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永強
摘 要:《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是一篇意蘊十足的寓言式小說,那么如何走進托爾斯泰的思想深處,如何走進帕霍姆或很多人的人性的深處?隱含在字里行間的“人性之光”從哪里顯現出來?從孩子們的自主學習中來。教師應引領孩子們在語言或思想的百花園中縱情“奔跑、覓食、嬉戲”,以此培育孩子們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
關鍵詞:人性;故事復述;拓展延伸;自主學習
前不久,有幸參加了我校語文教研組開展的《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的同課異授活動。好幾位教師在教學進程中雖各有側重,但總體思路都脫不開通過種種方式方法告知學生“人性的弱點”,即“欲望太多,最終會害了自己”。想來,教師如此安排也自有其理,畢竟,托爾斯泰本就借這個故事,諷刺那些貪得無厭的人。面對這篇意蘊十足的寓言式的小說,不同的教師選擇的路徑和實施的框架各有千秋。且讓我們在比較中看看哪位教師更快地培育了孩子們的自主能力,從而不知不覺豐富了孩子們的言語生命和精神生命。
托爾斯泰的這篇文章較長,課堂時間有限,不允許逐詞逐句進行精講細練。另外,盡管本文很長,但脈絡清晰,引領孩子們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復述課文,也是學習此文的應有之義。縱觀四位教師的教學,其中有三位教師通過多媒體直接展示了有關復述方面的提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復述,如帕霍姆的角度、故事敘述者的角度、巴什基爾首領的角度、其他角度……然而,這樣的展示和告知并沒有引起孩子們足夠的熱情和關注,很多孩子還是從作者也就是第三者的角度進行復述,而其他孩子只是在看,只是在聽,偶爾點點頭和回答一聲“知道了”,孩子們顯得無精打采,昏昏欲睡,教師與學生、文本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并沒有發生真正的共鳴、溝通和交流。
相比較,第四位教師的教學顯得韻味悠長。他并沒有一味地放任孩子們從第三者的角度進行復述,而是引領孩子們從巴什基爾首領的角度進行復述,以下是部分課堂實錄:
巴什基爾首領大笑道:“瞧,這個人多貪啊,居然想把我的整個土地都變成自己的!多傻呀,他也不想想,走這么遠,能在天黑之前趕回來嗎?”“這個傻瓜多貪呀,他已經越過了小山丘還不轉身,難道他認為無論走多遠,他能在天黑之前趕回來嗎?”“哇,他發現了一個濕潤的深坑,難道這些深坑里可以種桑麻嗎?果然,這樣的誘惑吸引了他,瞧,他又做了很多記號。”……
在學生的復述中,充分暴露出了孩子們思維的單一性,充分暴露出孩子們語言或表達上的“結巴、重復、斷斷續續”等問題,而這恰恰是孩子們真實學情得以彰顯的標志,也恰恰是鍛造和滋養孩子們自主能力極為寶貴的生成性契機。只有暴露出“結巴”,暴露出“斷斷續續”,才可以“對癥下藥”,才可以讓孩子們在改掉“結巴”的同時,收獲方法和智慧。“學校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就內含了減少學生犯錯幾率和培養學生自我糾錯能力這樣一些要素和訴求。”[1]
當學生的復述出現卡殼時,這個教師及時運用“助產術”引領學生:“可以把帕霍姆一次又一次的貪欲變成巴什基爾首領的心理活動”,這樣的提示引領著孩子們一次次向著課堂的深處挺進,在加深課文內容理解的基礎上,也提升了孩子們的自主表達能力。
同樣是復述,像第四個教師這樣換個角度,別開生面,還真的能提升孩子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曾有專家這樣說:“有時候,學生沒有經過真正的主動積極的思維,也可以呈現出一種流暢有序的平衡的課堂局面,但這只能是一種惰性的平衡,一種低層次的平衡。”就像我聽到的前三個教師在課堂中引領學生復述課文的情境一樣。那么,面對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教師必須由“和諧”到“沖突”,打破這種低級的平衡[2],就像第四個教師從巴什基爾首領的角度引領孩子們進行復述一樣。
實踐證明,語文課堂有時并不是為了追求“平穩”,而恰恰是為了“打破平穩”;并不是為了順暢,而恰恰是制造沖突。對于成長中的初中生而言,這樣的“打破平穩”愈扎實,愈能提升孩子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同樣的,這種“打破平穩”還表現在學習過程中的遷移點和拓展點方面。對比四個老師的課堂教學,仍然是第四位教師“高瞻遠矚”:與寰宇四海的先哲“通上電”,讓孩子們在自主自悟的路上走得更遠。
QQ連線,時空對話,學生與作者對話。學生:“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從頭到腳六英尺那么一小塊,這句話意味什么呢?”托爾斯泰:“以‘六英尺的極小反襯帕霍姆不斷膨脹的欲望的極大。”學生:“帕霍姆死亡的原因是疲勞而死嗎?”托爾斯泰:“不,那只是表層原因,帕霍姆死亡的深層原因是膨脹的貪欲。”……
引領孩子們與托爾斯泰進行時空對話,可以讓孩子們扮演托爾斯泰,也可以讓老師扮演托爾斯泰,如上文所述,教師的責任在于孩子們的對話出現卡殼時,恰如其分地運用“助產術”,以此引領孩子們步入對話或語言的深處,發現更美的風景。比如,上述“時空對話”,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領:“貪婪和勤勞,界線到底在哪里呢?”“是否欲望越小,人生就愈幸福?”這樣的拓展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活學活用”,也是更廣意義上的“學用結合”,而這恰恰是自主學習更加需要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林茶居.在銀鷹文昌中學感悟“自主學習”[J].教師月刊,2013(3):22.
[2]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