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迪 朱林岐
摘 要 律師作為專業的法律人才,在進入基層社區擔任法律顧問,解決基層群眾法律困惑與難題,實現基層社區安定和諧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F階段律師進社區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作為法律顧問所發揮的作用也差強人意。針對這些問題,也需要采取積極應對之舉,即政府購買服務、為律師進社區奠定物質基礎;加強各方協調、為律師進社區奠定服務基礎;完善法律保障、為律師進社區奠定法律基礎。只有采取積極措施,鼓勵律師進入社區,參與社區建設、提供法律服務、解決群眾的法律糾紛與難題,才能不斷推進基層社區法治建設的深入!
關鍵詞 律師 社區 法律顧問 法治建設
作者簡介:潘海迪,浙江金克明律師事務所,四級律師,研究方向:經濟法;朱林岐,浙江金克明律師事務所,四級律師,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6.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293
法治推進過程中,基層社區群眾的法律問題亟待解決、社區群眾的法律意識法律水平有待提升。日常生活中,普通公民難免會遇到各種法律困擾與難題,比如購物中作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被侵害,鄰里之間產生糾紛矛盾無從解決,基層行政機關的行政活動侵害其合法權益等等。這些是生活中常見的法律現象,這些又是與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糾紛,是需要有具備專業法律知識、法律素養的人來為群眾答疑解惑、排憂解難,并且運用法律這一武器來實現維權、化解矛盾糾紛等目標的。律師作為專業的法律人才,在進社區擔任法律顧問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理應發揮積極作用。但現階段律師進社區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作為法律顧問所發揮的作用也差強人意。針對這些問題,也需要采取積極應對之舉,將法律進基層落到實處,為基層社區法治建設的深入提供保障。
(一)律師進社區擔任法律顧問的意義
律師進社區擔任法律顧問,對涉及的各方主體都有著積極價值和意義,是能夠實現各方共贏的。從社區群眾的角度來看,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能涉及到法律,而群眾法律知識的薄弱,也使得群眾極容易出現困惑,遇到解決不了的法律難題。律師作為專業法律人才,通過優質法律服務的提供,能夠幫助群眾解決困惑和難題,使群眾實現安居樂業。從社區角度來看,通過律師提供法律服務,能夠有效解決社區群眾之間的糾紛矛盾,能夠將社會矛盾消解于無形,能夠實現社區安定和諧以及推動社區法治建設的深入。
從律師角度來看,基層社區群眾的法律困惑是多樣的,涉及到的法律知識也很全面,通過進社區,律師尤其是見習律師得以接觸各種類型的法律案件,得以積累豐富的辦案經驗,對律師而言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從律所的角度來看,通過律師進入社區,能夠擴大律師知名度影響力,給公眾留下深刻印象,也能塑造良好的律師及律所對外形象,從長遠來看,對律師行業整體發展也有著積極意義。
(二)律師進社區擔任法律顧問的現實情況及取得成績
當前,我國各地都在展開律師進基層、進社區的活動,各地也不乏成功的經驗,也取得了積極的成績,是值得肯定及推廣的。如北京、杭州市、桂林市等多個城市,在積極推進律師進社區方面探索出一條成功之路。
律所與社區展開合作,構建形成了長效律師服務基層社區的機制。社區與多家律所簽署協議,安排律師進駐社區擔任法律顧問,積極地解答群眾在婚姻家庭、財產繼承、消費維權等多方面的法律困惑與問題,向基層群眾發放法律宣傳資料,展開了長期有效地普法宣傳工作。通過律師進社區活動的充分展開,基層社區群眾紛紛點贊,表示滿意。廣大基層群眾在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法律難題,他們對法律知識、法律服務的渴望渴求是不容回避的。尤其是底層弱勢群體,他們的權益屢屢得不到保障,是極有可能演變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影響社區和諧的。律師作為社區法律顧問,以其專業的知識、法治的思維,不僅僅是來解決群眾的現實難題,更重要的是引導群眾形成運用法律手段來處理解決問題的意識。
律師進社區,成為基層社區群眾的“法律代言人”,作為法律顧問為基層群眾解決現實的法律問題,適時進行法律宣傳,對律師法律問題處理能力的提升,對基層群眾法律問題的解決及法律意識的提升效果顯著。但現階段律師進社區的情況卻并不盡如人意,究其根源,也包括了各方面原因。
(一)經費保障不足、降低了律師進社區的積極性主動性
實踐中,不少律師之所以對進社區擔任法律顧問提不起興趣,參與主動性很低,也是因為律師本身工作繁忙。不少優秀的律師基本上是為高端市場服務的,其時間不僅寶貴,而且可以換算成為可觀的金錢收入。律師也是普通人,也有著最基本的物質需求,要求律師長期為基層社區提供無償的高質量服務,顯然對律師也是苛責。物質保障的不足,也是影響律師參與社區法制建設積極性的主要原因這一。實踐中,不少年輕見習律師自身資歷不夠,又急需通過接觸實務中的案件來積累經驗,這一群體應成為進社區擔任法律顧問的主體。而年輕律師在基層服務,為群眾提供法律幫助,解決群眾現實的法律困惑與難題,同樣也需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也要滿足其最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因資金不到位而導致律師“義務”服務,短期內律師可能會基于職業道德觀的要求以及自身理想價值實現的滿足而任勞任怨。但長期下去,沒有必要的物質保障,律師出現怨言,產生心理落差,進而服務的態度轉變,服務的熱情熄滅,不再繼續擔任社區法律顧問也都是正常現象。
