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迎峰
多年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潮推進著我國學校教育教學,上蔡縣緊跟時代改革的步伐,積極投身這場基礎教育的革命,以積極的心態和創新的精神去順應這一新的挑戰和歷史賦予的神圣使命。其中,四年的課改工作中,小學“四環節”教學法給上蔡縣小學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成為立校之本,發展之基,取得了新的成績,聲滿全區,逐步外向擴展。課堂教學改革真真正正成為了上蔡縣教育的又一個品牌,一個新形象。
一、上蔡縣基本情況及課改背景
上蔡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化燦爛,為千年古縣,是古蔡國所在地,是秦相李斯、漢相翟方進的故里,海內外蔡氏祖地,“重陽文化”的發祥地。數千年來,上蔡縣以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傳承著華夏文明,締造出數度的繁榮,彰顯出上蔡古樸典雅而又不失現代氣息的歷史文化風采。上蔡第一高級中學是河南省示范性高中、上蔡縣名牌、豫南教育明珠。上蔡縣中小學教育質量在駐馬店市遙遙領先,是教育強縣。
但我們不為成績所迷惑,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前幾年由于受人口多、班額大等因素,小學課改雖然進行了幾年,但始終沒有跳出“老師唯講,學生唯聽,老師唯說,學生唯做”的傳統教學怪圈。在去基層做了大量的基礎調研后,發現部分小學教師的課堂教學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又加上我縣小學師資力量薄弱,有的教師就不知道該怎樣上課。針對這種情況,以康景蘭副局長、劉洪發主任為領導上蔡縣基礎教研室高瞻遠矚,及時提出:“要積極地開展課堂改革,盡快改變課堂低效、無效的狀況。”
為了改變現狀,爭取“彎道超車”,我縣鎖定課堂教學改革,致力于課堂教學途徑和方法的探索,著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著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在2009年秋,縣教研室人員在在上蔡縣教體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康景蘭同志的主持下,創造性地提出了教育教學改革的“五項工程”,其核心是聚焦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質量的“課程工程”。構建有效課堂,讓課堂充滿生命力,充滿靈動性,小學“四環節”教學法出臺了。
二、實施課改的策略和做法
課改是更新教育觀念、攻堅克難的一個戰役,要系統地部署,講戰術、更要重戰略,相關方面要隨之而動,要每戰必勝。為打贏這場硬仗,我們的方法、措施、步驟是:
(一)明確理念,構建教學模式
新一輪課改要求“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其實質就是喚起老師的教學熱情,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搞好養成教育。帶著這樣的思考,2009年10月,以課堂教學改革為主的“課堂工程”拉開了帷幕,縣教研室本著先找帖、臨帖、破帖分層推進的思路漸進開展工作,教研員和各鄉鎮教務主任,近去確山、遂平,遠去南陽西峽,深入課堂,研討調研,多次召開優秀教師代表論證會,終于,適合我縣縣情、教情的課堂模式——小學“四環節”教學法應時而生。
1、小學語文“四環節”教學法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環節,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主陣地。其基本教學流程及操作要領如下:
(1)導入新課。引導學生據題質疑,不僅能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還能激發其學習興趣,促使他們依法處理、積極地去探求知識。
(2)初讀感知。主要任務是從整體上感受課文語言,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意思。
(3)精讀感悟。主要任務是感悟作品語言、強化積累語言、促進語言運用。
(4)運用拓展。首先,根據本節內容,學生提出新的疑難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解決。其次,總結全文。最后是運用拓展。
