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晰
一個冬日的上午,在位于京城西長安街附近的家中,李忠尚接受了采訪。雖然已經從領導崗位退休,但他縝密的思維與敏捷的表達都絲毫不遜于年輕人,完全看不出他已經年過花甲。
李忠尚年少成名,1980年代赴德留學,成為“新中國第一名哲學博士”,被稱為“中同青年的驕傲”,光榮地成為全同青聯六、七、八屆常委,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副主席;回國后,歷任中國人民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室主任和副教授、軟科學研究所所長和教授;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全國工商聯同際聯絡部部長,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副秘書長,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副總編、高級記者;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澳大利亞公使銜參贊等職。退休后,他重返科學象牙塔,重拾最鐘愛的學術研究,復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獲任寧波大學包玉剛講座教授、鵬城學者、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兼任德國敏斯特大學決策文化客座科學家以及歐美澳多所高校客座教授。
作為改革開放的親身參與者和見證者,同時也是“新馬克思主義”和決策科學教研的代表人物,李忠尚分享了自己從1980年赴德留學以來,三十多年間感受到的中國社會的“新”和“變化”。什么是“新時代”?新時代的到來,對于中國青年人來說,又意味著什么?中國將在世界發揮怎樣的作用?中國模式有普遍適用的價值嗎?
李忠尚作為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資深專家,從研究同外“新馬克思主義”入手,結合中國及世界新的實際,回答這些宏大的、迫切的,又極具現實意義的命題。
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盛大召開。作為一名老黨員、資深學者,李忠尚說,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令他倍感振奮與自豪。
他說,十九大報告不僅內容恢宏,而且有一系列新的提法、新的觀點、新的思想。這一系列的“新”既令人振奮,更催人奮進。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那么,要如何理解“新時代”的意義?李忠尚頗為生動地進行了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過長期努力奮斗進入了新時代,我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這里面很重要的是一個強字。毛澤東使我們站了起來,鄧小平使我們富了起來,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使我們強起來。從2009年開始到現在,我們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國民經濟的總量已對全球經濟的貢獻達到30%,如何做好世界第二,已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而是涉及國際關系,社會穩定,民生提高,制度堅實,綜合國力強大,技術引領和中共正確領導的大戰略。”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旗幟,抓反腐敗促改革,人心大順,人民精神大振,中國前進的步伐穩健有力,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習總書記的名言“寧可得罪千百人,不可辜負十三億”,響徹神州大地,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擁戴和鼎力支持。打老虎拍蒼蠅,使好干部寒心的逆淘汰現象開始扭轉,使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買官賣官現象得以遏制。反腐敗去害蟲促發展,中國經濟從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顯著提高,綠色環保深入人心。科技方面喜訊連連,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特別是維護南海主權的成功,充分顯示了黨中央堅強而英明的領導力,向世界顯示了中國人民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國防建設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外交往、對外貿易、對外投資,成效顯著,而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起著壓盤坨的作用。
但中國對世界的影響遠不止經濟發展,在民生領域,中國的扶貧成績讓世界驚嘆。中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近5年來,中國每年超過1000萬人脫貧,成為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最大貢獻者。
這5年,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治理并做出綠色貢獻。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中國”成為中華民族追求的新目標。
現在,中國已經進入了世界政治舞臺的中央,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強起來,不能一味地韜光養晦,過于“低調”會被人家認為我們軟弱可欺。另—方面,如“富”而不“強”,就面臨著再次被宰割的危險。所以,這個時候中國要強起來,要強國,強軍,強民!
與著名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
李忠尚動情地說:“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將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奮勇前進,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去努力奮斗。我們中華民族的近代史是一部辛酸的歷史,現在我們要書寫一部強大的歷史,一部民富國強的歷史!”
