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

創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課題,甚至于是一個“混沌”的課題。對創始人來說,尤其對認知能力的要求是極其苛刻的。
面對未知的世界,我們永遠要像小學生一樣保持好奇;面對新物種新規律,要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套用一位作者的名言,每天撲向未知的知識,就像饑餓的人撲向面包一樣。
有一本書叫《原則》,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封閉的人從來只做論述,而開放的人在不斷地提問,對很多東西都保持好奇。
當然,除好奇和“空杯”之外,要將認知內化為能力,更加離不開刻意練習。
我記得當年做產品時,我每天看各種界面,看一段文字就把它讀出來,再看是否能讓用戶更容易理解。一直到最后,我跟很多同事討論,他們會說:“你對產品界面的感覺太好了?!蔽艺f:“Stop!從來沒有感覺這回事兒,只是我經歷了大量的訓練?!?/p>
我告訴他們,當年我給產品每個功能寫界面文字時,每一個字,我都要自己寫。有時候寫一行字要寫一個下午。不僅自己把這行字寫出來,還要把它念出來,還把競爭對手的文字寫出來,再看對手為什么這么寫,我是不是寫得比他們言簡意賅,甚至看我的用戶對這行字的反饋,再來回修改?!瓦@么一個刻意練習的過程。
只有這樣,你才會形成一個所謂的“感覺”。而所謂感覺,其實背后是一整套思維模型。這套思維模型也是要靠不斷積累、不斷刻意練習才能最終得以形成。
話雖如此,這樣就夠了嗎?最殘酷的事情是什么呢?是“把過去優秀的認知變得更優秀,人就可以更優秀”現在慢慢變成一個偽命題了。我們以前堅信的思考模式——只要想把這件事情做得更好,就可以做得更好,這樣的思考模式失靈了。
我的腦海常常出現一幅畫面:我就是一個鐵匠,每天都在打鐵,我打的鐵是村里最好的,所有人都來找我,沒有人能超越我,因為我已經磨了10年的手藝。突然有一天,公路修通了,大量的鐵制品從工廠里運過來,你發現自己的手藝再好也沒有人來找你了。
這個時代變了。你可能認為這些人不懂工藝品,或者不懂你的手藝。這樣的抱怨沒有意義。今天的知識更新速度非???。可怕的事情在于:當一個時代發生巨變時,你發現原來武功是會貶值的,認知是會貶值的,甚至會變成累贅。
為什么會是累贅呢?因為過去的成功成了今天最大的羈絆。而這種羈絆其實就源于你過去積累的那個時代的認知。
怎么辦?所謂大道至簡,世界復雜的時候極其復雜,而且越來越復雜,但這些復雜的體系中又存在同一性。其實在很多層面上,復雜科學都有它的同一性。
我的體會是,越是在行業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越要保持專注——專注于事物本原,專注于對自己所處環境的理解和對自我認知的提升。要用進化的思維,不斷尋求創新。
有一次,我在西雅圖參加一個會議,遇到了一個人,他叫周鴻祎。他突然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獵豹的清理大師作出了不一樣的創新,走出了和很多中國公司不一樣的路。
聽完后,我還覺得蠻欣慰的。那么多年的恩怨情仇,還能給出這樣一個評論,我覺得他還是有很可愛的一面。
不多會兒,我立刻警醒了。我在想,我做了什么創新呢?無非就是找到了一個機會,把這個機會給實現了而已。我覺得這件事,誰都可以做嘛。當年我在做360安全衛士的時候,本質顛覆了安全行業,但在做的時候沒一個人知道,甚至沒有一個人認為這件事可能發生。
所以,創新這個詞兒,我還真的沒法講。
有一次跟張小龍交流,也讓他講創新。他說,創新這個詞兒實際非常難講。他說,我都不知道什么是創新。
我在想,可能創新本身是有一些認知謬誤的。我們給創新冠以很多神奇的小故事,認為創新就在一瞬間,有一天大腦一開悟。比如牛頓坐在蘋果樹下,一個蘋果掉下來,就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在奶奶家看到開水的蓋子被頂起來,就想到了蒸汽機……
我們太習慣用歸納法思維來認識這個世界了。所有的創新都是靈感,是勤奮,是我天天努力。另一種說法就是:我轉世投胎,我天命所屬,這事兒只有我能干;這個行業聰明人都死光了,我來了,這個行業就改變了。
這都是一些創新的認知謬誤。
