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劍輝
摘要:在市場競爭激烈的如今,企業要想占據市場的一席之地,并從中不斷擴大生產獲取更多的經營效益,最重要的就是要協調好供應與生產之間的和諧關系。因此,本文重點研究的是供應管理與企業經營績效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從實證的角度出發,通過建立科學完善的戰略性供應管理制度評價系統以及供應商與企業經營效益之間的作用力結構模型來重點探究如何科學有效的促進企業的經營效益發展。
關鍵詞:戰略性策略;供應管理;企業效益;生產經營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04-0-01
引言
戰略性供應管理策略是企業進入“自動化生產”時期逐步流行的一個新興名詞,其主要指的是通過對企業生產資源與供應資源之間的合理配置,發揮出采購與供應職能在企業生產與經營中的重要作用,以此來推動企業的生產與經營效益發展。戰略性供應管理在國外不少企業的生產與運營中早已得到全面的推廣與應用,并在實際的生產中取得了較好的效益。日本汽車制造企業就大幅度的采用戰略性供應管理策略,并與供應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鑒于此,筆者就主要針對供應管理與企業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作實證分析。
一、戰略性供應管理與采購的基本概念
1.戰略性供應管理的基本概念
“供應管理”是脫離于戰略性供應管理而存在的一個名詞,其又稱供應鏈管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與工業水平不斷提高所帶來的熱點話題。在供應管理體系中,企業的生產與經營自然就是核心所在,圍繞著企業的日常生產與經營流程所展開的一系列引入、投資、生產、產出、驗收以及最終的流入市場進行銷售等都屬于供應管理的范疇之內。供應商作為供應管理的上游組織,而企業就是供應商的下游組織,其主要還是以制造業與工業為主。而戰略性供應管理則是在供應管理概念的基礎上與企業的戰略發展計劃緊密聯合,在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下開展的供應管理活動就被認為具有戰略性意義,因此就被稱為戰略性供應管理。一般來說,在制定戰略性供應管理策略時需從三個方面入手:(1)企業整體持續發展的戰略計劃。(2)市場部與事業部的戰略發展計劃。(3)企業職能發展計劃。只有結合了上述三個不同層面的戰略計劃內容,才能更好的制定戰略性供應管理策略。
2.戰略性供應采購的基本概念
在戰略性供應管理中,除了要對供應管理的對象、內容與方式進行全面的分析之外,還需對供應采購這一名詞進行全面的解讀。供應采購是戰略性供應管理中的核心內容,其對企業的生產、制造與獲取經營效益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戰略性采購在企業綜合整體的持續發展計劃中也占據了重要地位。結合所參考的文獻資料來看,為了實現企業的生產與經營需要,對采購策略實施科學的計劃、管理、評價與運作分析的一系列過程就是戰略性供應采購。這些不同目的的采購策略最終都是為了企業的生產與經營發展需求而展開計劃與實施。因此,戰略性的供應采購是一種系統化、全面化與科學化的以數據分析為基礎的采購模式。
二、戰略性供應管理與評價體系的構建
戰略性供應管理評價體系在促進企業經營績效不斷提高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對潛在的供應商還是對現有的供應商進行統一的綜合評價都有著引導與管理作用。在面對供應商的管理評價中,企業都應該遵循已有的基本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結合企業實際的生產效益狀況進行不斷的完善與創新。同時,在明確戰略性供應管理評價體系之后,也應根據與供應商的合作狀況進行相應的考核與監督。在這里,筆者重點介紹的利恩德斯和費倫于2001年指出的“與潛力供應商進行合作”的關系理論。在該理論中,其認為建立起科學完善的供應商管理評價體系對是否能找到相匹配的供應商之間有著密切關系,同時采購部門在進行物料資源等采購時,應需注意對采購成本、供貨商的供貨時間、供貨方式等各方面進行有效的控制與管理。另外,戴爾也對供應商管理與評價體系有著獨特見解,其認為科學合理的供應商管理評價體系除了要對企業所選擇合作的供應商有著明確的要求之外,更要看供應商是否能夠對企業產品的改進、生產的質量以及生產的進程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采購成本的降低
不同生產類型的企業在選擇合作的供應商與采購資源等方面都會有著不同的成本消耗,一般來說工業型企業在產品采購中所花費的時間、人力、物力與金錢占據全部零售企業的40%-90%。由此可見,工業型生產企業的采購成本是較高的。而一般來說,該類工業型企業的生產效益要比采購成本高30%-50%才能獲取到除去成本之外的相關利益。因此,供應商與供應鏈的選擇與管理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績效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2.產品質量的保證
供應商與供應鏈的選擇與管理會對企業所生產的產品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企業在生產前應根據所生產的產品樣式選擇合適的供應商進行原材料的采購與管理,而供應商所提供原材料質量的好壞則會直接影響到產品的質量。在供應環節中,對產品質量的管理與監督不僅僅只停留在采購驗收方面,更需對供應商的生產制造環節進行嚴格的控制與管理,這才能從“源頭”上確保企業生產的產品質量。
3.交貨期限的控制
交貨期限在企業與供應商之間所簽訂的合同中就有明確的規定,一旦供應商沒有在合同規定的交貨期限內將原材料與物料交付給企業,那么就會嚴重影響企業的規模生產與集成化的經營效益。一般來說,交貨期限應根據供應商所提供的物料品種來規定并予以明確。交貨期限的縮短不僅可以更好的給予企業更多的生產時間,更能提高對顧客的服務質量與水平。另外,庫存數量的多少、生產周期的調控以及采購所需的時間等都會影響到交貨期限。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戰略性供應管理與企業經營績效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且企業通過實施可調控的戰略性供應管理與采購策略,可以很好的與供應商建立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并確保了生產所需原材料與物料的提供,為企業產品后續的制作與生產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保障,從而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獲取一定的優勢。
參考文獻:
[1]符正平,陳麗純.戰略性供應管理與企業經營績效的實證研究[J].經濟科學,2003(10).
[2]馬文聰.供應鏈整合對企業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4.
[3]劉雪梅.現代企業戰略性績效評價系統研究[D].天津大學,2006,12.
[4]周永濤.企業戰略性績效評價體系研究[D].江蘇大學,2007,12.
[5]孫曉宇.高新技術企業動態戰略績效評價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