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蕾
摘 要: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課程,因此語文課堂需要圍繞本體性教學內容展開教學。以《爬天都峰》為教學課例,分析本體性教學內容作為教學目標的重要性,以及教師應依據學段目標,通過研讀文本,結合學生實際學情,取舍課文中的本體性教學內容作為教學的重點,并仿照“認識—實踐—遷移”的教學流程,設計《爬天都峰》的教學環節,達到提高課堂實效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本體性教學內容;課例分析
一、緣起
執教三年級教研課《爬天都峰》,課文中記敘了“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贊揚了“我”和老爺爺兩人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克服困難的精神。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1)認識“陡、攀、辮”等生字,正確書寫“峰、仰”等字。(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用填空的方式概括課文主要內容。(3)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天都峰的陡峭。(4)通過品讀語言、動作描寫體會兩人奮力爬山的艱辛,感受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
兩課時后的教學后測,我卻發現,46名同學中15人不知道什么是對話描寫,27人對“汲取”一詞理解模糊。筆者深受震撼:兩個課時的課堂里,學生到底學到了什么?由此我感到,語文課堂必須以“本體性教學內容”作為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提高課堂的實效。
二、中段課堂閱讀教學中本體性教學內容的探究實踐
(一)精選本體性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
1.依據學段確定教學內容,使學生理解文本內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識字、閱讀、習作都設定了每個學段的目標,中段閱讀教學的目標是:(1)中年級在低年級“了解詞句的意思,積累詞語”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化,要求“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2)要求學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3)中年級需要加強特殊句式和段的學習。因此《爬天都峰》作為三年級的課文,教學目標不能僅僅停留在識字和有感情朗讀上,比如對文章的整體感知,也是本學段的重要目標。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對課文概括的能力仍舊薄弱,因此這個本體性教學內容我決定相對容易化,以填空形式,按照爬天都峰的起因、經過、結果教給學生概括記敘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2.解讀文本,挖掘語言訓練點,使學生課堂中有習得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蹦敲囱凶x文本,也需要揣摩編者的意圖?!杜捞於挤濉肥侨昙壍谝唤M課文的第三篇精讀課文。編者以專題“學生豐富的課余生活”編了第一組課文。筆者認為,學生的課余生活,是由一件件豐富多彩的事例組成,那么感受“豐富的課余生活”這一非本體教學內容,應以學習記敘事例這一本體性教學內容來開展?!杜捞於挤濉钒凑张郎角啊⑴郎綍r、爬山后的順序,記敘了“我”和老爺爺相互鼓舞,一起爬山的事情。那兩人到底是如何相互鼓舞的呢?文中卻只字未提,只是蘊藏在爬山前“我”和老爺爺的一組簡單的對話中,蘊藏在“我”奮力爬山的一段動作描寫里。因此筆者認為“抓住人物的對話和動作,揣摩人物心理”是本課主要的本體性教學內容,學生也由此習得了用對話和動作表現人物心理的寫作手法,為后續學習打下了基礎。
3.結合學生認知確定教學重點,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三年級的學生經過兩年的語文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在課文預習后,我發現班中8位同學能夠流暢地朗讀課文,讀準生字詞,34名學生除了個別難讀詞句,能夠基本把課文讀下來。他們的困惑主要在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文中關鍵詞句的理解上。比如關鍵詞“汲取”,這個詞語常作為書面語出現,學生無法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意思,只能結合文中的語境,從看到天都峰時的害怕、猶豫,到見到白發蒼蒼的老爺爺也來爬山時的堅定信念,從“我”奮力爬山,到老爺爺受我鼓舞,一起爬上山頂,這些字里行間體會什么叫“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結合學段目標、文本分析以及學生實際學情,我重新優化教學內容,將關注點從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轉移到教學課文的寫作方法上,調整教學目標如下:(1)認識“陡、攀、辮”等生字,正確書寫“峰、仰”等字,聯系上下文理解“發顫、汲取、鼓舞”;(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記敘文的主要內容;(3)抓住關鍵詞,體會天都峰的陡峭,學習抓住人物的對話、動作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
那么如何將制定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中有效落實呢?
(二)按照本體性教學內容的教學流程,落實本體性教學目標
吳忠豪教授提出“語文課應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按照‘認識—實踐—遷移的程序來設計教學流程”的理念,根據這個理念,我重新對《爬天都峰》的教學環節進行了調整,我是這樣設計教學流程的:
1.認識動作描寫。通過圈關鍵詞和做比較的方法,了解動作描寫的作用。
2.指導朗讀。抓住關鍵詞,引導學生感受“我”爬山時的奮力艱辛。
3.模仿實踐。嘗試描寫老爺爺是怎么爬山的。
4.小結。此處的動作描寫,展現了兩人奮力爬山,彼此在行動上相互鼓舞。
在課堂中緊緊抓住“我”的動作描寫,先是認識、感受其作用,再是模仿實踐,最后學生自由談感受,“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的品質”這個非本體性教學內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綜上所述,小學中段課堂閱讀教學中根據本體性教學內容展開教學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自我教學水平的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都有顯著的效果,這就為我們小學中段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新思路、新方法,
參考文獻:
[1]吳忠豪.從“教課文”到“教語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唐少華.課文語用點的確定及其教學: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太陽》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9).
[4]羅學芬.課堂教學中有“舍”,才有“得”:《爬天都峰》教學反思[J].小學語文教學,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