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棟 韓凱多
摘 要:文章以當代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為著眼點,通過具體的數據分析進行調查研究,以提升當代大學生體制健康為主要目的,從當前現狀、影響因素和改善對策三方面進行深入探析,尋求提升當代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方法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體質健康;體質監測;對策
當代大學生的體質狀況一直是社會各界重點關注的話題,各高校體育教研部門和相關人員就大學生體質健康等相關領域也多有研究,就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進行了調研分析,包含身體形態發育、身體機能發育、身體素質發展等方面,給出了時間上的演進狀況,并提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現狀,提出了可能的原因:包含學生主體的遺傳與營養供給情況、思想觀念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客體方面與社會、家庭、學校等因素息息相關。相關人員就客體認識的提升、制度的完善和主體個體差異等方面的綜合考慮給出相應的對策。
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及對策研究是立足于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采用科學合理的研究手段,基于現實情況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和對策,構建清晰合理的邏輯思路,遵從理論與現實高度融合的理念,提出了科學可行的對策及措施,致力于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
一、 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
(一) 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研究綜述
伴隨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大學生體質健康欠佳絕非一國一域的特例和個案,是全球的共性問題。本課題研究采用不同以往的新思路,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本課題研究從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現狀入手,整合前期研究成果,形成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研究綜述,梳理百家之言,供日后研究參照。二是開展大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立足遼寧地區,廣泛了解當前大學生體質健康觀念、高校落實國家相關政策情況、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情況、高校開展體育類課外活動情況等,以實際調研數據為基礎,開展理論和應用研究。三是引入“互聯網+”研究方法,利用網絡廣泛開展調查研究,通過“兩微一端”開設
研究接口,以網絡問卷,網絡互動調研等形式收集調研數據。四是依
托身在高校的優勢,就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創新舉措進行小范圍試點,
驗證其學生參與度和實效性,整合實時真實數據,服務于本課題研究。
基于大學生體質健康的課題研究,各團體、各國都在不斷探索。特別是針對高校學生的健康體質,在不同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國家、不同文化、不同民俗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健康體質的對策因地制宜,但基于同年齡層次的生理、個體觀念等存在共通的屬性,具有很大的可借鑒意義,可以提供理論參照。
(二) 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調研情況
經查閱相關研究資料和初步調研,發現當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欠佳,而且從多項指標的數據顯示,在身體形態發育、身體機能發育、身體素質發展等方面皆存在著數據比對趨差傾向,若照此態勢持續發展,未來一段時間,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將從欠佳向堪憂的境地發展。因此,問題解決的整體思路是通過多方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對策扭轉頹勢。一是通過查閱、整理大學生健康體質現狀及改善對策的相關文獻,特別是國家教育部發布的相關規定,把握課題研究方向,并指導課題研究;二是總結國內外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的理論研究,搜集整理各高校關于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創新做法和先進經驗,作為應用案例,以備借鑒;三是以教育主管部門相關工作人員、高校體育教師、高校心理咨詢部門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輔導員和大學生為調研對象收集整理研究的現實依據。
(三) 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總體情況
大學生群體及其家庭歷來以健康為出發點,重視和在意自身的身體健康,會從飲食、運動、休息等多方面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然而,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由于客觀壓力過大,學業負擔過重,主體養成了懶散的校園生活習慣等因素,常常出現飲食不規律、運動不平衡、休息不達標等現象,長此以往,身體健康指標出現異常,生理發育、機能發育、素質發育等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
基于上述情況,需要大學生主體和家庭從主觀上端正對健康的看法,以積極的行動和良好的習慣,保持健康的身體和陽光的心態。
二、 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成因
(一) 國家有關規章制度的落實效果不一
為了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教育部于2014年7月,印發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面向國內全體在校學生,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2016年,教育部對《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進行了修訂,發布《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6年修訂)》版,足以見得國家對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視程度。《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是國家學校教育工作的基礎性指導文件和教育質量衡量基本標準,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評估學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發展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在學校的具體實施,適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學、初中、高中、中等職業學校以及高等學校的學生。
各高校基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斷完善學生培養體制機制建設,都能響應國家號召,將學生身體素質提升和健康水平提高列在重要的工作范圍內。然而,雖然國家教育部出臺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但貫徹執行效果還未有準確認定,缺乏顯示度比較強的觀測點,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出于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限制,在落實國家政策,執行教育部要求的過程中,還有落實力度參差不齊,貫徹效果高低不一等現象,是改善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 社會大環境存在的負面效應
