件,個人認知的失調、個體態度的固化等內部因素會對學生的態度與品德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教師可以樹立貼近學生生活的良好榜樣,積極影響學生道德的養成。也可以利用群體約定的方式,經過學生的集體討論決定一些規則。由于規則是學生群體自己討論制定,會起到更好的約束和監督作用。還可以制定相應的獎懲規則,其中獎勵應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懲罰要避免傷害學生身體、自尊的體罰和變相體罰。
(三)加強學生的心理輔導
心理學中將心理輔導的目標設為兩個:一是學會調適,二是尋求發展。所以中職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抓住學會調適這一基本。首先,面向全體學生。心理輔導不是治療,其具有預防的功能,是對學生的良性引導,所以要面向所有學生,為全體學生服務。其次,尊重與理解是基礎。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對于自己的言行有基本的選擇權,教師應當予以尊重和理解。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還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 車斌.談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應對
策略[J].才智,2013(32).
[2] 羅麗靜.農村中職學生心理問題的特
殊性及應對策略[J].廣西教育,2017(34).
[3] 甘維青.農村中職學校學生心理健康
教育的有效途徑探究[J].教育革新,2016(2).
(作者單位:新鄉市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