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鈞 李薔薇
最具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長什么樣?
要回答這個問題并不容易。如果把對象換為最具責任感的企業,相信答案會變得簡單得多。例如可以看企業的社會責任理念和社會責任管理,也可以看企業的社會責任溝通和社會責任傳播。
前兩項源于企業的內部治理,后兩項則會為企業帶來一定的外部評價。而一些更為詳盡、細致的社會責任標準和評價指南更是讓那些社會責任先鋒企業“很容易就被認出來”。
許多人因此想到那些在校被評為先進和標兵的學生,比如品學兼優、樂于助人這些特質是否也適合放在那些最具責任感的大學生身上。但依此得到的答案似乎也并不完全是我們想要的。
于是,嘗試著尋找最具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以及調查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和選擇,就成為了我們發起《中國大學生企業社會責任認知現狀調查問卷》的初衷。在該份調查問卷中,我們分別從社會責任認知與理解、社會責任教育與專業學習、社會責任行為與生活選擇三個維度來設置問題、尋找答案,力求能夠相對全面、直接地反映出中國大學生的社會責任認識和素養。
而在長達半年的問卷推送和統計中,我們得到的反饋也是積極且備受鼓舞的。在此感謝對我們此次策劃予以支持的高校師生,以及來自全國29個省級行政區、65所高等院校的670名大學生。這其中既包括了來自北京地區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也包括了來自上海市的上海交通大學、四川省的四川大學、廣東省的中山大學、臺灣地區的逢甲大學。
參與問卷填寫的朋友應該記得此次調查的主題是:重建大學精神,釋放創新活力。而一份份問卷、一個個答案的背后,恰是大學精神之于社會責任的初心和發現,也是創新之于可持續發展的回歸和反哺。
盡管企業社會責任近年來還是一個新鮮事物,但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大學生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卻有著較為深刻的理解,對企業開展的社會責任實踐活動也都能識別出一些關鍵議題。
具體而言,從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來看,85.3%參與問卷填寫的大學生均表示聽說過且有所了解;而電視網絡等媒體成為了他們了解社會責任最主要的渠道,這一比例也占到了近6成,這也凸顯出了新媒體在高校中巨大的傳播優勢。
“通過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外界信息最主要的渠道,而有關企業社會責任活動和會議的報道也越來越多”,即將保研上海交通大學的小安同學告訴記者,對于企業的一些社會責任活動,很多同學都和她一樣,已經不只滿足于“看一眼就算了”,感興趣的話題還會主動參與互動,留言討論。
在ISO 26000發布之前,社會責任并沒有統一的定義,不同行業、不同年齡的人對于企業社會責任也都有自己的理解。而在問卷調查中當被問到哪些屬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解釋時,“在出現環境、產品質量等問題后第一時間主動擔責”的選項獲得了超過43.8%的選票。
不過,讓企業可能感到些許失落的是,與“主動擔責”成為大學生心中企業的首要責任相對應,企業的公益慈善行為在大學生群體里“稍顯失寵”,僅有9%的大學生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企業開展慈善捐助。
這不能說不是一個意外。公益慈善活動曾一度被認為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主流,盡管此后在企業社會責任領域,公益慈善被認為是企業履責較為膚淺的層次而并不被推崇和鼓勵,但這次調查問卷呈現出的大學生態度,對企業一定也會有所觸動。
如果說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出現了一些意外的發現,那么對于“認可什么樣的社會責任實踐活動”這個選項呈現出的南北差異,則頗值得玩味。南方的大學生更看重什么樣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活動?學習生活在北方的大學生更看重的又是什么?
從我們統計到的結果來看,在位于北方高校求學的大學生更看重的是以節能減排加強環境保護,而南方高校的大學生選擇的則是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品質量。而這也似乎正好印證了現實:北方地區近年來大氣污染形勢愈加嚴峻,而南方地區則因為服裝、電子產品等較為發達,但也由此容易滋生產品質量和產品服務等問題。
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是,伴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發展,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開始走進高校,企業社會責任的案例開始走進課堂,在部分高校企業社會責任甚至開始走進了大學的課程表,承擔“培育負責任的商業領袖”的使命。
而這種趨勢在我們此次的調查問卷中同樣得到了印證:明確表示會主動選修社會責任課程的占到了59.2%,“不感興趣,不會選”的僅占到了參與問卷填寫大學生總數的7.4%。如果選修企業社會責任課程,這些大學生們最感興趣的會是什么?從統計結果來看,“具有可持續發展愿景和使命的品牌故事”和“兼具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的可持續發展項目”成為大學生們的最愛。而今年成為熱度話題的企業家精神和人物故事,則得票相對較低。
來自高校的創新理念和責任意識,能夠助力企業提升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反過來看,對于大學生而言,有關社會責任的學科知識和價值理念不僅可以讓他們“在生活中成為更加負責任的人”,同時還能完善大學課程體系和自身的知識體系。
從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來看,認為所學專業和企業社會責任存在聯系的也占到了參與問卷填寫大學生總數的近8成。這其中,認為“關系很大”的占到了31.34%,認為“有一定關系”的占到了43.3%。
而要做到“在生活中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不僅取決于一個人的生活態度,也取決于一個人的職業選擇。當代大學生是很多社會消費的助力,不久之后也將走向職場、走向社會,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未來這個社會的模樣。
盡管社會上近兩年大學生身上被添加了很多負面的標簽,比如缺乏團隊合作能力,不太善于分享,普遍胸無大志等,但從參與填寫調查問卷的大學生來看,幾乎所有人都“愿意支付稍高的價格,鼓勵更加綠色和更加負責任的產品”。這其中,選擇“堅持綠色和可持續消費”的占到了41.1%,而選擇“經濟情況允許條件下一定支持”的則占到了58.9%。
與此同時,在關乎到自身職業生涯的選擇問題上,也有超過4成的大學生愿意從事社會責任方面的工作,從而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超過8成參與填寫調查問卷的大學生表示“愿意參與或加入到一些企業的社會責任志愿活動”,另有10.5%的大學生表示“當前學習壓力大,畢業了再參加”。
“我們今天的生存環境,是父輩選擇的投資模式的結果,而今天我們選擇的投資模式,將決定世界明天的模樣。”社會責任投資的先驅者多米尼曾如是說。而今來看,對于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事業何嘗不是如此。因為無論是企業負責任的戰略運營,無論是商業可持續的創新力量,還是對美好生活的社會期望,都正在這群青年人的內心里默默發芽,在高校這片沃土中慢慢成長。
編輯|李薔薇 qiangwei.li@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