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紓閔
摘要:藝術教育是普通高校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是我國教育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提高人的素質方面有著其它教育學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藝術素養是當代人尤其是創新性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所以目前世界很多大學都十分重視大學生藝術教育,通過豐富多樣的教育內容和形式有效地提升了大學生的藝術素養。我國 2006年秋季開始實施了教育部頒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這保障和推動了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順利開展。那么目前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和實效究竟怎樣呢?本研究希望通過對大學生的調查,呈現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施現狀和效果,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革建議,從而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切實提升我國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對高校藝術教育存在諸多問題進行在改革思路上的有益探索,以期使高校藝術教育納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關鍵詞: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素質教育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要求“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以及《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對普通高校開設包括音樂藝術在內的公共藝術課程的性質、目標、設置、保障等作出了法制性規定。許多普通高校在認真領會和貫徹中央、國務院、教育部精神,使學校藝術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由于種種原因,藝術教育仍然是高校教育中最為薄弱的環節。要切實改變高校藝術教育落后的狀況,就必須深入的分析研究,加大藝術教育教學改革力度,把高校藝術教育工作融入到教育的各項工作中去。
一、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教育界提高了對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尤其是對高校普通藝術教育,加大了支持力度。《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 ( 2001-2010)》在發展目標中明確提出,要求所有普通高等學校均在 2005 年前普遍開設藝術類選修和限定性選修課程,并逐步納入教學計劃,計入學分。在隨后的 《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均對藝術課程進入教學計劃和課程設計、學分計算等問題做出明確的規定。通過一系列措施及諸多專家的共同努力,我國高校藝術教育不僅僅專業藝術教育取得長足的發展,客觀上綜合性大學紛紛開辦藝術院系為推動整個高校普通藝術教育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同時絕大多數的綜合性大學與師范院校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山東大學、蘇州大學等都成立了藝術教育中心或公共藝術教育中心,有力地促進了高校藝術教育大發展。當然,高校藝術教育由于傳統教育觀念及歷史的原因,尤其是普通藝術教育,在學科建設、課程設置、師資隊伍、教學安排方面都仍未形成體系。為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高校藝術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歷史使命及責任。
二、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問題
當前藝術教育教學中存在以下具體問題。一是學生藝術素質普遍較差。從近幾年高校藝術教育調查及我校學生問卷調查情況看,學生的藝術素質令人擔憂。例如在音樂方面,據調查90%的學生不識簡譜和線譜,70%從未聽過交響樂,表現出了對音樂知識的貧乏,導致學生審美情緒低下,審美能力極其有限。二是學校主管部門對藝術教育缺乏正確認識,重視不夠,管理力度不足,人力、物力投入嚴重不足,或對藝術教育認識有偏差,功利思想作祟,熱衷于比賽名次,而忽略大面積遍及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三是藝術課程目標不明確,藝術課程培養學生應該達到一個什么標準,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一個相對完善的評價標準。四是課程設置不合理,現有的課程不是以大學生實際需要來設置,而是根據現有的師資能力和選修人數開設大多數選修課,處于非常被動的地步。
三、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改革思路
(1)各高校可以形成比較穩定的、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特色校園藝術活動
經過調查發現,學生認為目前高校所開展的藝術活動的數量還較少,活動比較零散,學生全員參與的程度還很不夠。而本研究表明校園藝術活動的數量、內容和大學生的參與度是影響校園藝術氛圍提升的非常重要因素。所以今后高校除了積極建設原有的各種藝術社團,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還應該著力策劃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每年定期舉辦的大型藝術活動或藝術節。這不僅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而且有也有助于教師藝術興趣和素養的提高,形成全校參與藝術、感受藝術、交流藝術、創造藝術的良好氛圍。
(2)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要加強與藝術家、社會藝術團體和機構的緊密聯系
大學生對目前高校藝術教育的形式和資源的利用方面評價較低。所以今后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不僅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更需要校內外結合,充分利用當地校外資源,建立藝術家、社會藝術團體和機構與高校的緊密聯系。在西方,無論中小學還是大學,這種聯系已經成為他們有效開展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比如藝術家進校開設各種小型藝術實踐活動、舉辦各類展出、表演; 比如教師帶領學生到當地藝術博物館參觀和學習等等,這些都是西方學校藝術教育非常重要的形式。這些形式更加突出了藝術教育的藝術性,學生們在與藝術家面對面的接觸,在對藝術原作的欣賞中能夠更為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藝術。相關研究指出藝術家以教師的身份進校對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藝術內涵、明確藝術基本技能與藝術理論知識之間的關系具有積極的意義。
(3)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要關注理工科學生的藝術接受能力和藝術教育需求
經過調查發現,理工科學生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評價和滿意度都較低。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長期以來科學和藝術的分離,使得理工科學生在其專業學習中幾乎不會接觸到藝術,從而導致他們對藝術相對陌生,也就對學校的藝術教育有更多的要求和期望。當這種期望和要求不能被所在高校藝術教育所滿足時,也就產生了他們對高校藝術教育的低滿意度。根據這種狀況,高校應該進一步調查理工科學生的藝術素養狀況,了解他們的藝術教育需求,在此基礎上開設一些他們最為需要的藝術類課程,并且在課程的內容和形式盡可能適應他們的藝術接受能力。
參考文獻:
[1]Frei,Judith,Alvarez,et al. Ways of Seeing: Usingthe Visual Arts in Nursing Education[J].Journal ofNursing Education,2010,(12) : 672 - 676.
[2]邢莉.美國大學普通藝術教育及課程設置[J].廣西藝術學院學報,2005,(4) : 68 - 74.
[3]曾繁仁等著.現代中西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比較研究[M].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4]Ball Laurie.What Role: Artist or Teacher [J]. ArtEducation,1990,(1) : 54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