其中為確保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還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文本、教參),正確把握文本的重難點和主題思想。二是閱讀教學要堅持以下基本原則:堅持整體性原則、 堅持以讀為本的基本原則、堅持語言文字訓練的基本原則。如果語文課不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就失去了語文味。教師要把問題的解決融入不同形式的語言文字訓練之中。第三是關于略讀課文的教學,理解內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一般“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大體理解內容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重點。在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閱讀中進一步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2、小學數學“四環節”教學法
小學數學“四環節”教學法,即“新課導入—探究新知—鞏固拓展—課堂小結”等四個環節。 課堂教學中應體現以下幾點:
(1)確立三個為主: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練習為主。
(2)做好三個當堂:當堂完成作業,當堂校對作業,當堂解決問題。
(3)抓住三個自學:一是引起學生對學習教科書的興趣;二是教給學生自學的順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三是讓學生對自己自學后初步獲得的知識有口頭表達的機會。
自學課本的指導,要因人而異。在低年級可以“扶著走”“領著走”,到中高年級逐步“自己走”,讓學生自己看書分析,也可以邊看書邊做嘗試題。一堂課的設計,應以練習為主線,教師的講,學生的討論,穿插在練習之中,教師在“練”中講,學生在“練”中學。
這里需要我們理解并掌握的是:第一,“四環節”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可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加以調整。可貫穿于某一章某幾節內容的教學中,也可貫穿于某幾個知識點的教學中。有時,四個環節可在一課時內完成;有些卻需要 2—3 課時才能完成。特別是“四環節”,既是層層推進,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又能體現學生知識—能力—覺悟的內在需要和身心發展的規律。但在實際運用中,這四個環節很難面面俱到,不同環節的時間劃分,應根據教學內容和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生基礎的好壞來確定。四個環節之間是相互交融的,自學、精講、實踐都離不開討論,在討論中自學,精講討論都是必要的。討論體現了民主的教學氛圍和新型的師生關系,它像一條線貫穿在整個教學環節之中,把四個環節連成一體。討論是師生關系的“潤滑劑”,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的橋梁和紐帶。第二,正確處理教學內容與“四環節”教學法之間的關系。首先,課堂教學的內容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決定了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在教學中是互動的、協調的。其次,“四環節”教學法作為一種教學模式的出現,不能代替教學內容,而只是實現教學內容的手段,實際運用中,要防止過分地強調這個形式,變成形式化、教條化,忽視教學內容的決定作用。所以在教學中既要發揮它對教學內容的積極影響,又要克服不顧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搬硬套。
(二)整體設計,分步有序推進“四環節”教學法
1、在縣教研室的統一部署下,“四環節”教學法推廣工作由鄉鎮試點深化到全縣性驗收總結,分幾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2010年9月——2011年6月),鞏固和深化鄉鎮試點,深入宣傳發動,全員培訓,提高認識,制定規劃,各鄉鎮定出實驗學校,實驗教師,第一批達標教師名單,并進行驗收;縣教研室教研員巡回解讀“四環節”教學法,召開交流促進會。
第二階段(2011年7月——2013年6月),各鄉鎮全面推廣,全員落實,達標人數不得低于教師總人數的80%。縣教研室對各鄉鎮推廣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召開各種經驗交流會,樹立典型,表彰先進。
第三階段(2013年7月——2015年6月),各鄉鎮做好達標驗收的掃尾工作。縣教研室驗收評估,階段總結,評選出先進單位、先進個人、為長期推廣完善打下堅實基礎。
第四階段自2015年以后,各鄉鎮做好是鞏固、提高,教研室做好常規督查,避免成果淡化。
2、“四環節”教學法的“三步走”的推進策略:
一是努力尋找“點”上突破。由于“四環節”教學法的教學程是按照一定流程進行的,要想使全縣小學教師都掌握其流程,就要有人引路,各鄉鎮充分發揮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在推廣工作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嚴格篩選出語、數學科各若干名實驗教師,組織中心教研組成員協助實驗教師備課,磨課;實驗教師在鄉鎮范圍內上示范課或“送課下校”。各鄉鎮選出1—2所試點學校為鄉級窗口學校,教研室在全縣選出8所縣級試點分校,作為引領學校。
