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朗讀是一項重要的內容,通過讓學生進行朗讀,可讓學生深入的理解與課文當中的內容,讓學生能夠掌握朗讀語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有效地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筆者立足于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在本文當中重點闡述了如何來“讀”占鰲頭的有效提升朗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讀”;問題;多樣化
小學語文朗讀與閱讀,是語文教學當中的重要的訓練方式,其可有助于學生深入的理解與掌握課文內容,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能夠掌握朗讀語感,學生借助于朗讀,能夠將書面語言從無聲化變為有聲化,并使多種感官能夠共同參與作用,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化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還可有助于積累豐富的語言詞匯。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強化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當中的重要方式。
一、 當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 未能明確朗讀的目的性
當前,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未能明確朗讀的目的性。在學生進行朗讀之前,教師大都未預先提出具體的朗讀要求,朗讀的過程當中,缺乏教師來進行朗讀指導。在學生朗讀之后,教師也未及時進行朗讀評價與朗讀總結,讓學生的朗讀成了一種“形式主義”。這樣一來,必然會讓朗讀此文一種可有可無的學習方式,未能夠真正的體現出朗讀的有效性。而這樣的朗讀方式,往往難以取得較好的朗讀效果。
(二) 在課堂教學當中,不能確保朗讀的時間
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較為注重開展講解與提問的教學方式,因此,課堂教學的時間大都用于授課講解,不能確保學生的朗讀的時間。因此,往往是在一堂課當中,學生只有較短的幾分鐘的朗讀的時間,由于朗讀時間極為有限,學生不能夠通過朗讀來深入的理解與掌握文章的主題思想、寫作方式、寫作技巧。從而讓朗讀僅僅是作為教學當中的一個遞進的學習環節,因此,未能充分體現出朗讀的重要性。
二、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策略
朗讀是一種藝術,當然需要一定的朗讀技巧支撐,但朗讀的目的是為促進對文本的理解,更好地體悟作者的情愫,感受文章的情感主旨。無論技巧再好,如果失去了對文本內容的準確理解,無法準確地傳達作者在文本中的那些“表情達意”,那樣的朗讀也是無用的!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與文本展開對話,與作者展開對話,只有在此基礎上的有感情朗讀才是有效的朗讀。
(一) 必須讓朗讀與理解并重
在開展閱讀教學時,經常會出現將朗讀與理解兩種學習方式完全分開現象,因此,朗讀成了單純的“讀書”,理解也成為了單純的“了解”。因此,難以體現出朗讀教學的實效性。針對這種情況,必須有效的將朗讀與理解并重,才能獲得最佳的朗讀效果,例如,教師在教學《彩色的翅膀》一課時,教師可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同學們,《彩色的翅膀》這篇課文當中,駐守海島的戰士們為什么會開‘嘗瓜會?那些蝴蝶呀什么的在這里安家?”請同學們通過朗讀,在課文當中尋找出相關的答案。這樣一來,就能夠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朗讀,能夠讓學生專心致志地深入到課文內容當中去進行朗讀。同時,還可讓學生邊朗讀、邊思考。學生通過朗讀,首先具有了初步的答案。再通過合作交流學習的討論,使問題的答案更加明晰化。教師在進行總結時,可講解戰士們為什么會在海島上來開“嘗瓜會”,其主要原因在于:因為在海島上種植西瓜歷經了許多的艱難困苦,因此,戰士們都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而蝴蝶呀什么的在這里安家。即是體現出解放軍戰士以島為家、獻身國防的精神。接下來,教師應指導學生要學會帶著問題去進行朗讀,并在朗讀當中來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從朗讀當中獲得初步的答案。再通過后續的學習環節,來深入地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最終有效地達到了將朗讀與理解并重。
(二) 必須讓朗讀形式多樣化
通常而言,在語文朗讀當中,具有多樣化的形式,但是不同形式的朗讀,也具有自身的適用領域與獨特功能。在運用不同朗讀形式時,必須真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教師引讀,通常是運用在通過引讀來讓學生懂得如何來有效的區分文章段落當中的內容與層次時;教師的范讀指導,通常是運用在學生未能朗讀到位的情況下、需要感情引導的情況下;學生齊讀,通常是運用在必須要對文章的氛圍進行渲染,讓感情更加充沛之時;分角色朗讀,通常是運用在文章當中具有較多的對話段落,需要表現不同人物性格特征、心理活動之時。
如,在教學《桂花雨》一課時,由于這是一篇飽含情感的抒情散文,學生難以較好地把握課文當中的情感,因此,就可由教師來進行范讀指導。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由于這篇文章體現出八路軍戰士不畏強敵、戰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歷史,可通過學生齊讀的朗讀方式,來表現出抗日英雄為保衛國家而英勇犧牲的氣勢。
又如,在教學《北京的春節》一課時,由于這是一篇講述解老北京春節的民間習俗,通過文章能夠感受老北京春節的節日的熱鬧氣氛,理解民間節日習俗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由于,這篇文章是以時間來作為主線,以人們的民俗活動來推進描寫,文章具有較強的層次性。因此,可由教師來教學引讀。通過學習這樣形式多樣的朗讀方式,能夠讓學生懂得在什么樣的文章語境下來運用與之相適應的朗讀方式,從而進一步增強文章的藝術感染力,較好地體現出朗讀的實效性,從而有效地同時學生的朗讀能力。總而言之,多種朗讀形式在語文教學中具其獨特的作用,各種朗讀形式不僅可以分別獨立使用,也可在課堂上交替或交叉使用。
葉圣陶先生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讀”占鰲頭,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化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還可有助于積累豐富的語言詞匯。讓學生能夠掌握朗讀語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有效地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錢莉.小學低年級詩文朗讀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2]方芳.朗讀教學的策略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3]潘玲.由“閱讀小組(Reading Workshop)”教學模式看美國小學的閱讀教學[D].揚州大學,2013.
[4]董秀妨.小學語文分學段朗讀教學方法探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5.
[5]金范宇.朗讀對聽力的促進作用[D].延邊大學,2005.
作者簡介:鄭菊英,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盤陀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