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
【摘要】國際物流是國家的重要戰略,其全面推進給物流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物流人才培養需求應運而生。本文從物流人才需求、物流人才培養教學與實踐現狀、高職物流人才培養教學與實踐展開探索。
【關鍵詞】物流;人才培養;教學與實踐
一、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一)物流行業人才需求量快速增加
根據中國經濟網2018年4月1日新聞顯示:2018年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達到1000列,同比增長75%。由此可見,物流行業對物流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大且增速快。
(二)對物流從業人員專業能力及綜合素質要求更高
要服務好,除了做好國內物流,必須走向國際物流。這就意味著對品種更多、規模更大、距離更遠的物流流程、線路、效率、成本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線各地的基礎設施、文化背景、法律法規、語言種類、風俗習慣等各不相同。因此,物流從業人員除了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對語言交流能力、當地物流特征、法律法規、習俗等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對物流從業人員專業能力及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對物流從業人員的國際化視野要求更高
國際物流給物流行業提供了走出國門、走向國際的重大機遇,必然需要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物流人才。例如:熟悉基本的國際物流業務流程、國際運輸線路、運輸方式、報關流程、國際化物流動態及發展趨勢等。
二、物流人才培養教學與實踐現狀分析
(一)教學內容側重國內物流
目前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更多的是根據國內物流需求進行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較多的側重國內物流內容。雖然很多學校也開設有國際物流這門課程,但除了這門課程一個學期的教學之外,其他時間和課程都較少結合國際物流需求進行教學。
(二)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
除了教學內容側重國內物流,教學形式也基本都在學校內進行。部分教師講授的內容也較理論化,未能及時更新和緊密結合行業動態進行。雖然各個學校都在積極與企業進行校企合作,但因為企業自身的發展需求和學生學習的需求等多種原因,真正將教學融入實踐的并不多,將企業項目帶人教學得更少。
(三)英語基礎較差,國際化視野不足
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大多數英語基礎比較差。雖然大一開設有英語課程,也有英語過級考試,但實際通過率并不高。通常大二也開設有物流專業英語,但國內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學習英語的環境較差,學生掌握英語的效果并不是特別好,能真正走出去訪學、交流的學生非常少,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明顯不足。
三、服務國際物流的高職物流人才培養教學與實踐探索
(一)從國內走向國際,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緊密結合國內物流需求和發展趨勢,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多結合發達國家物流情況,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例如:學習多式聯運時,可以進一步結合國際物流的推進情況,結合開通的國際班列、運輸大通道等內容進行教學。同時,我們可以強化國際化教學理念,努力為學生創造和提供出國交流、學習的機會,也可以嘗試在海外建立實訓基地。
(二)深化校企合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深化校企合作,將企業的實際項目引入課堂教學中,將學校的實訓教學融入企業實踐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的“教學工廠”理念,可為高職院校物流人才培養參考借鑒。
第一,“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和培養。南洋理工學院的大部分教師都有企業工作經驗,并且持續跟企業保持聯系,把企業的項目帶到學校繼續開發,并用于教學中,以確保教學與實踐緊密相結合。
第二,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是一個“教學工廠”,通常采用項目教學法(Project Based Learning),即把企業需要做的真正的項目帶入教學中,通過教師引導、指導,讓學生去完成這個項目,以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第三,校內實訓基地。學校內有多個實訓基地,除了教學,實訓基地把實踐也充分結合起來,以讓學生真實體驗、學習相關專業知識。例如:工商管理系和食品專業合作的餐廳,餐廳用于真正的營業,餐廳的所有經營均由學生完成,每天約接待120名客人。通過這些校內實訓中心,學生可以了解整個零售中心和餐廳的運作流程,實踐經營和管理零售中心和餐廳,這也是“教學工廠”的體現之一,非常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
教學過程中,可借鑒項目式教學和實訓與實踐結合。例如:對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以做對某倉庫配送線路優化項目;建立校內快遞中心用于學生分批次實習等。
(三)強化語言能力,提升綜合素質
首先,強化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教學中強化英語基本交流技能。其次,強化掌握常用的物流專業術語。最后,以國際物流的模擬運作項目為語境,讓學生學以致用,達到真正掌握的目的。
結語
在國際物流推進背景下,需要對服務國際物流的高職物流人才培養教學進行探索,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學習、提升的一個過程,讓教學與實踐行之有效,從而更好地為國際物流提供高質量的物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