二是著力“兩縱兩橫”分級推廣。各鄉鎮對全體教師根據年齡特點、知識水平等因素分三批進行落實推廣,并根據學校教師的達標人數,對學校進行定格評定,從各年級、各年齡段這個“兩縱”、鄉內學校、縣內 學校這個“兩橫”全部推廣,不留空白。對每個階段,各鄉鎮都認真組織聽課,評課,并有教研組成員有教師代表參與,教研室定期下鄉檢查評估,通報。
三是全力推進區域性模式化。各鄉鎮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四環節”教學法基本流程和操作要領,把學習貫穿于推廣活動的始終,真正把握“四環節”教學法的精髓,各位教師參照實驗教師的示范課,認真尋找差距,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專業水平,直至最后全部過關。
(三)“四個到位”,強勢推進“四環節”教學法
推廣“四環節”教學法的工作在教體局領導下,縣教研室具體負責,整體推進,充分利用各種行政手段推進“四環節”教學法。
1、宣傳發動到位。各鄉鎮中心學校要把組織機構、制度建設,經費保障和教研培訓落實到實處,把推廣工作作為常規工作來抓,集思廣益,制定具體的推廣措施,讓每位教師理解吃透,“四環節”教學法的基本流程和操作要領,調動老師的積極性提高廣大教師的理論水平。
2、政策拉動到位。各鄉鎮中心學校對所轄各小學都要進行嚴格的評估考核,并以此為動力,促進活動扎實開展,內容涵蓋教案、課堂教學、反思筆記,撰寫“四環節”專題論文等多個方面。同時,每次活動的評比都要納入學校年度業務考核的內容,在學校年度總體目標評估中適當增加權重。并通過評比、評選出“十佳課改”教師,“四環節”教學法實施推廣選進單位和個人,并優先晉級。
3、機制保證到位。各鄉鎮要廣開渠道,從各方面錘煉教師。通過組織示范課、公開課、培訓會、研討會、交流會、名師指導、編寫典型教案、撰寫專項論文等活動,進行專業引領,同時參照“四環節”教學法,圍繞新課標要求制定新的課堂評價體系,引導和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嚴格選聘評委,嚴格把握驗收標準,決不降格,驗收工作按兩年規劃分期分批進行,評估結果。評課記錄,教案反思等驗收材料要歸類存檔。堅決杜絕驗收走過場等虛假應付現象。
4、行政推動到位,在推廣“四環節”教學法的過程中,全縣由黨組成員副局長康景蘭同志主抓此項工作。各鄉鎮中心學校校長、小學校長是本單位推廣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即是組織者、領導者,同時也是實踐者,各鄉、校制定有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層層建立責任制,對在推廣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各鄉、校領導優先提拔、評優;對工作不力、行動遲緩、弄虛作假,不見成效者,給予通報批評、黃牌警告。
(四)研訓引領,科學有序推進“四環節”教學法
1、教研室在全縣小學倡導運用“四環節”教學法伊始,首先組織縣教研員和各鄉鎮中心學校去外地聽課,進行商討,初步制定出“四環節”教學法的雛形,進而又組織各鄉優秀教師團體對初稿進行評議,論證,并通過縣鄉骨干教師帶動全縣小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踐、運用,印證“四環節”教學法。
2、教研室先后聘請了北師大教授張柏華,河南省教研室小學組主任劉富森進行了新課標培訓,還聘請專家進行小學作文教學培訓。
3、組建縣鄉“三線合一”的課改指導網絡。為了推廣“四環節”教學模式,除出以鄉鎮骨干教師外,縣教研室還選聘了多名兼職教研員為骨干,以各鄉優秀學科教師為主體的“三線合一”課改研訓練指導網絡。由學科教研員牽頭,定期組織開展活動,定期進行培訓,及時解決課改中的難題,有教研室帶動各鄉鎮都出版有《教研通訊》對整體推進課改發揮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4、加強鄉鎮中心教研活動。各鄉鎮中心教研組,每月就解讀“四環節”教學法,上觀摩研討課、課標解讀、教法研討,同課異構,課型總結等內容進行深入研討。
有的鄉鎮學校,打造骨干教師送課下校,有的與蔡都鎮進行上課交流,有的鄉鎮召開研討會,教研課題征文,將“四環節”制作成版面進行宣傳。蔡都鎮圍繞“四環節”教學法以公開課為平臺,每月安排一個重點活動,教研領導小組每周至少聽兩節隨機推門課,提倡與教學反思、教改論文;大路李鄉、齊海鄉聘請縣二小、縣三小名師上示范課,中心學校要求各學校領導經深入課堂聽課,巡堂,運用“2+2”評課法(找出兩個優點,兩個不足)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朱里鎮開展了校長、教務主任賽課活動;黃埠鎮采取三步走策略,一是營造氣氛,二是分層推進,三是建立教師成長檔案等,多數中心學校校長每次活動都主動參加,給小學校長和教師做出了表率。
(五)鼓勵創新,形式多樣地推進“四環節教學法
小學“四環節”教學法的形成和推廣過程是一個從“找帖—臨帖—破帖”的過程。