創新的本質不是情懷,有情懷并不意味著你能創新。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它不是靈感突發,也不是簡單的勤奮。它一定是有方法論的不斷實踐。
這個世界本身就是混沌的,不可精準預測的。有時,我們的行動就像是盲人摸象。尤其在創業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挫折之后,你會慢慢發現,其實所有創新本質上就是一個概率活動。
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也不像一個精準的數學題那樣只要把公式填進去,答案就躍然紙上。有時候你看到的很多東西都是混沌的。你不知道能否真的得到結果,只能在概率上爭取提高發生的可能性——把一些原則變成方法論,不斷去實踐,去提高概率。當每個地方都提高一點概率,就有機會成功,并爭取多次實踐的機會。
從這個維度來看,創新是有一些方法的。最核心的在于,“新”不是創出來的,是生長出來、進化出來的。我們唯一的機會就是提前發現它。萬仞之上推千鈞之石,就像雷總給我講的“順勢而為”:在一個很高、很陡的山上,有一塊很大的石頭在那里,你只要把它推動了,肯定山崩地裂??瓷先ナ悄愕哪芰?,事實是勢能早已累積。
姑且我們就叫它“創新”吧,我一直沒想出一個更好的詞兒。我自己認為,創新的發生,有三個關鍵點:
人的底層需求,幾乎從來沒有改變過的。
我們一直講榮譽感,衣食住行,更快、更方便、更安全、更便宜,與人交流等等,都是人類的底層需求。這兩年真正的行業變化也都發生在對底層需求的滿足,比如共享單車、個性化新聞閱讀等等,而不是簡單的信息革命。
萬變不離其宗。很多東西都是從底層需求出發的。找到用戶的底層需求是不變的真理。舉個例子:我們常被人建議不要問用戶需要什么,因為用戶只會說需要一輛更快的馬車。這里面有一個邏輯混淆,是什么呢?
用戶的底層需求是“更快”,但用戶是不具備這個能力把“更快”用汽車這種形式展現出來的,他的腦海里只有馬車。就跟今天你去問我們的用戶他需要什么移動互聯網工具,他肯定是在已有的認知范疇內找出一個形容詞來表達。
汽車滿足的還是用戶的核心需求——更快。馬斯克做的超級高鐵也好,SpaceX也好,都在追求更快。更快才是用戶的核心需求。
張小龍也曾講過微信的底層需求。其實微信就是一個更快、更方便、更簡潔、更安全的通訊工具,他們在這些點上做了很多。包括心理安全感——他們堅持不做“已讀”,保證用戶有自己的隱私空間;但又保證每條消息都可觸達,只要你發出去了對方就一定能收到。微信在技術環節上做了大量工作。
我想起了貝索斯的一句話,他說,把所有的精力和努力都投入到未來10年不變的事情上,這是亞馬遜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這個原則其實就是用戶的底層需求。無論產品形式發生什么改變,但底層需求從來就沒有改變過。
包括當時獵豹做的所有的底層需求,也都是為讓用戶更快、更安全、更方便地使用手機設備。我當時做“獵豹清理大師”這個產品,與其說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還不如說把更方便放在第一位。比如清理微信照片,我們就推了“微信專清”。你打開后,我們會把你微信群里面發的這些公眾視頻直接給你拎出來,你朋友發的私密視頻就讓你留下來。當然我們不會破壞隱私,只是拿一個文件特征碼。比如各種網上的段子,看完也就看完了,我們會幫你清除掉,節省手機空間。這種底層需求是未來不變的。
新的AI時代,獵豹也想了很多點,要找到我們最擅長又符合用戶的底層需求的產品。它不一定是以前的殺毒軟件或一個“清理大師”,未來我們還會有更多新的產品。
與其講創新,毋寧講發掘。怎么去發掘用戶的核心需求,就這點而言,我其實有很多自己的方法。
早年間,為了了解用戶需求,我就在論壇上親自當管理員,一直跟用戶泡在一起,自己給用戶回帖子,打電話,當客服。甚至,我們的產品,用戶不會用,我就上門去教他。
本質上我不是為了解決用戶的問題,我是要從用戶那兒學習他們的需求在哪里。我回的那些帖子,可能是眾多用戶需求里的滄海一粟,但我通過這樣的方式建立了我對用戶的感知。很多人會用統計學等各種方法去教你,但當你自己花足夠多時間去觀察去琢磨,你本身就是統計學。
此外,你最好再學點心理學。當你去理解這些用戶時,就可以看得通透,很多看上去離得很遠的東西就能統一起來,幫助你去更好地挖掘出真正的底層需求。
當然,你還要大量地去使用一些產品,不能只囿于自己的口味。
