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班化教學要求教師的學生觀、教學觀、課程觀、評價觀必須做出改變,而因材施教有力體現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課堂上高效地互動、合作,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為學生終身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班化;個性化;精準化;因材施教
從二十世紀70年代開始,急促膨脹的學齡人口與我們相對落后的教育條件,催生了傳統的大班教學,它解決了人人有學上,人人受教育的問題。但是大班額強調培養的是學生的共性而忽視學生的個性。隨著社會的全面進步,我們從教師隊伍建設到教學設施設備配備,均發生了跨越式的發展,為實現更精準化、個性化的教育提供了條件。小班化教育正是隨著社會的變革發展應運而生,它真正強調了學生在班級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樹立了育人為本的思想,把學生視為具有獨立人格、知識積累、文化背景、興趣愛好等客觀上存在差異的人。怎樣高效地實施小班化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
一、 轉變教師觀念是關鍵
傳統的大班教學,實行的是“一言堂”“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面對50人以上的班級很難做到兼顧每一個學生。在小班化教學的情況下,人數的減少有利于教師在充足的時空下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質,使學生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由于班額減少,教師的工作量減輕,可以從過去單純“備好教材”的同時“備學生”,用大量時間來分析學生的個性特點,最大限度的對學生作個別指導,做到因材施教。同時,實行小班教學后,教師有足夠的時間,更多的機會在教室內巡回指導,開展師生間、生生間交往,有助于教師面向全體的同時,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
小班化教學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將一個班的二十名左右的學生,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分為三至五個學習小組,將課桌擺成“馬蹄型”“品字型”“口字型”“U字型”等,方便學生討論。教室內有更多的空間,方便老師參加小組的學習活動,增加師生之間交往密度,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發揮,培養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有利于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二、 尊重學生個性是基礎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的教學就缺乏針對性。因此,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個體情況,同時學生也必須清楚的認識自己。只有在學生充分認識自己,老師足夠了解學生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針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教學。這就要求班主任及代課教師要通過上課時的發言、提問表現;作業完成情況,課堂課余時間參與活動情況的觀察;與個別學生的交流談話;和學生家長進行交流等方法,盡可能全面的去了解學生的知識、技能、智力的發展程度,掌握每個學生學習的目的、態度、方法,有怎樣的興趣、愛好,以及身體體質、思想品德的表現狀況等。然后因人制宜的制定教學目標和要求,階段性培養目標,并逐步在后面的教學教程中落實、修正,最終實現學生的成長培養目標。
三、 課堂分層教學是手段
小班化教學中,“因材施教”是核心,要落實小班化教學,實施因材施教,我們就要因“生”備課。從過去備課“備大綱”“備教材”,變為備好大綱與教材的同時“備學生”,“備學生”又是實現因材施教的前提條件,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課堂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內容設計上,分層次教學分得更細,更適應于每個學生,依托分組教學、分層指導的教學方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都得到關注,都得到與教師交流互動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通過學習—思考—交流,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如在教學小學美術《千奇百怪的帽子》《精美的郵票》時,老師在教案中設計多種方案,讓學生選擇一種方案,根據自己的愛好設計自己喜歡的帽子、郵票,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不同設計進行差異教學、個別教學,最終實現因材施教,實現小班化精準教學。
四、 各抒己見是方法
小班化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鼓勵學生對問題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小組或全班的大討論,甚至激烈的爭論,通過發表個人的見解,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在大班額教學中,我們的課堂討論的一般都是“課前預設的問題”,是老師的準備問題。在小班化的教學環境下,教師在教學中,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圍繞教學目標,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情景,在教學過程中,更要耐心仔細地傾聽學生到底提出了什么問題,并從中選擇有價值的題目,即“課堂生成問題”,這就是“學生”的生成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在組織學生討論時,要努力創設寬松的氛圍,讓每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話敢說,有疑能質,樂于參與,只有教師不厭其煩,適時點撥,讓學生無拘束地質疑問難,才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五、 文體活動為輔助
學生的成長進步,不僅在課本知識,小班化教學,也不僅僅局限在課堂的文化知識學習中,我們還要通過課內外結合,張揚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
課堂教學之余,教師要組織好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通過在教室與宿舍布置的園地、定期讓學生編寫手抄小報、開展各種主題班隊會、故事會、讀書競賽,以及學校的綜合性文藝活動,如:合唱比賽、校園歌手、舞蹈比賽、體育比賽項目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展露才華的舞臺。在活動中要特別注意那些成績平平,在集體中毫不起眼的學生。讓每個學生有展示自己特長的機會,通過活動,使他們建立起自信,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總之,小班化教學作為促進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學過程高效化、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效果最大化。要求教師從實際出發,抓住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和學習能力水平,因材施教,就會將小班化教學得到有效落實,從而真正在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李文.為了每一個孩子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J].現代教學,2015(17).
[2]張雪珍.小學“小班化教育”教學指南[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05).
作者簡介:吳孔榮,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蘇武鎮新河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