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穎莉
筆者有幸在2017年11月參加了福建省第二屆海峽兩岸中小學音樂課現場觀摩活動,五天的觀課和研討交流匆忙而又充實,回味每節課的精彩之處與專家的諄諄教誨,感想頗多。中國臺灣地區的課堂非常重視音樂實踐活動,強調平等的師生關系,一節課上教師幾乎都是和學生一起玩音樂,學生都是在大量的實踐中感性地學習音樂知識和培養能力,最終獲得理性認知和提升。課堂有趣味性、生成性,教學內容和目標簡單明了。相比之下,大陸一節課的教學容量更多,體現了教學環節的流暢性和課堂教學結構的完整性。教師們也精心設計了諸多學生參與的音樂實踐活動,不僅注重了音樂實踐性,還很好地體現了審美性和人文性,但是學生自主創作的空間會偏少一些。課后,海峽兩岸的專家在點評環節再一次強調了“以審美體驗為核心,關注音樂本位、學生主體”的體驗式音樂實踐活動的重要性。特別是首都師范大學的鄭莉教授提出:“音樂欣賞教學中不可忽視音樂教學的文學性,要用音樂語言來理解音樂。”對于標題性的音樂作品,作曲家有自己的創作意圖。教師要在上課時有留白,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無獨有偶,浙江省教研員杜宏斌也拋出了同樣的問題:“音樂課到底要教什么?”他通過對比“文化中的音樂”和“音樂中的文化”告訴大家:“音樂的知識是在音樂中呈現,不要當作文本來學,要在不斷的體驗實踐中去感受、理解音樂。”幾位專家的點評讓教學理念與實踐有效連接,給我們一線教師今后的教學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一線教師的音樂課堂,仍存在教師給予學生的多,學生自主探究音樂體驗少;音樂實踐體驗整齊規劃單一,同伴合作互助少的現象。甚至體驗形式大于內容,目標難以達成,學生收獲寥寥,降低了音樂實踐活動的有效性。長此以往,學生對音樂的審美即敏感性萎縮,音樂能力難以形成。針對實施體驗式教學,筆者結合這次觀摩的課例,借鑒兩岸教學之長處,談談對“多維度”體驗教學的一些思考與感悟。
一、體驗之深度——深度解讀音樂文本
每個音樂作品都有其獨特之處,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不斷反復聆聽音樂,圍繞音樂本體,探尋音樂要素對于表現音樂形象的作用,找出作品中最具有表現力的特點帶領學生們去體驗感受。本次觀摩活動中教師的成功之處都離不開對教材的深度把握。
1.探尋作品音樂要素
《美麗的夏牧場》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陳華老師帶來的第一課,她帶領學生以身勢動作來感受節拍、以圖譜方式來對比感受旋律、以手鼓來體驗節奏特點。在拓展創編表現環節,她更是引導學生通過改變歌曲的節拍、速度、力度來表現不同的音樂形象。例如,她改用六八拍表現“歡騰的夏牧場”,用稍慢的速度、中弱的力度來表現“寧靜的夏牧場”。
2.提取作品風格特點
中國民歌講求的是從“味道”到“門道”,從感性認知到理性理解。在《歌唱美麗的家鄉》一課中,顧老師以“苗嶺飛歌”為關鍵詞展開學習,在演唱中運用比較、探究的方法來體驗“飛歌”展現的情緒和意境,由此解決其演唱特點及獨特旋法,帶領學生領略苗族“飛歌”的獨特韻味。在《走進侗族大歌》一課中張老師更是抓住侗族民歌的傳承方式,從學說侗族語言開始,以“口傳心授”老藝人的學習方式來教學生們逐句學唱《山羊歌》,整節課“侗味十足”,學生們始終沉浸在侗族大歌奇妙的韻味中。
3.圍繞目標有機整合
張老師在設計《走進侗族大歌》的教學環節時,明確設計階段目標,從“口傳心授”學唱歌曲的“審美感知”體驗,到“藝術表現”的準確歌唱《山羊歌》的“更奪”與“拉嗓子”部分,再到“文化理解”侗族民間音樂的傳承方式,最后布置開放性作業引導學生關注優秀文化的傳承,教學環節層層推進,目標達成度較高。
二、體驗之梯度——教學設計層層深入
體驗式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循序漸進,它不是重復不變的機械練習。教師需緊緊圍繞所體驗的音樂要素精心設計體驗過程,讓體驗程度不斷深化,才能促使學生音樂能力的形成。
課例片段:《歌唱美麗的家鄉》的復合節拍是這首歌曲的特點之一。為了帶領學生體驗二四拍和三四拍子這復合拍子的韻律感,顧老師在課的一開始,讓學生們圍成圈席地而坐。
(1)從生活中的語言節奏導入:“福 州有點冷,我要三明治。”學生們邊說邊拍,前兩拍拍地,后三拍拍手。
(2)換成簡單旋律邊唱邊拍:第一條旋律 5 5 5 3 1,第二條變化旋律 53 5 5 3 1 重復進行練習。
(3)主旋律練習:53 5 51 53 1,還是邊拍邊唱,注意音準。
(4)全體起立,邊唱53 5 51 53 1,邊原地踏步與拍手:踏 踏 拍 拍 拍。熟練后可邊唱邊繞圈走:走 走 拍 拍 拍。
就這樣,學生們在教師的帶領下,既熟悉了這一特色旋律,又逐漸掌握了復合拍子的特點,不管是旋律體驗或是動作體驗教學的設計都是從簡單到復雜。從學生們認真而又輕松的表情中,我們看到了學生們對教師的教學充滿期待而又滿足自信。
三、體驗之廣度——學生的廣泛參與
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采取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讓每一個學生在音樂學習上體驗成功,享受快樂。例如北京的王豐老師帶來的李斯特《鐘》:
