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磊
摘要: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良好的校園文化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認識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提出了中學校園文化存在的問題,并從理論研究、教育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分析了存在問題的原因,提出了校園文化建設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問題;原因;對策
一、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
目前,我國中學教育中校園文化建設處于相對薄弱的環節,受應試教育、社會環境等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存在種種偏差。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導致校園文化建設走入誤區,這實際上也造成的我國校園文化建設不發達的一個現狀。
校園文化是由教師和學生一起創造的,管理人員的辦學理念、辦學意識和行為對師生員工的影響不可低估,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是巨大的。這就是要求校園文化建設需要主體間相互協作,增強互動性。“校園師生員工在一定領域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為創造和反映校園文化而協同活動”。而在現在的校園中師生關系大多只是停留在教與學的關系,管理者與教師與學生也只是停留在管理與被管理的層面上。
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學校的硬件設施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學校的校舍修得越發漂亮,校園環境越來越好,校園景觀越來越豐富。然而,忽視人文精神的構建,各種景觀也只能停留在物質表面。現在的學校大多只注重外表,只看形式,大搞形象工程,作為校園精神的辦學理念,價值追求,精神風貌,道德觀念卻相距更遠了。
校園文化的形式應該是豐富多樣的,更應該體現體現對師生的人文關懷,價值觀引導和品德塑造。現在,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學校開展了一些晚會,舉辦了一次運動會,成立了一個社團,舉行了一次征文比賽等等。就宣稱自己開展了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其實,這些活動不僅簡單化、形式化,或許學生根本不樂于參與。
二、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在種種問題,這里面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理論研究的不足,管理者的觀念落后,教育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的影響,資金投入的不足,管理的缺失等。在現行的教育管理制度上,上級部門對中學管理的過死、過硬加之對校園文化的不重視,中學校園文化建設根本沒有實踐創新的機會。
許多人把校園文化建設看成是學生自娛自樂,調節學習生活的活動。有的學校還把校園文化建設歸結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則干脆把校園文化建設歸為學生業余活動的開展,也有的人把校園外表的凈化、美化、綠化簡單的視為校園文化建設。有調查顯示:76.74%的學校沒有課外體育活動,有59.71%的學校不能保證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因此,中學園文化建設在很大程度上被局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上。并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放在整體辦學方向、教育培養目標和學校發展定位的高度上認識。
學校的領導和教師迫于升學率的壓力,把學校的中心都放在了學生的成績上。只注重智育,忽視了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正如有研究者說的:“相當一些學校的領導和教師,在升學率的強大壓力下,抓智育、抓升學竭盡全力,但對校園文化建設很少考慮,文化活動很少開展”。中學的校園里學生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家長和教師的期望換來了巨大的升學壓力和沉重的課堂作業,并沒有那么多的時間來進行課外活動,構建校園文化和享受校園文化生活。
校園文化建設是開放的,它不僅受到自身內部環境的影響,還受到社會環境社會群體的制約。社會群體尤其是家長對校園文化的態度、要求與校園文化建設息息相關。如今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社會衡量一所好學校的標準,首要的是教學質量。因為家長在選擇學校時關心的是他的孩子能否考上好高中、好大學。這種助漲學校教育唯“分數”、“升學率”是對校園文化功能淡漠,是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大阻礙。
三、促進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理論指導實踐。只有充分對校園文化進行研究,對其有深入全面的了解與認識,才有利于校園文化的建設。對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不僅是學者的任務,廣大中學教師更是開展校園文化研究的骨干力量,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引導他們投身到校園文化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工作中來。
良好的教育環境是推行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優秀教育理念是推行好的教育的前提。物質文化的建設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學校的校園文化的風貌。要讓校園內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每一個角落都是風景、一草一木都是教育資源、一磚一瓦都能體現引導和熏陶宣傳欄、宣傳窗、文化墻、文化長廊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區域都成為校園文化活動的平臺。第二,校園的建筑設施。校園建筑首先要具有科學、合理的布局規劃;其次在滿足建筑使用功能的規范化、標準化基礎上,具有自己的文化風格,無論是形式還是色彩都應該給人一種愉悅和文化影響處處充滿著人文精神發揮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
學校領導應該是遵守規章制度的模范,帶頭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學校的管理要民主公正、公開透明、是非分明獎罰嚴明實事求是以實待人。再完美的規章一旦得不到制度所蘊涵的人文關懷就如同草介朽木。學校規章制度要具有互動性,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班級各類規章制度的制定,教師參與到學校的各種管理中來。各班都根據學生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結合學校制定的各類規章制度,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并及時總結各項教育活動的經驗把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升華到制度上來。
校園精神是經過長期提煉、升華并在師生員工心中形成內化、共同格守的道德規范和精神準則。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校園精神應是一所學校的“已有”與“應有”的統一體。所謂“已有”指的是長期辦學的傳統與積累。所謂“應有”指的是基于自身在社會發展中的定位所確立的辦學追求。正是這種包含積累與體現追求的統一,構成了學校最本質的特色——校園精神。
建立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和相應的考核機制是確保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措施。教育部門要把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列入自己的工作計劃,經常督促中小學認真抓,并將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對學校領導考核辦學效益評估的內容。對校園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分類提出工作要求和評價指標。構建相互補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目標考核系統以克服校園文化建設中出現的盲目、短視、低效等問題。必要時可以學習借鑒企業文化管理模式把質量責任制落實到個人或部門切實把校園文化建設工作落實到位。
參考文獻:
[1]王邦虎.校園文化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10.
[2]高長梅,吳玉紅.知識·智能·創造素質教育工程書庫 校園文化建設全書(下卷)[M].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169-175.
[3]史華楠等.校園文化學[M].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121-125.
[4]高占祥著.論校園文化[M].新華出版社,1991,10-12.
[5]靳玉樂.教育概論[M].重慶出版社,200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