“中國贏了”
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出國時的情景,李忠尚至今還記憶猶新。
那是1980年,李忠尚作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首次派往西方國家的留學生,來到德國波恩大學哲學院學習。到了德國一下飛機,站在公路邊,看到滿街川流不息的奔馳、寶馬、大眾汽車,感到眼花繚亂。“那時候國內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我們國家的基礎還非常薄弱,物質也很匱乏。我記得剛到北京工作的時候,工資大概只有40塊錢,31斤糧里面還有一多半是雜糧,那時候正是能吃的時候,中午吃飽了,晚上就要餓著。偶爾能吃上一根香蕉,都是很難得的。到德國后,去超市購物,看到里面的商品真是琳瑯滿目,極其豐富,覺得德國人的日子太好過了。當時心里就在感慨,什么時候我們國家才能這樣啊!”
“三十多年過去了,現在中國人去歐洲早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我們國家每年有一億多人口出國,中國人到西歐旅游的花費和平均消費水平甚至超過了沙特阿拉伯的游客。根據我在德國、歐洲和澳大利亞等國學習、工作和生活的10余年經驗,現在中國一二線城市的居民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居民相比較,從生活水平、物質條件、日常消費、文化娛樂上,可以說已經感覺不到差距了;在社會秩序穩定和治安方面,中國甚至更好一些。中國的老百姓打心底里感受到社會主義的好處。”
2017年11月的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用中文和英文寫著“中國贏了”,這是《時代周刊》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封面上出現兩種語言。在這一期的《中國經濟是如何贏得未來的》一文中,布雷默指出,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領域最具實力的國家。
無獨有偶,德國乃至歐洲最具影響力之一的《明鏡周刊》也在同一個月以“醒來”為主題報道中國。李忠尚解釋說,這個“醒來”,不是說中國醒來,而是說歐洲該醒來了,要認識到“中國已經是世界強國”。“文章說,中國具有西方不可比擬的制度優勢:內政有著堅實有效的長遠規劃,并且有貫徹到底的決心;在介入國際事務的深度方面有靈活的彈性。到2050年,也就是從讓中國人陷入屈辱的鴉片戰爭開始算,兩百年之后,中國人將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上。”
李忠尚說,國際上已經認識到中國地位的巨大變化,中國從一個窮國到能滿足溫飽,再到現在逐步強大起來,并且開始在國際社會上起到引領作用。我們真的揚眉吐氣了!
中國人的驕傲
在哲學研究領域,李忠尚可以說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學者,他不僅是新中國第一位哲學博士,他在異國他鄉求學的經歷,也曾讓德國哲學界轟動。
1953年,李忠尚出生于古都西安的一個古鎮——新筑鎮。中學畢業后,李忠尚作為知青下鄉勞動三年,在艱苦的勞動之余,他自學馬列經典著作和毛澤東著作以及大學中文函授教材。1973年,進入南京大學外文系德語專業學習。雖說學的是德語,但他更大的興趣卻在“文史哲”,經常跑去聽哲學系、中文系的課。大學畢業后,他以出色的德語成績和對馬列主義濃厚的興趣和學習基礎,被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選中,來到北京工作。
1979年,他在恢復高考后又考入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發展史研究所研究生繼續深造,這也包括馬凱、侯建良等同學。對這批研究生,史稱“千里馬”。
1980年,經教育部選拔,李忠尚來到德國波恩大學哲學院哲學系學習。
剛到德國時,德國人用不信任的眼光看著這個來自遙遠國度的年輕人。眾所周知,哲學是德國人的驕傲,德國大學對獲得博士學位的條件也是非常嚴苛的,即使是德國學生,攻讀博士學位的一百人中也只有數人能最終成功,更何況是留學生。剛入學,等待李忠尚的就是一個嚴苛的考驗:中國的大學學歷德國方面只承認兩年,他要先補完哲學主科中五個研究班的課,以及兩個副專業的德國文學、政治學、邏輯等課,才能提出攻讀博士學位的申請。
對德國學生來說,修完以上這些課程也至少要三四年。但李忠尚沒有這么多時間。第一學期,他每周給自己安排了三十多節課。上午聽講座,下午參加討論班或在圖書館學習,晚上回到宿舍還要繼續查資料,看參考書,直到深夜……他在異國他鄉的校園里多少次挑燈夜讀,度過多少個不眠之夜,李忠尚已經記不清了。經過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就修滿了攻讀博士學位所需的全部學分。
接下來,他把一腔熱情傾注到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中,巨大的壓力仍時時跟隨著他。他先后換了四副眼鏡,一度因過度勞累病倒,長時間坐在計算機前讓他得了腰肌勞損,至今落下病根……
終于,在1984年的答辯中,李忠尚第一專業哲學、第二專業政治(政策)學、第三專業國民經濟學(央行管理),三次答辯全部最高分通過,成為在聯邦德國獲得博士學位的第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時轟動了德國學術界。波恩大學哲學系主任施密特教授,也是他的導師,也被這位借助第二語言卻以以短短四年多時間攻下哲學博士學位的中國青年震驚了,稱他為“這不僅是他學術上,更是他意志上的勝利,是中國人的驕傲”!
