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超
一、豐富數學素材,了解數學應用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1.有意識地提供數學應用的實例,加深學生的理解和體會
在教學實際中,筆者注重數學應用實例的搜集、整理,小到教室窗戶玻璃的配劃,大到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船上天,再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不同領域,如飛機設計、市場預測、股市行情、高樓建筑等,這些都必須用到數學的實例。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在教學中,筆者長期專門開展了“走近數學,走近生活”的專題活動,對不同領域中數學應用的實例進行專題介紹,從而讓學生對生活中簡單的數學應用及至高科技領域的數學應用都有一種初步的體會。
2.鼓勵學生搜集、發現生活中數學應用實例
在筆者有意識地提供數學應用素材的同時,還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可以通過上網、查閱資料、走訪等不同形式深入生活去發現,與此同時,學生搜集的是自己平時感興趣的數學應用實例,以便日后更好地學習。如在教學中,筆者定時組織學生開展數學應用知識的小報評比、交流活動;同時,在數學作業安排上,筆者有意識地訓練學生養成寫數學日記的習慣,其中為學生提供最基本的日記格式如下:
教師這些活動的開展,學生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的廣泛應用。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數學的廣泛應用,既可以幫助他們了解數學的發展,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他們學好數學的勇氣和信心,又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
二、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獲得數學應用的方法
1.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建立數學模式
面對現實問題,學生不僅要主動從數學的角度進行分析,還要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具備數學的眼光,這也是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根本所在。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提供觀察、思考與猜測的機會,應多提出“你發現了什么”這樣的問題。
例如,在“簡單應用題”教學中,筆者特意創設現實情境:“學校開展‘心系城運,我心飛翔折千紙鶴活動,二(1)班共折紙鶴45只,二(2)班共折紙鶴50只,請你根據提供的條件,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提出了如“兩個班共折紙鶴多少只?”“二(1)班比二(2)班少折紙鶴多少只?”等幾種不同的數學問題。
教師在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后,再進一步引導他們根據問題列出加法、減法算式,建立數學模型,并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2.提供豐富多彩的生活原題,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
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從現實原型抽象概括后成為數學模型,從而獲得數學模型的解答,關鍵還要回到實際問題的解答,教師要為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創造條件和機會。
例如,學生學習“簡單應用題”后,筆者利用課件創設了幾個生活情境:①小明在商場購物,買了一支4元的毛筆,一支12元的鋼筆,共需多少錢?②小明拿20元錢在商場買了一支3元的圓珠筆,還剩多少錢?學生樂于解答身邊的數學問題,這樣,學生不但對所學新知識有了很好的鞏固,而且提高了自身數學應用的能力。
三、鼓勵學生親身實踐,體驗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學習數學的目的主要是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答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真正做到學數學、用數學,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學完《三角形》后教師可鼓勵學生在勞技課上利用所學知識修理桌椅,學生馬上將三角形的穩定性派上用場。我們還可以讓學生了解附近市場或超市的銷售情況,提出進貨建議等活動。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可以得到新的體驗,解決生活中許多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解讀叢書: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