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珍
摘 要:加強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教學,體現學生主體學習地位,使學生能夠在短暫的課堂時間內掌握較多的知識,教育者應當改變傳統落后的教育方式,構建課堂的活躍氣氛,使學生能夠在輕松自如的學習氛圍中學習成長。分析當前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問題,并提出具體的識字教學策略,希冀促進小學語文課堂的高效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識字教學;策略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基礎內容之一,也是學生終身學習的重要內容,隨著新課程標準實施進程的深入,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識字教學的地位。教師應當革新教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探索識字教學的優化方案以及策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通過構建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提高識字教學的水平。
一、當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發展現狀
(一)忽略學生的認知規律
小學生由于身心特點以及年齡的影響,處于感性認知階段,對于事物的感受主要停留在直觀形象上,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調整教學方案,制定出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具體教學策略,進而實現教學目標,但是我國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無視認知規律,以成人的教學眼光去看待學生的識字教學,這樣不僅難以提高學生的識字水平,也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案
漢字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多處值得弘揚的優點,但是大部分語文教師固守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由于信息時代的到來,更新了當前的教學方式,大部分的教學資源都是新穎的。但是部分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案,并未根據信息技術的發展進行資源更新,仍然進行講授式、灌輸式的語文教學,或者是采用填鴨式的教學,學生難以在這樣枯燥的學習氛圍中進行識字。
(三)忽略了學生個體間的差異
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差異,學生也不例外。由于小學生各方面因素,例如環境因素、家庭因素等,造成自身存在著差異,教學也必須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開展,特別是識字教學,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保證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因材施教的識字教學策略,不應當盲目地進行全面教學。但是部分教師為了加快教學進度,或者是減輕工作強度,而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學方案,對于有個體差異的學生,也采用統一標準進行教學,失去了教學的針對性與差異性,學生的識字成績也是平淡無奇。
(四)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具體教學中應當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但是當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通常為了省事而進行強制性的死記硬背式教學,要求學生機械式抄寫,學生成為識字的機器,思維只是跟著老師設定的步驟進行發展,并未進行思考。這種機械乏味式的學習,淹沒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沒有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高識字教學的策略
(一)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小學生由于求知欲望強烈,對事物充滿好奇心,語文教師應當根據這一特點對學生進行識字教學,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立足學生的學習狀況,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進行識字教學,降低教學難度。對于重點自行逐一突破,分析字的字形以及偏旁,將所學字形進行舉一反三教學。
(二)創設教學情境
創設教學情境,將學生引入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利用情境法進行教學,學生能夠置身環境之中,感受漢字的魅力,可以參與漢字交流。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再現漢字造字情形,使學生能夠融入學習中增強學習興趣,教師利用PPT展示“跑”這一動詞,可以用動畫形式展現各類動物的“跑”,再講解“跑”的偏旁,使學生充分理解“跑”的具體含義。教師也可以采取新穎的識字教學方式,例如開展識字競賽、識字交流會等進行識字教學。
(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更新了人們的生活觀念,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可以利用互聯網教學資源,拓寬教育渠道,使學生將課堂學習與課后生活相結合,學生能夠利用互聯網輕松自如地學習識字。也可以開展各類活動,利用當地的博物館里的影像資料進行識字教學,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能夠增強直觀印象。這樣的直觀教學,便于學生提起興趣,易于理解,能夠激發發散思維。所以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通過實驗操作或者是戲劇表演等多種方式,眼耳手腦口共同運動,激發識字興趣。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進行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開展新穎的教學方式,通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在教學中開展各類識字活動,引領學生進行實踐性學習。漢字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當代小學生應當進行傳承和發揚,教師加以引導和幫助,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識字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陳麗清.識字教學有滋有味[J].課外語文,2014(16).
[2]王婉新.識字教學要找準平衡點[J].新課程(上),2014(12).
[3]徐艷偉.低年級識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J].小學教學參考,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