從臨帖到破帖是老師實踐的重要過程。教研室在2011年2月到6月間,歷時四個半月的時間,分別對全縣各鄉鎮實驗學校和第一批達標教師進行了兩輪檢查驗收,通過聽課,座談、調查、查閱資料等形式進行評估,共聽課400余節,并通報了優秀學校和優秀鄉鎮,以縣教體局文件下發下去。康景蘭局長多次下鄉聽課檢查,和教師交流。
從聽課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師沒有把“四環節”當作一個死板的教學程序而生搬硬套,而是利用“四環節”教學法給自己制定一個明晰的教路,給學生一個明晰的學路,盡量不束縛學生手腳。部分優秀教師能創造性地運用“四環節”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和新課程理念有機融合起來,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注重了對學生各種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同時教師的課堂行為得到規范,不備課或無教案上課的現象基本消除,滿堂問“滿堂灌”現象在部分老師的課堂上已經消失,營造了濃郁的教研氛圍,很多老師主動要求縣教研員進行評課,與教研員交流教學中的心得、體會困惑。
但為了使“四環節”教學法真正從“形似”走向“神似”,我們俱時提出:細化教研、細化環境,促使老師的備考、引導、激勵、啟發、測評、輔導、反思等與學生的預習、疑問、思考、醒悟、養成等在互動中成長,教師要更加反思,使臨帖到破帖最后到出帖,形成自己的有效風格。
從有效課堂到實效課堂最后到高效課堂,形成三級跳,要求各鄉以學評教,也就是以“學不學(學的狀態)—多少人學(學的參與度)—學多少(學的容量)—怎樣學(學的方式)—是否學會(學的效果)”,為標準進行評價,因此在第二階段各鄉鎮做得更為扎實。
經歷幾年的學習、培訓、推廣、總結,浸潤了領導和同志們的心血和汗水,我們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變化,課堂上,隨意講、隨意練的現象在逐漸減少,學生自主合作,互動、參與的模式走進了農村課堂,新課程鮮活的教學理念在滋生,蔓延、蓬勃發展,一個個教壇新秀嶄露頭角,一所所窗口學校形成了輻射效應。但“四環節”教學法的推廣與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縣廣大教育工作者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正如縣教研室主任劉洪發所言,“四環節”不是新的高深的教學模式,但在全縣推廣并非容易和輕松的事,需要我們拿出勇氣和毅力,付出汗水和心血方能取得一定的成績。教學模式的示范引導功能,旨在交給教師教學的“基本套路”,并不限制或扼殺教師的創造性。教師在運用這些“基本套路”時,可以根據具體教學條件或情境靈活調整,形成適合教學實際的“變式”。教學模式示范引導功能的發揮,對于青年教師盡快獨立教學、學校教學工作規范化、正常教學秩序的建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課堂教學改革取得的成效
通過“四環節”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大容量,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了教師教學觀念的根本轉變,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通過四環節教學法的推廣,現在的課堂,真正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自始至終占據著課堂,把持著課堂,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昔日沉悶的課堂被充滿生命激情的學堂所取代,學生個個自信進取,人人個性張揚,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維的習慣得以養成,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能力得到提升,校園已成為學生流連忘返的樂園。“學生主動,課堂靈動,教學生動”也成為我縣課改的生動寫照。同時,課改催生了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為此,我縣教體局表彰了蔡都鎮、華陂鎮、東洪鄉、齊海鄉、西洪鄉等10個中心學校為“四環節”教學法推廣先進鄉鎮;蔡都二小、蔡都三小、看花樓小學等24所小學為“四環節”教學法推廣先進學校;并評出108名教師為“四環節”教學法推廣先進個人。
過去的時日我們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可以說課堂改革已經在我縣開出了絢麗之花,但課改之路仍然漫長,仍然任重道遠,我們將滿懷信心,與時俱進,把壓力變動力,工作上出新思路,方法上想新舉措,實現課改新突破,催生更鮮更美的碩果,把課程改革作為全縣教育發展的永恒主題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