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談到了在基于產出導向法的軍事英語教學中應用微課的可行性,分析了產出導向法教學理念與軍事英語課堂教學難題的契合度、微課與產出導向法驅動環節的契合度,以期為軍事英語教學實踐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微課;產出導向法;驅動環節;軍事英語
1.研究背景
為了加強部隊院校學員用英語進行外事交流的能力,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院校軍事人才,筆者所在學校于2014年開設“軍事英語”課程。經過1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軍事英語課程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生專業英語能力的不足,提高了學生利用英語進行軍事交流、執勤處突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學中的一些問題也顯露出來:1),軍事英語生詞少、信息量大,而所分配的課時有限,因此課文講解以及單詞學習占據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學員課堂參與度不高;2),自身專業與英語的結合雖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所學與所用無法結合起來。不少同學課后反應,當下學得很起勁,但是由于用不上便很快遺忘了。也有同學提出,由于不知道什么場合可以用得上,所以只是完成任務式的學習,并沒有對這門課程產生太大的興趣。
為了解決教學難題,筆者分析研究了文秋芳教授提出的本土教學方法“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試圖將微課和產出導向法的驅動環節結合起來應用于軍事英語課堂教學。
2.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2.1 POA教學理念與軍事英語教學的契合度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本土外語教學理論,從2008年提出雛形至今,該理論已經發展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該理論在前人對輸入和輸出在二語習得中作用的闡述的基礎上[1-3],提出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的教學假設,倡導學用一體,以用促學的教學手段。該理論顛覆了“先輸入,后輸出”的常規教學順序,強調輸出---輸入---輸出[6],即以輸出為起點,驅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以輸出為目標,讓學生學以致用,教師輔助的輸入以驅動輸出為導向,為目標輸出服務。
產出導向法具體體現在教學流程上有三個核心環節:一是驅動(motivating), 教師通過呈現交際場景對學生發起挑戰,學生嘗試完成交際活動,隨后教師說明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二是促成(enabling),要求教師清晰地描述產出任務,學生根據產出任務進行選擇性學習,進而進行產出練習,在此過程中,教師給予指導并檢查;三是評價(assessing),包括課上的即時評價和課后的延時評價。
文秋芳教授指出,在三個教學環節中,驅動環節是最具創意的部分,同時也是最關鍵也是最具有挑戰性的環節[4-5]。教師需要確定恰當的產出目標和與之相對應的產出任務,還要圍繞目標和任務設計“產出”場景。這個環節的設計成敗不僅決定著教師是否能成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饑餓感,與此同時,它的設計也決定了促成環節的學習內容,決定著輸入與輸出之間的對接。
產出導向法的三大環節與筆者當下軍事英語教學中所面臨的難題(見引言)高度契合,尤其是驅動環節,筆者認為驅動環節設計的成功與否是軍事英語課堂教學的關鍵。
2.2微課與POA教學理念的契合度
在國內,微課的概念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鐵生率先提出來的。他認為,微課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的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視頻課程資源[6]。鑒于目前移動技術的普及,國內外諸多教師已將微課應用到日常教學中,并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文秋芳教授在闡釋產出導向法時,也建議廣大教師可將產出驅動這一環節拍成視頻或者微課[7]。
鑒于微課自身的一些優勢和特點,筆者認為在設計驅動環節時,可采用微課來呈現交際場景。從教學設計的角度講,以微課形式展現交際場景,可增強場景的真實感,能將學生快速的帶入情境中,讓他們置身處地的思考。從教師角度講,微課的應用使得教師能夠將部分課堂進行翻轉,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觀看微課,從而節約更多的課堂時間讓學生進行其他環節的學習和練習,解決了軍事英語課堂任務大、課時少的難題。從學生的角度講,課下觀看微課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避免了課堂上即時輸出的壓力的負面效應,減輕了學生的認知負荷[8]。
因此將微課英語與產出導向法的驅動的環節,顛覆傳統教學方法,將產出導向法三大環節引入軍事英語課堂,是改變目前軍事英語教學困境的關鍵。
3.結語
本文主要探討微課在基于產出導向法的軍事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通過分析產出導向法與軍事英教學的契合度、微課與產出導向法的契合度,筆者認為將微課應用在產出導向法的驅動環節,在軍事英語課堂的教學實踐中采用產出導向法的教學理念,可以為部隊院校軍事英語教學帶來豐碩的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 1985: 201-215
[2]Long, M. Native speaker/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13(1): 126-141.
[3]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In G. Cook & B. Seidlhofer (ed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Studies in Honor of H. G. Widdowson [C]. Oxford: OUP, 1995: 125-144.
[4]文秋芳. 輸入驅動假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思考與建議[J].外語界,2015,159(6): 14-22.
[5]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5a, 47(4): 547-558.
[6] 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222(10):61-65。
[7]文秋芳.微課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原則、設計與評價[R], 2015b,講座。
[8]夏傳真.基于認知信息加工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微課教學模式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15,22 (6):161-162。
作者簡介:伊娜(1988-),女,陜西西安人,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外語第一教研室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