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視當前材料科學和工程的發展現狀,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這一領域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時代。我國材料比較豐富,是一個材料大國,但是在當前的發展局勢之下亟待進行轉型升級,進入材料強國的行列。本文針對中國材料科學和工程的發展狀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當前中國進入材料強國所遇到的問題,說明中國材料行業最為薄弱的地方,對材料科學和工程的發展提出展望。
關鍵詞: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強國;新時代
在過去的數千年間,材料一直是人類文明動力源之一,也是其文明進程的見證者。隨著鐵材和復合材料的出現,人類的視線已經從地球發展到太空。當下,材料的屬性已經發生了變化,無論實驗還是理論都達到一定高度,具備一定的“極限”的性能和特點,走在了科學的前沿;材料科學與工程已經成為熱門的行業和研究方向,明顯的促進了現代科學和技術的繁榮。然而,材料科學與工程依然歸類于應用科學范疇,所以,研究材料最終是為了應用。如今,中國的材料科學和工程領域業已進入新時代,而其主要特征展示如下:
一、亟需進入材料強國的行列
經過過去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國業已進入材料大國的行業行業,無論是材料種類還是材料規模方面都已經占據世界前列,亟需完成從材料大國向強國是轉變。所謂材料強國,必須滿足一定的標準,具備一定的標志:例如,必須完成“兩個全過程”的研究;建立健全構件、元器件需要的材料系統等。自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材料種類很多,在國際的很多領域遙遙領先。當下,中華民族正在快速崛起,中國逐步走向材料強國,和舉國之力正在摸索一個強國之路。毫無疑問,基于中國的實際情況,遵照科學規律,深化對材料的研究并加以運用是其根本。作為一個材料強國必須深化對材料科學與工程的研究,強化其運用,帶動這一行業的進步和發展。
二、進入材料強國所面對的挑戰
從材料大國轉變為材料強國給中國的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目前我國發展最薄弱的地方在于根基不穩,沒有形成核心的競爭力。所謂核心競爭力,一方面需要有領先的技術,另一方面則是必須達到一定的產業規模。很明顯,目前情況下,我國還無法完全滿足這兩個方面的要求:不僅技術力量落后,其沒有足夠的創新,相關理論不能及時作出驗證,同時,理論研究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系統,根本無法運用于實踐。而且,管理手段不夠科學, 研究過程受到諸多外在因素的影響,雖然設置了不少的項目,但是其效果并不突出,消耗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白白浪費了大量的時間。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無法給予驗證, 無法構成完善的系統,真假混淆在一起,難以辨認。而且, 科學技術系統才是核心競爭力。假如其構不成系統,其就無法轉變為生產力,更不要說構成相應可靠的材料。另一層面而言,產業相當落后,彰顯在沒有進行創新,也沒有建立核心技術,沒有構成相應的規模,沒有構成“技術創新的主體”。探究機構無法及時給企業帶來更為先進的技術,企業也沒有將技術轉變為利潤,讓其形成一定規模。整體而言,其居于中低端位置,處于競爭中的弱勢。規模也能形成競爭力,沒有對應的規模就無走進強國的行列。而我國亟待構成“四要素”技術系統鏈條,展開“兩個全過程”研究,構建技術傳送制度,形成一定的規模,提升核心競爭力。
三、材料系統屬于材料強國的要害
所謂材料體系包含兩個部分,一是牌號系統,二是技術系統。其間,牌號系統指的是同類材料依據其特性指數構成的序列,比如,結構材料,東呢高材料等多個類型。技術系統指的則是為牌號帶來技術支持、性能和服役可靠保證的技術集成,比如,標準系統,材料技術系統等。此外,還包含每一個牌號對應的成分和結構,合成和加工,服役行為系統等。而上述兩個系統均是極為復雜的,它們不僅包含的內容眾多,同時兩者的關系也極為繁雜。有資料顯示,中國目前依然在使用中的材料牌號包含有10000多個,其中,專門用于航空方面的材料就有2500多個。如此就能夠看出這一技術系統有如何龐大的規。其間,有不少的牌號受到國外牌號的影響,對國外的牌號進行仿制,標準、技術、習慣等方面的要素影響極為明顯,這應該如何應對;為了部門和單位的個體利益,不停地進行各類立項,對于同一類型的牌號不斷地進行重復,這些應該如何應對等。簡而言之,五花八門的外國的牌號限制了中國材料的發展,影響了中國材料的制作。因此, 在進入材料強國的過程中,最緊要的問題是重新組建材料系統,構成規范的運用系統,做好相應的發展規劃。
四、總結
總而言之,中國進入材料強國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是材料科學和工程行業進入新時代的標志。而審視目前的情況,中國想要進入材料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綜合上面的各個問題,它們都是中國走進材料強國的攔路石。必須對之進行全方位解讀,逐步化解這些問題,將他們一一移開,才能讓中國走進材料強國的行列,和中國材料大國的地位保持相對應,帶動中國材料科學和工程走向新的發展高度。
參考文獻:
[1]趙振業.材料科學與工程的新時代[J].航空材料學報,2016,36(03):1-6.
[2]周丹. 材料科學與工程本科教學策略與建議[J]. 教育現代化,2017,4(38):28-29.
[3]寧春花,曾小君,袁榮鑫.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思路[J]. 中國電力教育,2008,(21):106-108.
作者簡介:
毛云杰(1995.8.14—),女,河南省周口市,青海大學本科在讀,材料科學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