相比體育健康鍛煉,社會整體普遍更重視學生知識水平、辦事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能力水平,學生自身也專注于此類方面的自我培養。不可否認其他方面能力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但身體健康是一切的基礎保障,更不應受到忽視。此外,信息時代的日新月異,網絡和虛擬現實技術的逐步成熟,學生對網絡難以自拔地沉迷,各類軟件、App的廣泛應用令人們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快遞購物、購餐等服務,客觀上為大學生的懶惰思想提供了便利條件,健康飲食和適當運動出現新的對手。
(三) 高校綜合體質提升措施有待完善
各高校雖然響應國家號召,對提升大學生體質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措施,但由于多種主客觀原因,實施的效果差強人意,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改善并不明顯,依然有很多問題存在,各項制度措施仍然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四) 家庭對“健康第一”眼高手低
長期的宣傳教育已經讓許多家庭有了“健康第一”的意識,但在實際生活中仍然難以落實。足不出戶便可享受生活的便利條件,易于滋生懶惰情緒,偶爾不健康的生活不會產生太大影響的僥幸心理都產生了不小的負面影響。此外,“健康第一”的生活方式產生的積極影響滯后于行動,其正面作用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現代,這使得許多人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等青年群體把其他事物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導致在家庭生活中“健康第一”其實更像是充當了一個象征性的口號。
(五) 學生主體陽光健身意識存在弱化
除了社會環境為大學生健身意識帶來的負面影響外,我國教育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的主體作用傾向,使學生們產生了在實踐方面的短板,這一點在體育健身方面尤顯突出。目前在很多高校就讀的大學生大多為應試教育中的佼佼者,但是他們在學習上對教師的依賴性極強,許多人形成了較穩固的思維模式,即在心理上始終等待教師的教學安排,而其本身主動去學習、去改善的意識較差。相應地,他們主動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也亟需加強。這種現象與素質教育的宗旨是相違背的。因此,必須打破大學生這一僵化的慣性思維模式,采取相應的制度措施,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強身健體的重要性,增強他們的陽光健身意識,督促大學生主動參加到體育運動中來。
三、 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對策
(一) 強化頂層設計制度,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建立監督考核機制,明確指標,依據《標準》制定詳細的考核細則,綜合各高校目前情況提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作為指導意見,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對各高校加強體育健身建設的措施和成果進行評價。考核評價的過程中,既要重視硬件設施配套,也要緊抓高校體育教育的軟實力。不斷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督促各高校改善大學生的體質狀況,使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成為各高校時刻重視的任務。
(二) 塑造健康氛圍,注重社會軟硬環境引導
在大數據時代,全國在校大學生存量為近3000萬,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是由3000萬個因子的數據構成,輕微的浮動就說明體質健康的波動幅度,這種幅度不是一朝一夕的演變結果,而是長時間積累下來的變化,其變化趨向與社會健身氣氛有著巨大關聯。
近年來,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后,健身養生愈發被人們所重視。社會生活中,鍛煉、養生、強身、健體、瑜伽、慢跑等詞匯的出現頻率也逐年遞增,各新聞媒體、社交平臺、綜藝節目等倡導身體健康,提升體質水平,養成良好習慣的信號也愈發強烈。各級政府大力建設文化廣場,提升百姓休閑生活水平和改善健身運動環境,幸福沈陽、活力城市、COLOR RUN活動等,都烘托出了全面健身的社會大氛圍。社會氣氛的正確引導,硬件設施的到位配備,都會促進大學生群體進行體育鍛煉的熱情,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健康素質的加強。
(三) 推進因材施教,強化體質健康綜合創新
當代大學生作為有想法、有追求、有活力的一個青年團體,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必將起到無可小視的作用,對于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團體的健康問題,全社會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研究要在立德樹人的總體工作思路下,本著因時因勢因地施策的原則,與時俱進,因勢利導,根據實際情況和不同地域研判對策,確保對策有的放矢。相關方面形成合力,建立科學合理的體制,配套監督檢查機制,保證對策實施效果。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對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給予適合的建議和方法,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四) 深化家校互聯,形成家校生社多方合力
為提升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可以采取加強家庭、學校、學生和社會多方的交流溝通的方式,各方共同努力,會達到彼此都滿意的結果。首先大學生直接受益,幫助大學生提升體質,維持健康的身心,為提升學業,健康成長,培育成才提供保障。其次是學生家庭受益,減少學生傷病困擾的同時,降低家庭因病痛而付出的人力、物力、財力輸出,降低心理壓力。三是高校受益,在當前信息和大數據時代,健康體質欠佳的大背景下,高校學生培養指數中,學生身心健康指標將成為社會關注熱點,是高校招生、就業和人才培養的關鍵競爭因子。四是國家受益,大學生是當代青年的優秀群體,大學生有知識、有理想、有能力,是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大學生具備健康體質,是其未來從事社會工作,體現社會價值,服務社會進步的前提條件。
(五) 深度教育引領,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引力
為應對當前種種狀況,深化體育教育體制改革,加大對體育理論的教育強度,讓大學生能夠深刻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的任務迫在眉睫。同時各高校要積極改善體育實踐課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力求以更加趣味性的講授方式呈現給當代在校大學生。結合主客體關系理論,主體需要從理念、習慣、需求等進行改善,合理飲食,適當運動,內驅力推動主體健康發展,大學生應充分認識到體育鍛煉對自己身心發展的重要影響,改掉不良習慣,創造良好的條件有規律有計劃地實行體育鍛煉。客體從外在環境影響的角度,科學施策,積極響應國家對大學生身體素質培養的號召,創新體育鍛煉的模式,給青年大學生們以更多的體育鍛煉的方式,提高大學生們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和毅力,以期對大學生體育健康水準產生正向影響。
大學生體質健康是一個舉國上下甚至在全球范圍內都是極具影響力的熱門話題,一直飽受人們的關注。我國為改善大學生體質健康實行了許多措施,但是在具體的實行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大學生作為新時期的青年力量,應對社會發展產生強有力的推動力,其體質健康狀況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有關方面應持續保持關注并及時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
參考文獻:
[1] 趙克寧.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創新教育探析[J].襄樊學院學報,2007(8):30.
[2] 高玲娣等.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醫學院校體育網絡課程[J].建設研究.繼續醫學教育,2016(3):30.
[3] 朱泓宇.體育與健康課程對中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的研究——以長春市第29中學為例[J].吉林體育學院,2015,12.
作者簡介:傅國棟,韓凱多,遼寧省沈陽市,遼寧大學國際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