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從家庭走向職場,從依賴走向獨立。她的這一成功蛻變引起了人們對女性平等、獨立愛情觀的熱議。然而,早在上世紀70年代,詩人舒婷就有過同樣的認識。今天,我的說課內容就是舒婷的愛情詩《致橡樹》,我將通過以下四個方面:教學設計分析、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實施過程、教學效果特色進行匯報。
關鍵詞:教學;分析;策略
一、 教學設計分析
(一) 教學對象
動漫設計專業一年級學生。
優勢:審美能力較強,擅長繪畫。學生們在初中的時候學習過多首古代愛情詩,已經知道詩歌是通過意象表情達意的。
不足:但是他們鑒賞詩歌的能力較弱,對意象的解讀容易停留在表面。
(二) 教學內容
教材版本:高教版基礎模塊上冊第五單元《愛情詩二首》中的《致橡樹》,是愛情主題單元的開篇之作。
主要內容:全詩以獨特的內心獨白方式,表達了詩人風雨同舟、比肩而站的愛情觀。
教材定位:“服務學生專業學習”,促進學生“終身發展”。這也是我設計這堂課的基礎出發點。
(三) 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的功能定位與學生特點,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 通過誦讀、品味,理解詩歌中豐富的意象內涵;2. 感悟詩人獨特的愛情觀。
能力目標:1. 發揮專業優勢,解讀詩歌意象;2. 培養自學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樹立健康的愛情觀,在詩歌的陶冶中培養獨立的人格和高尚的審美情操。
(四) 重點與難點
重點:發揮專業優勢,解讀詩歌意象。
難點:樹立健康的愛情觀,在詩歌的陶冶中培養獨立的人格和高尚的審美情操。
二、 教學策略選擇
設計理念:“以學定教”,服務學生專業發展。
教法:我以任務驅動、分組教學為主要教法,以混合式學習為教學模式。
學法: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誦讀等方法,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信息化手段:UMU學習平臺、微課、音樂、微信、希沃助手。其中微課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成為了學生個性化閱讀和學習的最好載體。
三、 教學過程實施
我將通過課前——自主學習、課中——詩歌鑒賞、課后——鞏固提高完成教學過程。
課前——自主學習
課前教師通過班級微信群發布小組“自主學習任務單”→及時針對學生反饋進行診斷性評價。學生分組(四組)→小組成員合作探究,解讀與本組任務相關的詩歌意象→通過美篇App將任務成果展現出來。自主學習既讓學生將課下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結合專業突破教學重難點。
課中——詩歌鑒賞
課中將沿著“引木棉的愛情(2分鐘)”、“誦木棉的獨白(10分鐘)”、“品木棉的追求(33分鐘)”、“畫木棉的啟示(45分鐘)”這四個環節(2課時)展開詩歌的鑒賞。
(一) 引木棉的愛情
為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根據心理學知識遷移的特點,師生間進行詩句對接的游戲。這些古代經典愛情佳句將學生帶進了當代愛情詩歌的探尋之門。
(二) 誦木棉的獨白
為了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渲染情感,走進詩歌意境,首先我來配樂范讀詩歌。接下來學生分角色朗讀、全班齊讀。師生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徜徉在詩歌清新明麗的意境中,木棉的獨白中所表達的誠摯、堅貞之情油然而生。
(三) 品木棉的追求
為了培養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課堂通過學生成果展示、教師微課助力和師生意象歸納三個步驟解決教學重點:
1. 成果展示,初解重點。
首先各小組按照任務單上的要求上臺展示成果。在這個過程中,小組誦讀相關任務文本→成果展示以希沃助手為平臺通過“美篇”呈現他們的初步解讀→教師評價各小組的任務成果,明確意象內涵。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初步解出了詩歌中豐富的意象內涵。
2. 微課助力,又解重中之重(木棉)。
此時,對核心意象木棉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學生的解讀之中顯然是不夠的,為了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我制作了微課:《縱嬌花萬種,獨取一樹木棉紅》。無論是木棉鮮明的特征還是時代變革的選擇,亦或是作者思想意識使然,微課的開發使舒婷獨取木棉象征女性的原因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來,從而達到了追本溯源、深入解讀的效果。
3. 教師歸納意象,再解重點。
接下來,將撒出去的知識點收回。師生結合板書和PPT歸納圖,總結意象內涵,化零為整。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培養了解讀意象的能力,本課教學重點順利解決。
(四) 畫木棉的啟示
為了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愛情觀,并服務學生專業學習,接下來課堂通過學生作畫和展示教師手繪視頻兩個步驟突破教學難點:
1. 結合專業,學生作畫。
首先,學生按照音樂激發靈感→畫筆展示感悟→手機拍照上墻→作品啟發情感的過程思考“木棉”帶給大家的愛情啟示。舒緩的音樂激發學生創作的靈感;彩色的畫筆幫助學生結合專業提高語文素養;手機“拍照上墻”實現了便捷展示、保存學生作品的可能;優秀作品的評選啟發了學生領悟健康的愛情觀。學生作品的最終呈現是他們自己創造的思維結晶。
2. 展示視頻,別樣總結。
學生的思想是豐富多彩的,我對本詩也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認知,因此我在課前制作了手繪視頻《真正的愛情》,幫助學生結合專業,別樣總結。學生觀看視頻的過程既是情感的領悟與升華,又是課堂的總結與提升。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詩歌鑒賞中,他們樹立了健康的愛情觀,培養了獨立的人格。本課的教學難點得以解決!
課后——鞏固提高
課后學生完成網絡測驗,強化教學重難點。教師反饋成績,進行總結性評價。
課堂雖然結束,但學生的領悟仍在生根發芽,他們自發改編、制作的朗誦微視頻通過校園電視臺的播放,受到了學校師生們的一致好評。
四、 教學效果特色
1. 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本課教學設計從解讀詩歌中的主要意象這一任務出發,將語文教學與學生專業緊密銜接。
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優美的音樂激發了學生朗讀的熱情和繪畫創作的思路;微課、手繪視頻的運用輔助解決了教學重難點;希沃助手、UMU學習平臺幫助師生提高了課堂效率。
3.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學生在這堂詩歌鑒賞課中展現出了自己的思想和風采,而他們由此產生的靈感在多彩的校園活動中不斷涌現。
時光流轉,40年過去了,羅子君與詩人舒婷的思想不謀而合,這種對獨立、平等愛情的追求已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此時,這堂《致橡樹》猶如一顆種子悄然埋進了學生的心中,而我要做的就是在這不語的時光中——靜待花開!
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之處,還請批評指正。謝謝!
作者簡介:邵婕,河南省鄭州市,鄭州市電子信息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