他的20萬字的(德語)博士論文作為科研成果很快在德國出版,他用德文寫的另一本專著《異化的概念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發展》也在德國問世,這也讓他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在德國出版學術專著的學者。由于他的學術成就,第十三屆德意志哲學大會決定破例吸收他成為德意志哲學總會外籍會員,并被遴選為核心會員。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全面工作的副校長謝韜在開學典禮上說:“這是中國青年的自豪,這是人民大學的自豪!”
2003年,德國洪堡基金會主持召開國際科學家(700余人)大會,德國總統、副總理兼外長等政要及科學界名人出席,一位中國科學家第一次與美國、日本和德國的三位科學家先后走上主席臺用德語作大會學術演講:李忠尚教授博士《論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掌聲、鮮花與各國媒體好評如潮的報道,“使我深深感到祖國強大了,沒人敢忽視我們了。作為中國學者和知識分子,為祖國爭光,我感到無上的光榮”!李忠尚激動地說。
走出去:講好故事,培育英才
李忠尚學成后毅然回國報效祖國,在教育、金融、媒體、外交多個崗位歷練過。他在國際舞臺上—直不遺余力地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在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副總編輯期間,廣播電臺的節目要到海外落地,并不是一路綠燈,經常會受到一些質疑和阻礙。“他們以為我們是宣傳中國,宣傳共產主義的,就會比較緊張。”因此,這份工作其實需要高超的外交智慧和技巧。“我們的節目當然要宣傳中國,傳遞中國聲音,但我們的方式是介紹中國的風土人情,悠久的文化歷史,中國人民的聰明、勤勞、勇敢,熱愛和平,同樣向往幸福生活。像對朋友一樣講好中國故事,這叫潤物細無聲。”李忠尚笑著說。
在李忠尚和同志們的努力推動下,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先后在美國、加拿大、澳洲、非洲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落地。“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在60年前還只是一個夢想,在30年前還只是通過短波出現,如今卻成為現實。”李忠尚說。在他的家中,至今還保留著瓦努阿圖總理贈送的調兵符、澳大利亞總理送的絨袋鼠和洛杉磯努斯市長贈送給他的“金鑰匙”。
李忠尚(左五)與德國哲學總會會長及人大馬院長等合影
作為資深學者的李忠尚,2011年至2014年受命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公使銜參贊,對培養人才自是情有獨鐘。他代表中方積極奔走呼吁,為在澳的中國17萬中國留學生爭取應得的權益,提出八條建議推動澳教育規劃委員會及教育部等機構解決問題,使在澳中國留學生的待遇得到實質性的改變。他指導中國學聯在澳洲國會宴會廳、堪培拉大劇院連續三年舉辦慶中國國慶和中秋節的大型文化藝術演出,凝聚當地華人、學生的愛國熱情,邀請當地政要、科學家及居民參加,宣揚中華文化。
如何宣傳中國,既教育我們的學生,又能讓西方人接受,對此李忠尚教授有自己的心得。“中國的政治、經濟形勢以及人民的生活是他們非常感興趣的,只是你不能講得教條枯燥。只有在對雙方都熟悉和了解的基礎上,才能用他們感興趣的方式和話語傳遞出中國好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在李忠尚的家中,一進門的客廳簡直就是個大書房,除了電視、音響和沙發外,桌上堆著厚厚的書本,鋪滿墻面的書柜里也是滿滿當當,從哲學、金融、公共管理學到傳媒等著作一應俱全。而他的書房里,更是四面墻壁上釘滿了德式書架,而且頂天立地。他說,幾十年來,走遍了全世界,但是書房仍是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德國教授做客時笑稱“天堂”。退休后,李忠尚接受了母校中國人民大學的邀請,重回哲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這距離他第一次站在人民大學的講臺上,已經有三十余年了。1984年,李忠尚學成歸國,在母校人民大學承擔起組建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室和軟科學研究所的重任。懷著報效祖國的責任感,李忠尚如饑似渴地撲在工作上。他作為中國人民大學當時最年輕的副教授(1986)和教授(1991),除培養了數十名研究生外,還公開出版學術專著12部,其代表作《“新馬克思主義”論》上下卷(人民出版社2010、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2011、1987)等著作,被譽為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代表作,已是多所大學和黨校的必讀書或參考書,北大、人大等校教授公開評價他為國內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或曰“新馬克思主義”的開創者、代表人物。李忠尚的《現代軟科學》、《新智囊論》和《軟科學大辭典》(人民出版社1990、1991,遼寧出版社1989),被譽為“軟科學三部曲,論述了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的理論、實踐和應用”,是智庫或日公共政策學當年引領潮流、名副其實的代表作。
