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技術不是聽憑人使用的簡單工具,而是揭示存在、構造現實的人類技術生存方式。技術可以改善人的健康狀況,提高人的健康狀況,提高運動的安全性,卻容易降低人的危險意識,使人忽視技術的報復。現代技術在給我們帶來巨大物質成就的同時,也帶來了社會文化、倫理道德、人類心理的危機和挑戰。我們已經克服許多導致技術報復效應的思想和習慣,而技術也在改進,作出反應。我們應該無休止的保持戒備。我們需要技術和人文的結合,來降低技術的報復作用。
關鍵詞:技術;人文;報復效應
中圖分類號:G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04-0-01
“做的越好,愈感不足”這句話來自1970年一個健康護理研討會上的名言,今天看來比什么時候都適用,它的意義也不僅限于醫學上了。雖然我們的先輩們總是被汽艇鍋爐爆炸、流行病猖獗、火車撞車、過分擁擠、劇場起火等諸多問題所困擾,可是我們比先輩們似乎有更多值得擔心的事。也許這是因為更安全的生活反而日益增加了思想負擔。技術的報復已經在向我們走來。
技術和人文之間的溝通困難是解決技術帶來的報復性的一大障礙。技術是人類為滿足自身需要,在與自然的互動中積累起來的改造自然的方法。人文,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是人類文化系統的終極理由。具體表現為注重人、為了人、和把人當成人的關懷,以及對人的尊嚴、價值和命運的關懷。人才是目的,不要把人當成物、當成手段。在最根本上講,在人類的世界上就應該以人為本,不能消解人在世界的核心位置,人應該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人不能放棄自己在自然中的責任,并且負擔起這樣一份責任。人文精神是人類的恒常價值理想。因此技術應該是天道展示的一種方式,技術也應該是使事物以本然形式呈現的方式。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是美好世界的真實圖景,二者共同致力于人的個性、完整性、歷史性和超越性的構建。
技術對當代世界有了很多的深刻的改變。技術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加快了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在電子產品如此強大發展的今天,人與人的溝通都是通過生硬的電子設備來傳輸,缺少了人與人之間直接的言語溝通所帶來的溫暖和愛,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芥蒂,使我們的生活缺少了很多人情味。技術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的吃穿住行都離不開技術,技術在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更帶來了很多的問題。辦公室人員的背痛,腕管綜合癥,肌肉萎縮等問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人們的耐藥性增強,也加強了細菌的耐藥性,一波又一波的新的流行病菌興起;工業的發展帶來了環境污染,使人們的過敏程度大大地加深;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卻帶來了更多的問題。技術使“物化世界”形成了,社會被“祛魅”了。大量的復制品的產生,把唯一性給弄沒了,只有獨一無二的才是藝術,就連孕育這么神圣的事情都變成了物理方面的操作,技術改變了孕育基礎。技術在消除時間性,有時間性的東西才會對人形成獨特的記憶,才會使我們更加珍惜,而如今我們得到的東西似乎太容易了,沒有了時間性,人文性的首先的標志就應該是時間性。因為獨特,才有了藝術;因為時間性,才有了人文。
中世紀的人們把神當做最高的理性來控制人們,現在,手機等電子產品也像這種“最高的理性”一樣統攝著人類,難道我們要回到黑暗的中世紀嗎?難道我們要倒退嗎?當像手機這種沒有思想的東西控制人們的思想的時候,那么我們人類存在的價值是什么呢?笛卡爾說過“我思故我在”。只有有思想的人才是真正存在的,如果人沒有了思想,那么人們也便沒有了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我們聽命于技術的擺布,這正是用自己創造的東西桎梏了自己。所以合理化的利用技術才能使人文與技術得到平衡和諧的共處與發展。我們需要技術,但不能讓技術控制了我們。人是目的,人要把握自己的主體性,人改變自然控制技術,來為我們的社會造福祉,人不能成為“最高理性”的奴役。
我們的現實世界出現了很多問題,我們不去思考,我們拒絕時間,我們很物質主義,我們躲避崇高。快節奏的生活成為了我們的常態。“別走的太快,等一等靈魂”,這是古印第安人的言語,用在今天來規勸人們再合適不過了。技術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但是有時問題的出現不是因為技術發展太慢,而是因為這一切發展的太快了,迅猛的發展,有時會讓人不知道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也沒時間去思考正確與否,我們在只顧向前的過程中,丟失的太多,這樣真的是我們追求技術的最初的目的和心愿嗎?不是的,我們要的是一個適應我們社會發展的技術的發展,一切都應該適應現存社會的發展而進行,太慢了與太快了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在追逐著利益,追逐著快感,卻始終忘記了停下腳步,來欣賞一下慢下來的美好。不能走的太遠,而忘記了初衷。
在生活實踐中,我們應該從以下幾點來實現人文目標。首先,要保持技術的合理化使用。技術的合理化意味著從哲學和社會學的維度來審視人類的技術活動,強調通過社會的規范力量來約束技術活動,盡可能地消解技術的控制性,杜絕技術可能導致的不良后果,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技術活動的積極作用,使之造福于人類。再次,我們應該親近并且善待大自然。培根說過“只有善待自然,才能征服自然”,對于大自然,我們應該愛護和保護。在現代教育中,教育的目標應該是由科學而達至修養,這種修養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對自然和睦的態度。最后,我們應該心存希望和信仰。哲學是溝通科學和人文的中心橋梁,我們應該不斷反思,慢下來去思考技術的好與壞。任何東西都會有正反兩方面,技術亦是如此,技術有正效應與負效應,我們應該運用哲學思維,反思技術的兩種效應,降低技術負效應帶來的報復作用,增強技術正效應帶來的便利作用,心存信仰,才能更好的溝通技術與人文,是技術與人文相容,走向更好的繁榮。
參考文獻:
[1]愛德華·特納.技術的報復[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0.
[2]培根.新工具[M].徐寶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3]鄭曉松.技術在哲學維度下的人與自然和諧[J].技術與哲學研究,2014,2010-2011:111-118.
[4]李宏偉.現代技術的陷阱:人文價值沖突及其整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5]薩頓.科學史和新人文主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李宜洋(1992-),女,漢族,吉林四平人,吉林師范大學2015級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