雖然我在微觀上追求極致,但宏觀上我并不太擅長。以前做產品經理,我對產品的定義就是讓用戶覺得好用。但等我創業后才發現,趨勢和風口的重要度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發現更大的機會。
有的時候我們會陷入一種自我迷幻,想當然地認為這件事情我做得很厲害就行了。其實不是這樣,只是當風口出現時恰好是你在做而已。
我當時做“360安全衛士”,帶著4個人,整個公司剩下的人全部都做搜索,沒有一個人對這款產品有期待,也基本不被任何人重視。
結果,從開始每天大概只有幾百幾千個安裝量,到我離開時一天自然安裝量超過100萬次,新增用戶超過70萬人,在中國PC覆蓋率超過50%的時代,“360安全衛士”沒有打一分錢廣告。
離開360后,我開始創業,就覺得圖片是大需求,做了“可牛影像”?,F在想想也還可以,一年做到每天增加10萬的新用戶,但我的內心是煎熬的。我心想,我做一件事,難道不是上來就應該有上億用戶嗎?每個月幾百萬用戶地增長,簡直是創業的恥辱和失敗。
后來出了一個產品叫“美圖秀秀”,我就怎么都干不過它,因為他們明白用戶的底層需求。我做的功能是讓照片更清晰,而他們做的功能是讓照片更不清晰,就是大眼睛,皮膚更白,再加一點腮紅。
后來,我發現以前互聯網的方法論叫“單點極致”。我的老板教育我,只要把一個點做好,就會有機會。后來發現,如果你不找到風口,你把一個點做得再好也是沒機會的,也許會越做越死。
后來我開始反思:原來只有微觀是不夠的?!拔倚小薄拔夷堋保@種思路都是不對的。于是,我開始看宏觀。宏觀就是產業形勢的變化。
但要有這樣的洞察力,需要有足夠的磨煉。比如看消費升級,十幾年前,這不是一個有多大的機會的領域。但今天,很多人要買更好用、更有調性、更個性化的東西,這就是一個大機會。
另一個大機會就是技術的融合。當一次技術浪潮出現的時候,產業革命會孕育出無數的公司??吹竭@種機會,一定要跟上。
獵豹自己也投入了一些AI的技術,我自己也花了一些時間。我們的語音識別在小米音箱的所有語音引擎中排在第二。
想法是最關鍵的。更重要的一點是,AI在降低技術門檻,如果你不了解,可能就會錯失這次技術浪潮。
但是,核心不在于你使用的技術一定非常先進,而在于如何真正做好技術融合和技術落地。
通讀蘋果公司發展史,我發現,他們并未采用最先進的技術,但它在技術快到高峰前將其產品化了,更重要的是融合了各種技術。蘋果當年就是把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結合在一起,后又把音樂和隨身設備結合在一起。等到手機出現后,他們又將移動上網、智能化和手機結合起來。本質上,它是一個將電話技術和智能技術融合后的移動設備,將Mac上面的OS直接移植到iPhone,從而形成了iOS,由此誕生了世界市值第一的公司。
創業當中,我們最容易忽略的一件事情就是競爭對手。
有一本書叫《商戰》,這本書是獵豹全員必讀的。十年前我讀過好幾遍,每次讀完都有新的感受。這本書主要說了一個點——制造產品的關鍵點不在于滿足需求,而是如何和對手實現差異化的競爭。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什么叫需求?如果用戶需求一輛汽車,你按照用戶的需求去造一輛汽車嗎?如果這樣,你離倒閉就不遠了,因為汽車的需求已經被那些汽車廠商滿足了。如果說你需要一輛跑車,你去造一輛跑車,你能干得過保時捷嗎?
所有商業的本質在于爭取用戶腦海里的認知。當這個認知被你的對手占領的時候,你要搶過來是非常困難的。
競爭對手是創新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不管你做的事情有多好,如果競爭對手已經在做,或者做得差不多了,本質上就很難真正超越對方。
所謂微創新都是大公司的打法。微創新絕對不是創業公司能找到的機會,因為你的微創新,最終會變成大公司的免費教程。
創業者應該都很熟悉,所有VC都會問一句,“如果騰訊做了怎么辦?”大部分創業者的回答就是,我比他更努力,比他更勤奮,我的人比他更專業。
所有這些都是不成立的。
微信團隊努力到什么程度?大年三十全是在加班的人。過小年的時候,其他公司放假,他們還在全力以赴地加班。據說“十一”期間也是很多人在加班。再比如,我每次見雷軍都是晚上10點后,一聊會聊到兩三點,那時候他依然精力充沛。
我第一次跟騰訊談投資的時候,我約騰訊總裁劉熾平見面。當時印象非常深刻,我說想約他聊一下,他跟我約的時間是半夜1點。還有一次,我半夜3點給馬化騰寫過一封郵件,寫完我準備洗漱睡了,立馬他一封郵件回過來,不是批的“已閱”或“同意”,而是打了好幾行字表明他的觀點。
這種勤奮度,你能比嗎?
