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山

馬曉波至今都能回憶起自己初次接觸汽車時的感受。在很小的時候他便對馬路上行駛著的每一輛汽車的型號、排量等參數都一清二楚。
上個世紀80年代,馬曉波的父親成為北京最早一批專職司機,坐在車上的馬曉波常常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自豪感,所以從小他對車就特別癡迷。參加工作后,他的全部工作經歷都沒有離開過汽車行業。
2014年,馬曉波創辦了自己的公司——車影工場,廣為人知的便是旗下的《汽車洋蔥圈》,一檔專門為汽車“小白”用戶講解買車、用車、維護保養等相關內容的視頻節目。
創立3年多時間,車影工場擁有用戶近千萬,內容累計播放量超過100億次,2017年全年營收達到數千萬元規模,且在很長時間內都保持著正向現金流,為此馬曉波一直沒有接受財務投資。
從2003年到現在,馬曉波一直沒離開過汽車行業。從經銷商到媒體,再到視頻網站內容的商業運營,他都做過:
2003年到2005年,在汽車經銷商市場部工作;2005年到2010年,在愛卡等汽車媒體負責內容;2011年到2014年,在優酷負責包含汽車頻道在內的七個商業頻道。
在為視頻網站工作的過程中,馬曉波發現視頻制作成本非常高,但是單一平臺的發行效率卻非常低。彼時,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去中心化媒體平臺紛紛涌現,馬曉波看中了這個機會:他一直希望創辦一個專屬于自己的內容團隊,使內容可以得到多平臺高效率的分發。
于是在2014年,馬曉波從優酷辭職創辦了車影工場,并做了第一檔節目——《汽車洋蔥圈》。
在馬曉波看來,這是一次降級創業,只要專注內容就好了,而他熟知汽車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細節,所以這次創業對他來說可謂得心應手。
在創業初期,馬曉波便想好了公司的核心價值是什么:一方面讓用戶獲得有價值的汽車相關內容,另一方面在專業內容的基礎上幫汽車廠商實現更好的營銷。
相比平臺型企業,車影工場作為初創公司在內容上的靈活度和自由度更高。他們把親身經歷和行車經驗分享給用戶,所以《汽車洋蔥圈》迅速積累了大量粉絲。與此同時,馬曉波也清楚主機廠商在汽車行業不可撼動的地位,所以很早便開始考慮商業化。
從2014年到2017年,車影工場從0到1把《汽車洋蔥圈》打造成了一個自有IP,旗下包括14檔針對“小白”用戶的節目,并獲得了包括2018新榜大會“年度短視頻機構”等在內的多項行業大獎。
從2017年開始,馬曉波開始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探索新模式,車影工場投資孵化了自媒體IP“汽車女魔頭”,成立了汽車垂直行業的MCN平臺。
在這個過程中,馬曉波也見了很多FA和投資機構,投資人更希望他能做一個汽車產業鏈閉環。與此同時,“有車以后”等媒體也紛紛開始做用戶轉化,深入汽車產業。
但馬曉波深知自己的優勢,所以在綜合考慮汽車行業、視頻行業以及創業環境等方面后,他拒絕了投資,選擇了垂直行業MCN這一方向,堅持去中心化。
馬曉波告訴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從創辦之初,車影工場就沒想做一個簡單的自媒體,而是想通過《汽車洋蔥圈》探索出可復制的孵化模式,為所孵化的IP探索鋪路。
在汽車行業,內容本身的門檻就已經非常高了,很多自媒體人在內容發行、社交化媒體運營以及商業變現方面存在短板,而車影工場在這方面已經蹚出了一條路,可以幫他們實現價值變現。
在馬曉波看來,汽車產業鏈條這么多,看好自己與內容相關的部分,“天花板”就夠高了。而當前汽車之家每年40億元左右的營收,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品牌廠商的營銷費用。
對于每一個準備投資孵化的自媒體,馬曉波極其看重其在內容上的專業度。一旦簽約,馬曉波也會給予其和自有IP平等的資源。
馬曉波告訴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從《汽車洋蔥圈》單一PGC到MCN模式,車影工場對汽車領域的最大價值就是提升了內容生產效率、管理效率、營銷效率、變現效率等,也促進了行業的良性健康發展。
截止到目前,車影工場的營收來源主要有電商和內容營銷兩部分,其中內容營銷占到90%以上,而電商只是公司出于很多用戶的需求和信任捎帶做的,目的是幫用戶獲取更優質的產品渠道。此外,車影工場還開設了一個線下服務店。
在內容營銷部分,車影工場主要分為品牌直投廣告和原生廣告,涉及到車廠的技術和品牌等層面。在這方面,馬曉波團隊的專業度甚至超過4S店的銷售人員。不過,馬曉波也強調內容營銷的前提是保證用戶、自己、車廠三者的利益,不做傷害用戶體驗的事情。
另外,從2017年開始,馬曉波也開始嘗試和馬睿、同道大叔、papitube等IP進行跨界合作,生產了很多汽車類真人秀節目,融入了很多時尚明星元素。
馬曉波認為,與這些跨行業IP進行合作,實現跨界資源的全面整合,能夠突破汽車垂直類圈層壁壘,使內容觸達雙邊用戶,從根本上提升內容營銷效率。這樣一來,在提高內容傳播的效率的同時,也能拓展汽車品牌的用戶群體。
關于未來,馬曉波表示將把MCN方面的運營經驗復制到更多汽車自媒體,做規模化變現,在更長久的未來甚至可能將內容拓展到生活方式等消費品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