(二)協調機制不健全、阻礙了律師法律服務功能的實現
律師進社區擔任法律顧問涉及到了多元主體,包括了社區、律所、律師、上級政府以及基層群眾。社區及群眾是主人、律師是提供幫助的“座上客”,各方面關系的協調處理,才能形成暢通地渠道,使有意愿的律所及律師能夠與社區達成合作,也能使律師更好地提供專業優質的法律服務。
但現階段整體而言,社區在協調各方面資源、平衡不同主體利益等方面所做的工作遠遠不夠,尤其是沒有將律師的法律服務工作與基層維穩的工作、各項基層管理服務工作、民間調解工作、法律援助工作等充分結合起來,也影響了律師服務效果的提升。
(三)法律保障措施不完善、無法提升律師法律服務的效果
從社區群眾思想層面來看,一方面,社區群眾整體法治意識仍有待提高。部分群眾沒有形成運用法律手段來維權解決問題的意識,依然習慣了上訪,甚至采取過激手段來維權。盡管有律師提供免費法律服務,但他們并不認為法律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反而另辟蹊徑,希望通過其他手段來解決問題。群眾法律意識的淡薄,自然會影響律師服務功能的實現。
另一方面,社區群眾對律師的認知也存在偏差。對于進入社區的律師,部分群眾也存在不信任的問題。與法官、檢察官等法律人士相比,我國律師整體的社會地位并不高,一些群眾對律師的認知存在誤解,認為律師如果提供“免費”的服務,其服務的效果自然也會大打折扣。正是群眾中存在的這種天然的不信任,也影響律師為群眾提供法律服務作用的發揮。
要積極督促鼓勵律師進社區,也需要暢通渠道、提供保障、完善立法、實現協作,在政府的支持下,在群眾的鼓勵肯定下,律師作為法律顧問在基層社區所發揮的作用也將更加突出。
(一)政府購買服務、為律師進社區奠定物質基礎
要鼓勵律師進社區,以擔任法律顧問的方式解決群眾的法律難題,僅靠律師的自律、律師長期義務免費服務顯然是不現實的。律師作為普通公民,有為其提供的服務獲得報酬的權利,而必要的物質保障,也是督促鼓勵律師提供優質服務的基礎。政府吸引律師這一群體參與基層管理、參與社區法制建設,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來展開。政府購買律所服務,形成政府與律所之間的合作關系,律所能夠獲得資金支持,能夠為進駐社區的律師提供物質層面的保障。政府服務基層的壓力得以減輕,也能使財政收入更好地服務群眾。政府還能在購買服務后,對律所及律師的法律服務進行監督、評價,提出意見看法,推動律師法律服務的不斷優化與完善。
(二)加強各方協調、為律師進社區奠定服務基礎
律師進社區,社區作為主人,應該為前來提供幫助與服務的律師做好充足充分的準備,暢通律師進入渠道,也應完善管理機制,奠定服務基礎,確保律師在和諧有序的環境下擔任法律顧問,展開法律服務活動。一方面,要為律師提供一個安全、方便的辦公場所,使律師可以與基層群眾展開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前來咨詢社區居民的管理,做好登記、預約等各方面的基礎工作。
律師擔任社區法律顧問,可以通過傳統現場咨詢辦公的形式來為社區群眾提供周到全面的法律服務。在網絡時代,律師作為法律顧問,為社區群眾提供法律服務的方式也應實現多元化,比如可以利用網絡來展開網絡問答、網絡咨詢服務等?;鶎由鐓^政府可以組織與本地知名律師事務所的合作,與律師事務所簽署服務協議,形成多元化的律師進社區機制。律所結合自身經營的實際情況,可以選擇安排時間寬裕、商業案件數量較少的見習律師,在基層社區擔任固定的法律顧問,全天候地為基層社區居民提供服務。律所安排時間比較緊張但辦案經驗豐富的優秀律師,每周半天在基層社區服務,為社區居民解決緊迫的難度大的法律問題,彌補見習律師在經驗能力上的不足,全面提高律師在基層法律服務的能力水平。
(三)完善法律保障、為律師進社區奠定法律基礎
從立法層面來看,對于律師進社區服務這一活動,應該有相關立法作出規定,對社區、律師、群眾等不同主體的權利義務予以明確,在法治軌道內運行才能真正實現這一機制的長遠發展。
從法治宣傳的角度來看,通過加強法治宣傳,提高律師影響力,也能為律師更好地服務群眾提供思想層面的保障。一方面,要將律師法律服務與基層法治宣傳充分結合起來,相互作用與影響,提高公民法律意識的同時,也能為律師工作的展開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律師的社會地位,改變公眾對律師已有的刻板印象。通過社區律師法律顧問優質的服務、良好的態度,來獲得群眾的信任與認可,使群眾真正能夠從律師那里獲得想要的幫助,也能不斷實現律師服務效果的提升。
律師進社區,以擔任法律顧問的形式,運用法律知識來幫助社區群眾,有著必要性及積極價值。要真正發揮律師在基層社區法治建設中的作用,也需要暢通進入渠道、提供物質保障、實現各方協調、奠定法律基礎等。只有采取積極措施,形成健康科學的社區法治建設環境,鼓勵律師進入社區,參與社區建設、提供法律服務、解決群眾的法律糾紛與難題,才能推進基層社區法治建設的深入,全面提高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逐步形成健全的律師服務基層的制度體系,實現律師、社區、群眾等多方主體的共贏!
[1]徐頑強.社會管理創新的實踐內容.科學出版社.2012.
[2]陸學藝.中國社會建設與社會工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3]黃振輝.律師進社區 大有作為.中國律師.2007(3).
[4]魏國.杭州市司法局全面推動律師進社區.長安.2010(10).
[5]梁娟.民間調解的社會參與模式——以杭州和事佬協會和律師進社區活動為例.杭州:我們.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