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先生倡導的“小先生”制,作為一種充分發揮幼兒自主性的班級管理方式,對當今的幼兒教育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幼兒作為幼兒園班級的主體考慮到其身心發展中認知水平較低、缺乏生活經驗、依賴性較強等特點,其作為班級管理主體的主體性發揮往往被忽視,作為幼兒教師,在樹立正確兒童觀的基礎上,應該及時讓幼兒知曉他們能夠理解的班級事務,適當地讓幼兒參與制定班級常規,在生活、游戲、教學等方面充分體現幼兒作為班級“主人”的主體性。
關鍵詞:幼兒;班級小主人;管理
一、 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的重要性
常規,顧名思義就是指日常的規則,一個班級只有有了良好的班級常規才能夠更加順利地開展各項活動,這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一時期正是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我們一定要把握好這一關鍵時期,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 制定班級常規的注意事項
1. 規則的內容要明確且簡單易行。規則是一種約束幼兒行為的準則,所以遵守規則的過程也就是幼兒行為規范化的過程。當我們在確定一個規則時,必須考慮這個規則是不是必要的,不必要的規則就意味著對幼兒行為的不合理約束。要記住規則必須是要符合幼兒實際的,切不可超越他們現有的水平。
2. 規則的內容不應一人包辦,對于大年齡階段的幼兒來說,有些規則可以讓他們共同參與制定,大家一起參與進來。規則制定后要提供給幼兒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活動中明白規則的具體要求,并懂得規則執行的意義。
3. 在制定班級規則時要注意項目不要太多,因為太多的規則,視而不見或無所適從,收不到實質性的效果。在執行過程中,教師要公平、守信,多鼓勵、少處罰,培養幼兒養成自覺遵守團體規定的習慣。
三、 幼兒參與班級制度的制定
1. 讓幼兒參與到班級區域環境的規劃和設置
教師和幼兒一起商量如何合理設置擺放區域,讓幼兒參與進來,才能讓他們有一種歸屬感。孩子們認為美術區需要作品展示、擺放,所以可以靠近墻面來擺放;語言區需要相對安靜的空間,所以可以設置在午睡室邊;生活區需要用到一些小衣服、小褲子、襪子等,所以可以設置在娃娃內,方便取放等。孩子們在參與討論中更了解各區域的特性,知道如何安排區域的格局才能更有利于他們進行區域活動。
2. 讓幼兒繪畫班級環境中的各類標識
《3~6歲兒童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我們要給幼兒創造書寫準備,在班級環境創設中以及班級制度的制定中要考慮到創設機會讓孩子去“寫”,中班的孩子對于繪畫、書寫已經有了一定的興趣,讓孩子們參與其中,能夠更好地激發他們的興趣和信心,提高書寫意識。
(1)共同協商、制作班級規則牌
良好的班級環境就要有良好的常規,有的老師自己制作的規則牌孩子們沒有參與其中,根本看不懂,起不到原本預期的效果。這個時候老師就可以組織孩子們來一起討論制定班級的公約,讓孩子們成為班級的主人,一起制作他們可以看得懂的標識,一起制定規則,并最終形成大家一致的認可,這樣的規則便于孩子理解和接納。比如在制定班級公約的時候,老師可以引導孩子說說大家在休息的環節時為什么會出現混亂,總是很吵,應該遵循什么樣的規定。然后大家一起討論制定,并且由幼兒來繪畫,而不是由老師一人來制定、制作包辦完成。同樣的像班級中的各個區域規則也是應該和孩子一起協商,討論各個區域需要注意的問題和共同需要遵守的規則,讓孩子來繪制區域規則。和孩子制作規則的時候,還需要注意圖文結合,用孩子的語言來描述,這樣便于幼兒理解,也是師幼共同商定規則的結果。這樣的規則才是有效的、有利用價值的,而絕不是單單為了給成人看的擺設。
(2)利用簡潔明了的插牌
在我們的自主點心中,有的小朋友來得晚、有的來得早,還有的來了之后想要玩一會再吃,各種情況都有。那老師就犯了難,生怕會遺漏了哪位小朋友沒有吃到,特別是低年齡段的孩子。針對這樣的情況,老師和小朋友們展開了討論,希望有好辦法能夠解決這個困擾。經過了討論,我們有了結果可以利用插牌來解決這個問題。從插牌的設計到制作都是由老師和幼兒一起來完成的,這樣大家都參與其中,小朋友的認可度也會更高,這樣插牌的使用效果也就更佳。同樣的在各個區域中我們也設置了插牌,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哪些小朋友參與了哪一個區域的游戲。
四、 班級常規建立的小舉措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良好的班級離不開良好的班級常規,建立良好的班級常規,有利于促進幼兒形成一定的秩序感,有利于各項活動的開展。
1. 讓幼兒在音樂中建立行為常規
我們可以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使用音樂來提醒孩子,比如小便喝水可以播放節奏感比較明顯的音樂,這樣教師就不用不斷地用嘴巴來提醒,減輕了自己的負擔,同時也提高了幼兒自我服務的意識。在午餐后可以用一些輕柔、舒緩的音樂,孩子聽到后自然也會很自覺地休息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朋友對于這些特點的音樂也會非常熟悉,自然而然知道什么環節應該做什么事情了。
2. 利用餐前小故事促進幼兒用餐常規
如何讓孩子安靜、快速、干凈地把飯吃完,相信是很多老師會碰到的問題,每次吃飯前老師可以根據當天的食譜自編一個相關的小故事,將一些進餐的要求可以融入其中,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讓幼兒自覺地改正一些進餐的不良習慣,大大提高了進餐質量。
班級規則的制定不是老師一個人的事,而是教師引導幼兒來參與其中,通過教師的引導、支持,給幼兒動手動腦機會與權力,讓幼兒參與班級規則的制定中,通過自己動手參與,與環境進行互動交流,讓幼兒在其中體驗成功感、歸屬感。
作者簡介:龔婧,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繡衣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