1.全體參與:熟悉主題音樂環節
(1)跟著教師用身勢動作體驗主題音樂,邊數有幾個樂句。
(2)跟著教師的琴聲,全體用“啦”模唱主題旋律。
(3)完整聆聽全曲,全體聆聽主題旋律在音樂中出現的次數。
2.個體差異的參與體驗:感受鋼琴演奏技巧環節
李斯特的作品特點在于突出高難度的演奏技巧的展示,所以教師尤其注重讓學生體驗四種技巧的不同演奏方法:先讓學生觀察老師怎樣彈奏,想象鐘聲聽起來像什么,再由學生上來嘗試并談感想。特別在演奏顫音時,教師分別請了不同演奏基礎的學生嘗試。
(1)請一個學生上來熟練演奏顫音,并說說演奏的技巧難點。
(2)再請一個沒有鋼琴演奏基礎的學生上臺,教師手把手教,從兩只手彈兩個音到一只手彈兩個音快速練習,學生初步嘗試了這一演奏技巧,并與大家分享了收獲。
3.合作參與:熟悉主題旋律環節、感受演奏技巧環節
(1)學生個體與全體的合作:伴著教師的輕聲哼唱,一個學生鋼琴彈奏兩個單音穿插在旋律中構成和聲,其他同學拍擊身勢節奏。
(2)學生個體與全體、教師的演奏合作:一學生彈奏快速八度跳音,教師彈奏主旋律,其他學生演唱主題旋律。
這節課經過教師與學生們不斷的聆聽、演唱、演奏,相信學生們已經將主題旋律牢牢地記在心中,即使下課后那鐘聲也會久久縈繞在耳際。他們為藝術家的高難度技巧所折服,在感受藝術的魅力時也懂得了藝術家的不懈付出。重要的是,在親自演奏鋼琴的嘗試中,學生們感受到合作的美妙與樂趣。
四、體驗之密度——留有創作體驗空間
“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是音樂課程基本理念之一。學生在參與活動時應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積極參與富有個性的藝術創作表現,形成對音樂的獨特理解。在這次的觀摩活動中,海峽兩岸的專家不約而同都提出:“課堂上要給學生想象、自主創編的空間,教師不要上得太滿,切莫全盤給予,課堂要有留白,體驗音樂的主動體驗與被動接受要結合進行。”
在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春》這節課中,屠老師重在用PPT中靈動的圖譜教學,帶領學生們聆聽感受不同的音樂主題,用肢體動作表現種子“破土而出”的拍點和種子成長的旅途,教學過程形象生動,學生興趣盎然,參與氛圍熱烈。但回頭試想,在初步的模仿體驗后之后學生再次聽到主題音樂或是有特點的旋律時,能否讓學生自主參與設計圖譜或創編動作,給學生們展示自我的空間?模仿是音樂創造的必經之路,在模仿的基礎上,可以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五、體驗之創新度——參與“寫”音樂體驗
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音樂教師常常會注重“聽、唱、動、奏、創”的體驗,但會忽視學生動筆“寫音樂”的參與體驗,識記旋律的默寫、旋律節奏的編寫、歌詞的補充、音樂記號的仿寫等都是訓練學生提高音樂能力的有效途徑。良好的音樂記寫能力是更好地體驗音樂文化的基石。
在這次觀摩活動中各位教師“寫音樂”方面的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借鑒。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姚玉娟老師教學生演唱《不倒翁》,在一遍又一遍的演唱過程中逐漸擦掉歌詞再寫上,通過游戲式的教學讓學生們不知不覺地背唱歌詞;張靖老師在學唱《山羊歌》的旋律時,通過聽辨教師演唱、記寫缺失的音符來訓練學生們的音樂記憶力;廣東省廣州市的吳躍芳老師在學唱歌之后,利用所掌握的知識讓學生們為另外一首歌曲標上顫音等音樂記號……她們都為我們帶來了很好的音樂記寫課例,為我們加強對學生記寫能力的訓練作了很好的示范。
總之,體驗教學是一種以人的生命發展為依歸的教學,它所關心的不僅是人可以經教學獲得多少知識、認識多少事物,還在于人的生命意義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彰顯和擴展。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中要堅持音樂體驗教學的理念,多維度設計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快樂參與體驗,才能體現“以音樂為本、以人為本”的理念,才能提升音樂實踐活動的有效性。觀摩活動已圓滿落幕,筆者仍想真心感謝為這場活動辛勞付出的同行們,通過這次觀摩活動再一次厘清關于教學的所思所想。正如屠葵葵老師所說:“教學,是一場特殊的修行,總是在建立、質疑、改變、重構中不斷深入,不斷思考、不斷追尋。我愿和同行們一道,向著教學智慧之路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曾 彥.小學音樂課堂體驗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6(12):3-6.
[2]劉 娟.音樂體驗教學的價值與實現路徑的幾點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17(7):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