與前德國總統約阿希姆·高克
李忠尚介紹說,“新馬克思主義”或者狹義上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研究,對蘇聯社會主義的批判和對現代資本主義的批判。“新馬克思主義”者以社會批判理論這一特有的方式不僅激烈地批判了蘇聯社會主義,而且揭示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特點和弊病,把資本主義社會視為使人異化的剝削人的制度,主張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在于批判,在于揭露各種意識形態的“真面目”而使公民覺醒,從而使人們能在兩大對抗性制度之外作出第三種選擇:建立一個沒有戰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貧窮和浪費的,人能夠真正實現解放的理想社會。
李忠尚說,自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來,西方學術界又興起了一股“馬克思熱”。涉及國家之多,波及面之廣,都是空前的。在德國,Diets-Verlag出版的《資本論》等著作供不應求,馬克思學說再次成為大學課堂上的重要題目。而中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已經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西方資本主義各國的窘狀形成鮮明的對比,堪稱一枝獨秀。
人們不禁自問:“難道馬克思當年所描寫的時代真的到來了嗎?”于是,人們試圖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找到解決金融危機的靈丹妙藥,于是“新馬克思主義”思潮便再度時髦,它旨在建構一種新的理論和學說,走“第三種道路”。這也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之樹是長青的。
那么,“第三條道路”到底是什么?它的理論基礎又在哪里?它將把世界帶向何方?
李忠尚說,十八大以來,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各項事業發展都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時代課題,這就是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并且要根據新的實踐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統一戰線、外交、黨的建設等各方面作出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以利于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圍繞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我們黨高舉旗幟,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我們可以自信地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的理論創造,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創造。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國如今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成功發展道路。
“中國30年高速發展的道路,既不同于蘇聯社會主義,也不同于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而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就是走了第三條道路。”李忠尚自信滿滿地說:“從更深的理論層次上說,我們奉行的是一種實踐哲學。這條道路所積累的成功經驗,說明這是歷史的選擇,也給世界帶來啟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也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李忠尚最后說:“作為有理想有使命感的知識分子,為了中華振興,我們任重道遠。我們相信,中華民族已經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將通過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傲然自立于最先進民族之林。”
責任編輯 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