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推行過程中,有些課堂出現了偏離主題、舍本逐末的課堂教學情況,這是有違課程改革精神的。高中歷史新課程所強調的課堂教學“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其核心精神是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這一永恒主題。那么,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該怎樣提高教學質量呢?下面就結合自己的認知,談談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歷史課堂;三維目標;反思
一、 教學要以課標和考試說明為指導,以教材為依托
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之前應首先認真研讀一下所教內容的課標、考綱要求,清楚主要的知識點是屬于“知道”、“了解”、“列舉”、“概述”、“歸納”、“理解”、“認識”、“分析”和“評價”等怎樣的能力要求,區別各知識點所要掌握的深度和難度。如課標對必修Ⅰ專題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和局限性。”“概述五四運動和中共成立的史實,認識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其中“了解……史實”、“概述……史實”、“簡述……過程”、等屬于相對簡單的知識的再認和再現的要求;“認識……作用”、“認識……影響”要求學生的思考,關注了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在能力方面有了較高的要求;有“體會……精神”則體現了高中新課程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和要求。清楚了這些,我們就可以在教學的設計中努力體現這些要求,并依據教材內容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
二、 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情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
在歷史教學中教的內容、對象選定后,就需要選擇適當的方式方法進行教學了。歷史課堂中通常的教學方法有:
1. 導讀法:設置問題,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理解問題、解答問題。
2. 講述法: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敘述是最為靈動的部分。這當中,教師聲情并茂、抑揚頓挫、言簡意賅的講述,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課堂教學大放異彩。
3. 歸納法:如在學習必修Ⅰ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時,可以理清本單元的知識線索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經歷了由不成熟、到成熟、再到完善的歷程。以秦朝開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開始成熟的標志,秦以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還不夠成熟,而秦以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圍繞君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不斷進行著制度的完善。這樣這一單元的知識線索就比較清晰了。還如在學習必修Ⅲ第一單元《中國古代思想寶庫》時,可以先理清本單元的知識線索是:中國古代思想經歷了由“百家到一家”:即由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由“三教到一教”:即到了宋代,儒學融合了佛教、道教的思想,三教合流,儒學發展到理學。這樣的歸納也可以使學生對主干知識體系有了更明了的認識。
4. 問題法: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合作學習、解答問題——教師點評。
5. 材料法: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師提供相關的史料并設置問題,讓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解答問題,從而理解相關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方法針對目前高中歷史的考試模式是非常實用的教學方法。
另外,還有“情景法”、“探究法”等,但不管何種教學方法,教師的講解都是很有必要的,因為不能忽視教師在課堂上的指導和引領作用,但也要注意避免課堂教學中的“滿堂灌”現象。
三、 要掌握學情,激發學生的思考,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學情不能簡單理解為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還應包括學習前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情況、課后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學習態度和興趣、學習方法等。了解了這些,才能做到心中有數,也為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創造了條件。
從激勵學生這一方面來看,教師可對學生寄予適當的高期望,教師的期望是一種無形的環境因素,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然后在激勵的基礎上,就可以“借機”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來觀察和認識歷史,并提出相應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思考,能不能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認知水平,選擇和設置問題,直接影響到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歷史教師可以對學生做出一定程度上的開放性的引導,如歡迎質疑、爭辯和發表獨立意見;允許出錯、反駁和保留意見。這就可以讓教師營造一個充滿情趣、舒適、張力的課堂氛圍,使師生的身心都得以自由的舒展,潛能得以充分的發揮,個性得以自由地張揚。
四、 教師要善于總結和反思
盡管歷史教師在教學之前可能已經考慮到了課堂上的各個方面。但課堂上可能會有各種“偶發”事件的出現,因此,我們要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進行分析,不斷反思總結,這也是課堂教學的魅力所在、價值所在。“缺少反思的教學不是真正的教學。”講得確實很有道理。我認為進行教學反思的方式主要有:
1. 寫教后記:教后記可以理解為就是教學反思,其形式、內容、題材、字數可以沒有嚴格限制。其內容可包括:(1)反問自己:這堂課的目標達到了嗎?這堂課學生的收獲是什么?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多大的效果呢?有更好地能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方式嗎?(2)教師自己的教學能力與教學風格的反思。等等這些,可以明確反思的目標和方向;另外,反思要有結合教育實際的意識,如社會現實、學校情況、學生實際等。
2. 要勇于“聽自己的課”,嘗試在課后觀看自己的教學錄像:對自己上的課,教師有時很難輕易發現問題出在哪。這時,如果我們能跳出去,以“聽課者”的身份去看自己的課,可能就會有“旁觀者清”的感覺。我認為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反思的途徑,非常有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就是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其熱愛歷史這門學科,在歷史學習中升華自己,從而實現高中歷史新課程所要求的三維目標,特別是達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高度。如果能這樣的話,我們所期待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也將水到渠成。
作者簡介:陳宜弘,福建省南安市,福建南安市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