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太極拳培訓已經作為一項產業來發展,然而文化底蘊不足,需要在教學上下功夫。遵循文化是根、生活為本的原則,一方面,教學內容要體現出多學科融合;另一方面,開發并拓展三項教學內容,即運動預防、運動康復和在其他領域的應用。
關鍵詞:太極拳;產業;教學
太極拳產業目前具體表現在授拳、太極產品開發和太極旅游,但其文化價值還沒有真正被挖掘,[1]具體表現為:保健功能未能科學化、太極哲理與實踐間之互動未能學術化等,總之,還沒有正確地把握住太極拳的文化屬性, 從而影響了太極拳的傳播與推廣, 這直接制約著太極拳文化的推廣及其產業化的發展,[2]太極拳界的這種狀況,其實也是中國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遇到的一個普遍狀況,即對未來發展方向不甚明了,著重眼前利益,沒能做出長遠的發展戰略規劃,這是文明傳承在現代的生存困惑和發展瓶頸。國家投入巨大資金來發展太極拳產業,然而效應沒有預期的理想。細細思量,任何產業,一需要規模,二需要文創,而立足于“文化是根、生活為本”,文創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下面僅就教學上,如何突出文化、落實至生活,提出兩點建議。
一、太極拳教學內容要體現出多學科融合
太極拳產業化,當前主要側重于培訓,健身、格斗、表演的分量重些,然而對其文化本體研究及應用的研究還非常欠缺。
在太極產業中如果將授拳作為一種產業,師資需跟得上。作為教學人員,不僅要懂得科學教學,還要鼓勵習練者對太極拳理論、健身、教法、適用等方面以哲學、生理學、醫學、體育、物理學、人體機動學、現代教育理論并結合現代社會的需要加以研究,鼓勵學以致用。[3]高質量的師資是關鍵,否則可能會淪為“拳販子”,會大大折損太極拳的品牌形象,影響太極拳產業未來的發展。
關于太極拳教學,傳統上都是口傳心授,如今應市場需要,當需革新。教材方面不能僅有圖書和數字影像了,更需要太極拳形體動作的雕像,因為雕像是永久固化的、立體多維度的,練習者不僅可以動作模仿,更可以隨時鉆研它的動作角度等,這將大大拓展太極拳教與學的時空跨度。
關于太極拳教學雕像,需要美學元素的植入,這樣才會換發出生命力,美學在此就是核心,需要有獨到的創意,遵循了“文化產業的核心就是文創”[4]這句話。
什么樣的思想境界將決定有什么樣的行動格調。目前太極拳的發展仍主要停留在“術”的層面。理論上未能提升至“藝”,更未涉及啟迪智慧的“道”的層局。太極拳作為一種傳統運動項目,有人稱之為“太極武藝”,是由時任臺灣師范大學兼任教授的王子和先生于1977年12月10日在其《太極武藝與露禪學派》這篇文章中首次提及。[3]若呼其“太極拳”,則透露出我們對它的認識仍停留在拳術的層面,所以一談太極產業,離不開授拳、表演、比賽等體肢活動及其連帶的服裝、器械、運動品牌等技術層面的產品開發。而實際上太極拳已經由王子和教授提升至可審美的藝術階段。所以臺灣地區會有太極雕像的出現,如朱銘抽象化的太極雕像和林添進老師具象化的“北京奧運太極雕像”(置放于北京大學邱德拔體育館西門的太極單鞭大雕像即是)。抽象化的雕像給人以美妙的審美享受,而具象化的雕像則以其精氣神具足的松、沉、靜、韌等品質,給予人們精神上的洗禮,具有別樣的審美品味。只有對文化深刻的領悟、對技術的嫻熟掌握,體育與雕刻才能完美地融合,才能使太極拳教學更具文化性。
臺灣資深學者張清治教授在“太極武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太極文藝”和“太極文化”的理念。[5]所謂“太極文藝”,即將太極陰陽虛實之道運用到音樂、書法、繪畫、茶藝等諸多相關領域,如古琴演奏時的虛實相間、書法中的沉肩墜肘和以氣運筆、繪畫中的虛實留白、茶藝表演中無聲勝有聲的氛圍營造。如果教學者能夠貫通這些學科領域,引導習拳者打破學科界限,對跨學科創意人才的培植,無疑是極大的突破與創新。也只有這樣培育人才,太極拳才不再是附屬于體育的一門拳術,而是打通各門文藝的一個法寶。至此,習拳不僅練身心,還增長智慧。智慧一旦開展,靈感才能不斷來襲,精神境界、為人品格才得以提升,文創作品才會超凡脫俗。所以,這時的教學已經不僅僅是教授太極拳形體動作了,更是一場精神盛宴了。
二、開發并拓展三項教學內容
無論什么年代,太極拳始終與人本身的性命休息相關。太極拳在冷兵器時代主要是為了防身,只要制住對方使其不傷害到自身,便是勝利,動作重在實用。到了法制社會,生活富裕了,人們更注重生活質量,所追求的身心健康與幸福指數,逐漸出現在普通百姓的日常安排上。所以,如今的太極拳,其保健功用很受大眾歡迎。所以,如果繼續太極拳術教學,還必須在“精”與“細”上下功夫。
