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復習課難上,難上出精彩。高中地理復習課,更不例外。復習課以知識為主、忽略能力的提高。文章針對這一實際,探討了思維導圖在復習課堂上運用,提高復習效果,提高學生能力的幾點感悟。
關鍵詞:高中地理;地理復習課;思維導圖;運用策略
高中地理,知識龐雜,要點多且難,復習課難上,難以兼顧興趣的激發和方法的習得,難以兼顧知識與能力的均衡發展和提高。針對高中地理復習課的“瓶頸”問題,筆者進行了探討和研究,思維導圖的巧妙運用,可以提高復習課堂效果,收到不一樣的效果。下面,以中圖版的高中地理復習的兩個案例,談談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復習教學中的具體運用策略。
一、 課前,學生自主繪制思維導圖
課前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是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高中地理復習教學中,課前的自主復習、自主先學同樣不可忽視。
復習課的“預習”——“自主復習”。可以形成自主復習的好習慣,提前對章節內容熟悉和把握,為課堂的有效復習埋下伏筆。
如對于《區域地理》的《西半球的國家》的復習,對于“美國”的知識的復習,教師給出該部分的關鍵詞:居民、位置、地形等,讓學生圍繞這些關鍵詞進行發散思維,進行思維導圖的構建,從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如學生可以制作如下的圖例,教師也可以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直接給出思維導圖,但是應注意給學生“留白”,讓學生除了根據思維導圖而縱觀全局外,還應該對一些細節性的知識點進行把握和細化,從而起到復習之效。
美國
居民:以為主,土著居民有人和人。
位置:跨大洲——洲和洲,臨大洋——、和。
地形西部高大山系:
中部寬廣平原,面積廣大農業發達
世界輸出農產品最多的國家
農業生產現代化側重于
農業地區
帶、玉米帶、乳畜帶
分布專業化畜牧和灌溉農業區
東部低緩山脈:山脈
這樣,在自主復習環節,引導學生制作思維導圖,或者讓學生根據思維導圖進行全方位的復習,也利于學生們明白哪些知識不明白,不清楚,哪些是課堂上應該解決的問題,也利于課堂上將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和老師的給出的思維導入進行對比,找出差距,有效彌補。
二、 課堂上,師生共建思維導圖
課前的自主復習,思維導圖對學生的知識體系的形式、學習方法的掌握大有裨益的話,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共同構建思維導圖,一起織“網”,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疏而不漏”,
例如,針對中圖版高中地理《世界地理分區》的“亞洲”的復習,教師首先呈現世界地圖,讓學生根據世界地區,再次明確世界地理分區的基本概貌,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大洋洲、南極洲等,再呈現亞洲地形圖等,讓學生從地形圖上,通過讀圖,了解亞洲的總的地形特點,繼而給出一些關鍵詞,讓學生圍繞這些關鍵詞,而細化具體的知識,引導學生合作制作復習思維導圖,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如對于“亞洲”的復習,教師在引領學生讀圖之后,提出該部分的復習要點:亞洲的位置與范圍、亞洲的自然環境、主要河流、亞洲的人文環境、經濟發展差異等,然后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復習、合作討論,共同完成思維導圖的構建。當然,為了思維導圖構建減低難度,教師在給出知識要點時,就以思維導圖的形式而給出,讓學生在這個大的思維導圖下,針對具體的知識點,再完善導圖,如:
亞洲位置與范圍
自然環境
人文環境
這樣,總的導圖呈現,引導學生對于亞洲的復習,主要從這三大塊入手,引導學生針對每一個要點,細化知識點,以突出復習的全面性、有效性。如對于亞洲的自然環境這個知識點,應該讓學生從地形、地勢、海拔等方面入手,對于這個要點的主要考點,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強加注意——河流的主要特點和主要的河流,這樣,師生共同努力,亞洲的自然環境的導圖可以細化,讓學生從面到點的有效復習。
三、 課后,根據思維導圖進行復習鞏固
課前制作思維導圖,旨在培養學生“會學”,課堂上師生共建思維導圖,是思維導圖的最終版本,是學生進行復習的有效資源,思維導圖,讓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末梢”,使復習起來高效。
課后,讓學生根據思維導圖而“提綱挈領”地復習,引導學生看到一個知識點,能想出具體的細節,就跳過去,如果不能,根據導圖再次強加注意,這樣,為復習的知識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課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不根據課堂上師生完善的思維導圖,而進行復習,讓他們自主在預習、學習的基礎上,再次自主構建思維導圖,通過思維導圖的構建,檢驗自己是否對這個部分真正掌握,哪些還是疏漏之處,以利于學生再次鞏固,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總之,思維導圖在新授課上備受教師的推崇和青睞,在復習教學中,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龐雜的知識點,需要理解、需要記憶、更需要運用,思維導圖,將散亂的知識形成完整的體系,避免知識點的遺漏和疏忽,從而提高地理復習課的效果,提高復習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晶.研析新課改下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復習中的實踐與研究[J].文教資料,2014(7).
[2]張燕平.淺談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復習中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24).
作者簡介:孟祥奇,江蘇省新沂市,新沂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