我們從外部看到的只是他們的整體面貌,但在關鍵點上,一個優秀公司的養成,其實有很多內在基因。包括內部的競爭也是非常殘酷的,競爭壓力也非常大。
再說說專業度。“專業”這件事,可能每家公司創始人是公司里更專業的。再招10個人或者再招50個人,你公司整體的專業度就比大公司差了,也許從招第二個人開始就差了。因為同樣的offer面前,大公司招攬專業人才的能力遠超于創業公司。如果真的在同一維度上競爭,除非能想出差異化策略。本質上,尋找差異化也是成本最低的模式。
美國人常講think different,其實他們想表達的意思不是說一定要比對手強,一定要干掉對手。這和情懷也沒任何關系,本質是不think different就搞不起來。以人力成本之高,他們根本不會想招100個人把對手干掉這件事。他們只會在思考上多花時間,想清楚了再干。開始創業就是尋找空白市場,而不是通過苦戰去跟競爭對手競爭。
《三體》里講,消滅你,和你無關,你就滅亡了。這和你整個能力沒有關系。我們要學會用進化的思想去看我們的機會在哪兒,去找到那個縫隙。只有競爭對手為你留開一段縫隙,并且你也看到了那個縫隙,你才有機會茁壯成長。
總結一句話:如果行業趨勢出現了,你又可從中找到用戶底層需求,而競爭對手恰好給你留了一個縫隙,且這塊縫隙不是競爭對手用簡單模擬就能完成的,那么,這件事,這個縫隙,可能就是你的機會。
互聯網已經從邊緣成為中心,互聯網本身的創新,要么就沒有,要么就是屬于幾個巨頭。
今天的BAT就是一個活脫脫的人類歷史上的托拉斯。這個托拉斯比過去任何一個托拉斯都厲害,因為它懂互聯網,總是能最快找到信息源。
以前做傳統行業的,信息傳播和利用效率都較低,真的不一定知道新技術那么有用。他們對新機會的把握或者互聯網范疇內的把握,相對慢一些。而互聯網本身的技術革新已經缺乏動力了。接下來,我認為突破點就在跨界——互聯網和其他行業的結合。其實,互聯網都不用加什么,互聯網就是基礎設施了。
互聯網當年帶來的輕模式,那種神話般的增長時代,基本上已經過去了。這一代的互聯網企業已經開始進入一個滯長期,只有和傳統產業的結合才是新機會,具體有以下幾個機會點:
第一,流量也開始出現新特征:垂直化和個性化。像一些垂直場景,比如教育、健身、旅游這樣一些垂直化的場景成為新的流量源。此外就是基于AI實現的個性化。
第二,線上線下成本倒掛。線下紅利期到來了。今天刷屏的新零售,到處看到的娃娃機、橙汁機、椰汁機、共享自行車等,它們的本質其實就是流量。
手機的普及使得線上線下一體化,線下獲取一個用戶的成本變得比以往更低了,反而是互聯網上購買流量的成本變高了。
谷歌去年,光預裝谷歌瀏覽器,付出的成本是12億美金,占了它整個收入的12%。連這樣的巨頭——掌握著整個生態——流量上都花了如此大的成本。再看看OPPO、VIVO的崛起。其實也是靠線下的流量去和互聯網公司競爭。
第三,AI創造了新場景。AI是一個技術浪潮,有機會使很多行業發生改變,包括無人零售的改變。其實這就意味著,人走過的地方,和互聯網鼠標走過的地方沒什么本質區別。
原來,在互聯網上你可以知道用戶在哪里點擊,看過什么,對什么感興趣,而線下店永遠沒有辦法實現;今天線下店可以實現了。通過攝像頭和傳感器,通過Amazon GO做的無人購物,你能知道整個用戶的消費行為。
線上線下已經實現了無差別化,很多新的場景被創造起來。對創業者而言,核心是要找到這些場景,讓技術落地。面對巨頭,無需恐懼,要學會用進化的思維去發現機會,挖掘用戶底層需求,專注在事物本質上。
創新不是創出來的,而是生長出來的,我們的任務就是去發現它。即使在流量紅利殆盡的“后互聯網時代”,跨界和新技術帶來的機會也不容小覷。
無論怎樣,要做出更多被用戶喜愛的產品,讓人們生活更便利更美好。這一點,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