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時期下開展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主觀意識發揮,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意識,有助于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在新時期下,培養學生思想品德,應當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以道德核心素養為中心,進一步優化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創新教學方式,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本文從以下幾方面淺要分析當前思想品德教育現狀,闡述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率。希冀促進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的有效拓展延伸,加深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關鍵詞:新課改;思想品德;教育;素質
一、 引言
思想品德教育能夠對學生的個人素質與道德思想產生直接性的影像作用,所以開展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應當摒棄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根據新課改要求進行完善,有效的實行教育進步。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分析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體的優化措施:
二、 當前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現狀
(一) 教育理念落后
目前我國大部分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課程普遍得不到重視,教師也并未開展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部分教育工作人員認為學習應當將精力放在語數英課程上,提高這三門的成績才是最重要的,思想上的認知成不成熟都無關緊要。所以開設思想品德,課時較少,一般一周僅有一兩節課,對思想品德課程的重視程度較低,也影響著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
(二) 教師并未以身作則
小學階段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力與好奇心,在學校接觸最多的人就是教師,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小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由于部分思想品德教師并未加強自身行為與言語的約束,可能會出現辱罵或者是體罰學生的情況。這嚴重缺失思想品德,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部分學生也會模仿教師的行為,不利于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導致思想品德教育質量逐漸下降。
(三) 教學方式滯后
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開設思想品德教育教師,也是過分重視學生的成績,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生并未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思想品德學習。部分教師仍然采用傳統落后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只能夠通過死記硬背來了解思想品德教育知識。對于現有的知識體系難以理解,根本難以達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學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優化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勢在必行。
三、 新課改背景下,加強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一) 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加深對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視
教師應當根據新課改要求,摒棄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正確認識小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興趣愛好,通過開展切實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養成全面的綜合素質。有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日后的學習和成長中,都能夠有較好的思想品德。當今世界不僅需要綜合性人才,也需要高素質人才。人才的培養不應當只停留在成績上,應當重視學生的個人品格與思想品德意識培養。開展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教師應當正確認識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提升品德修養,通過自己的謹言慎行,為學生樹立榜樣,學生進行模仿,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學質量。
(二) 加強課堂實踐,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師根據新課改標準要求,加強學生思想品德實踐,通過開設課堂實踐活動,來有效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教學模式創新,重視課堂實踐,有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開展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能夠在活動中感受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并養成良好的認知。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開提問“如果同學們撿到一百元錢會怎么處理?”有的同學會提出交給警察叔叔,也有的同學會說把他交給老師,或者是給需要被捐助的人們。對于學生不同的答案,教師應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正確引領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不要過分局限學生的思維拓展,通過多元化的分析與探究,增強學生的思維完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 豐富課程教學內容,實現生活化教學
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應當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課程豐富,加強生活化內容的體現,使學生更容易接受。運用真實的生活情境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能夠啟發學生正確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助于學生養成正義感。通過結合生活情境來啟發學生,有助于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場景時,可以采用正確的方式應對,進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例如:教師可以引入社會熱點話題“老人倒了扶不扶?”讓學生分析這一問題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讓學生融入教學情境中進行分析,并對問題進行下一步延伸,看學生能夠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對學生的問題答案進行總結,并提煉出幾點觀點,讓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有助于加強小學生人格的完善,保持助人為樂的態度,進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學效率。
(四) 開展互動式課堂教學,構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在新課改發展背景下,教師應當構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自然而然的接受知識的熏陶,通過互動式交流,有助于學生增強對思想品德觀點的認識,加強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幫助過他人,請同學們發表下各自的看法”的,一提出問題,學生便會熱情高漲,眾說紛紜,教師可以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分析,在組內討論下,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團結友愛以及互幫互助的重要性,根據每個成員的優勢進行優勢互補。在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讓每組的學生代表進行觀點表述,教師根據學生觀點進行分析,并將思想品德知識潛移默化的傳輸給學生,對有幫助他人行為的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調動其他學生的效仿熱情,進而提升思想品德修養。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當優化教學模式,抓住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認知水平,開展有效的思想品德引導。通過優化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結合社會熱點問題開展有效的思想品德活動能夠促使教學內容貼近生活,使學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構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提倡互動式的交流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以此來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 朱俊彥.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模式探析[J].小學時代,2014(4):47.
[2] 楊林.新課改下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策略分析[J].小學教學參考,2014(18):78.
[3] 陳智輝.新課改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0(3):28-88.
[4] 李春平.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率之我見[J].現代閱讀,2013(1):207.
作者簡介:王剛,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潮洛窩鄉孫家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