第一,對身體健全者的保健與運動傷害預防。臺灣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即開始人體跟蹤實驗長達十年之久,對太極拳的保健功能做出了科學而系統的檢定。研究數據表明太極拳對人的神經系統、心臟循環系和呼吸器系、消化器系、新陳代謝、自然治療能力的強化、肌肉和血液循環的關系、胸腔與血液循環作用的關系、腹式呼吸和酸素的關系、姿勢與身心的關系、自恃神經的關系和老化現象的關系等十一個生理系統都有積極的作用[6]。國外則有更多的論文發表肯定太極拳積極的保健功能。收集這些數據作為教學的佐證資料,加以充分吸收利用,知其然,才能研究出其所以然的成效,使學習者清楚地知道學習某個動作將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改善,以待日后印證,這樣就使得教學更具人文與科學的雙重關懷。
如法習練太極拳,可避免運動傷害。但是,若已有某種身體傷痛,太極拳能予以修復嗎?如腰肌勞損、膝蓋退化、容易拐腳、易跌倒等,除了習練基本功和全套太極拳套路外,有無特別的太極拳動作予以有針對性的修復訓練呢?當然有的,多年的練拳體驗是最為直接的實證案例。如果能就已有實證,再以西方運動學方面的科學論證,則會使得該運動研究更具學術性。所以教學上,不僅需要歸納眾多習練者的多年習拳心得,還需利用現代科學理論來予以論證。這對充實教學內容,增強教學者和習練者的信心,有極大的幫助。
第二,對運動神經損傷病人的康復訓練。因意外傷害或疾病所致某些人運動神經受損,行動功能暫時喪失,需靠長期、堅韌的康復訓練才可康復;或者即使永遠喪失一些行動功能,但為了保持現狀不使之惡化,也須做些力所能及的身體活動。針對這些特殊人群,太極拳能為之創發出某套康復操或康復拳呢?這是個很有意義的課題,值得醫學界和太極拳界人士攜手研發。太極拳培訓不應該僅是為了追求利潤,適當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社會責任,能為太極拳產業增添人文關懷氣息,使一件普通的事升華為一件高尚的事。而事業的高尚情節就是一個極好的品牌宣傳。
第三,將“聽勁”等原理運用到其他運動訓練與教學中去。眾所周知,太極拳剛柔并濟,能以弱勝強,其四兩撥千斤之“神力”令人神往。其之所以能四兩撥千斤,在于極其敏感的“聽勁”,能在對手出力之初予以遏制。“良醫治未病”,太極拳的聽勁則是治“未力”。目前太極拳聽勁尚未運用到諸如摔跤、柔道等身體大面積肢體接觸的體能對抗中,如果能在對抗中,運用聽勁等后天敏感來讓體格或力量不占優勢的選手也能賽出精彩,甚至后發制人獲得勝利,那將是太極拳的榮耀。若真如此,太極拳將以“輔臣”的角色融入到西方體育比賽中去,此乃中西合璧。西方體育是有規則的,太極拳則沒有;西方體育的結果是輸贏,而中國古代太極拳則有傷亡。所以,西方體育適合幕前比賽,而太極拳適合幕后出絕招決勝負。此外,傳統太極拳對運動傷害的避免也是有奇效的,例如如何登山下山膝蓋才不會受傷、如何加強膝蓋周圍的肌力等,這些實證經驗都可以運動到其他運動中去。
三、結論
文化是根,生活為本。文化是太極拳產業的活水源頭,生活是太極拳產業的生命力,而多學科融合的教學是將文化落實到生活中去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太極拳是有其深邃的文化力量,只要懷著一顆誠敬之心努力挖掘、善意利用,相信太極拳產業之路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高雪梅,郝小剛,王平.推進太極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1,26(01):8~10.
[2]苑勇寬,許平肖.制約太極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因素分析——以邯鄲市太極文化產業化發展為例[J] . 體育世界,2007,(08):48~49.
[3]王子和.太極拳涵化文集[M].臺北:臺北縣中和市養正堂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33.
[4]姜華北,馬敏卿,吳振超.對河北武術文化產業品牌建設的戰略研究——以河北邯鄲“太極文化”為例[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3,27(01):85~87.
[5]臺灣師范大學.奧運太極雕像贈送儀式影音全記錄[CD].臺灣師范大學,2013.
[6]鄧時海.楊家老架式太極拳教本[M]. 臺北:臺灣楊太極武藝總會,1990:21~50.
[作者簡介] 方芳(1973-),女,福建莆田人,哲學博士后,莆田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