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宇
摘 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使整體互聯網環境從web2.0全面向智能互聯網升級,逐漸改變著用戶對智能產品和服務的認識以及用戶與產品和服務之間的交互方式和體驗要求。文章從智能互聯網的技術發展出發,通過對比的方式指出智能互聯網與web2.0在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呈現三個方面的區別,并指出這些改變對體驗設計策略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智能互聯網;人工智能;體驗設計;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8)10-0102-02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he overall Internet environment from web2.0 to intelligent Internet upgrade, gradually changing the user's understanding of intelligent products and services,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s and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experience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telligent Internet and web2.0 in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information present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influence of these changes on the experience design strategy.
Keywords: intelligent Interne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xperience design; design strategy
1 研究背景
智能互聯網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由W3C創始人Tim Berners-Lee所提出的“語義網”,一種能夠使機器理解并操作的數據網絡[1]。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語義網這一概念已經不能全面包含新成熟的技術,因此“web3.0”、“web4.0”、“智能互聯網”等概念相繼出現,大部分語境下這些詞語相互等價。其核心的重要技術可以被歸結為以下5類:語義網絡技術,使計算機能夠懂得人類使用的自然語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夠更加快速的返回更為有效的結果,能夠更加智能地滿足用戶的需要;3D圖形技術將被更加廣泛地運用在各類網站和服務中;鏈接,信息之間的鏈接更加豐富,信息將會產生新的信息;物聯網技術,多種不同的設備均可接入互聯網[2]。設計與技術緊密相連,整個互聯網環境核心技術更新換代影響了體驗設計各個階段的決策,為體驗設計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智能互聯網與web2.0的區別
作者通過使用專家訪談、文獻研究的方法了解智能互聯網相關的技術,并通過Coursera上的網絡課程系統學習了機器學習相關的技術知識,發現相關的技術資料大多面向專業技術人員,作為設計師難以理解,因此作者從設計師的角度出發,通過對比的手法,從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呈現三個方面指出智能互聯網與web2.0之間的技術區別,并結合具體應用案例,便于讀者理解。
信息獲取方面,web2.0主要依靠用戶的輸入獲取信息,或者通過預先埋點獲取特定數據,而智能互聯網通過對自然語言的處理和數據分析可以得到大量數據隱含的信息;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獲得大量邊緣設備產生的數據,如GE公司Predix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信息處理方面,web2.0通過數據之間的比較和運算可以實現數據的檢索、計算等目的,智能互聯網通過機器學習。神經網絡等技術對數據的處理從而理解自然語言,實現對數據的預測、歸類、識別等目的,如Google公司的知識圖譜搜索引擎;信息呈現方面web2.0以2D圖形與文本為主,智能互聯網由于計算機性能以及信息處理技術的提高,3D圖形技術運用更加廣泛,出視覺信息之外的信息呈現形式如觸覺逐漸出現,如人工智障Ai醬和Dexta Robotics骨骼外手套。
3 體驗設計的要素
當體驗作為設計的對象時,體驗具有其整體性。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提出“一個體驗”的概念,認為“一個體驗”是完整的、具有意義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一個目的貫穿其中,并形成一個意識中的結束與高潮[3]。在“一個體驗”哲學概念基礎上,辛向陽教授提出體驗EPI框架,將體驗劃分為期待(expectation)、進程(procession)、影響(influence)三個要素[4]。馬斯洛關于高峰體驗的研究則解釋了“意識中的高潮”形成的機制,指出高峰體驗含有兩種成分,一種是感情的快樂,一種是理智的啟示[5],而契克森米哈則對這種高潮的持續給出了應用層面的方法論,指出保持心流體驗必須平衡挑戰與技巧的關系[6]。心理學家TalBenShahar則對體驗的影響階段做出了新的解讀,認為可以從情感(affection)、行為(behavior)和認知(cognition)三個方面延長和增強積極體驗帶來的影響,并把這一過程稱為PPEO(Post Peak-Experience Order)[7]。
體驗設計的策略圍繞著期待、進程、影響著三個方面展開,智能互聯網的新興技術改變了用戶對相關產品和服務的期待、改變了進程中產生高峰體驗的“情感快樂”和“理智啟示”的方式,提升了“心流”中能力提升的速度和可應對挑戰的復雜度;使影響要素被持續干預變得更加具有可行性,大大延長了積極體驗對用戶帶來的正面影響發揮效果的時間。
4 針對智能互聯網的體驗設計策略調整
在期望方面,設計師應當注意不要過于提高用戶對于智能互聯網產品的期待,人工智能領域存在著“人工智能作用(AI Effect)”——當計算機具有更加智能更加強大的能力時,人們一開始會認為機器變得十分智能,但很快就會感到計算機擁有這種程度的智能是理所應當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讓用戶期待一個產品或服務的智能性帶來的價值,往往使用戶的期待落空,產生負面的用戶體驗。
在進程方面,設計師應當注意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以及信息關聯的合理性。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使用戶和產品之間的交互更加高效和有趣,如Proko藝用人體解剖在線課程就使用了網頁3D圖形交互技術,使用戶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實時調整人體模型的角度,內容,幫助用戶理解人體結構,獲得用戶大量好評;信息關聯的合理性則表現在給用戶提供的內容上,如在淘寶網上購買洗衣機后,僅僅通過關鍵詞給用戶推送更多的洗衣機就是一種不佳的設計策略,而通過對用戶購物車信息的分析、購買記錄的分析,從而推斷出用戶的生活方式以及購買偏好,基于這些信息進行商品推送,才能使用戶感到滿意,產生良好的用戶體驗。
在影響方面,設計師應當注意產品對用戶的學習性,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的行為應當影響到產品的形式和內容,使產品根據每一個用戶的使用習慣產生適應性調整。如根據每個用戶購買習慣的行為不同,不同用戶的手機淘寶的首頁都具有不同的模塊和內容。這種產品對用戶的學習效果應當盡可能的立竿見影,如Pintrest上當用戶收藏了某一圖片后,接下來推送的內容會立刻發生變化。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人工智能和相關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從web2.0全面轉向智能互聯網,智能互聯網在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以及信息呈現方面有著與web2.0非常不同的特點和突出的優勢,為了適應智能互聯網中新出現的特點,利用技術優勢,體驗設計策略也應當進行相應的調整,在對用戶體驗進行設計時,應當注意在期望方面不要過與抬高用戶對產品智能屬性的期待,在進程方面應當注意新出現的信息互動方式以及提供內容是信息之間關聯的合理性,在影響方面應當注意產品對用戶的學習以及學習效果的及時反饋。
參考文獻:
[1]Bernerslee T. Semantic Web Revisited[J]. Intelligent Systems IEEE, 2011,21(3):96-101.
[2]5 main features of Web3.0[EB/OL]. http://www.expertsystem.com/web-3-0/,2017-1-31/2018-2-7.
[3][美]約翰·杜威.藝術即經驗[M].高建平,譯.商務印書館,2005.
[4]趙婉茹.基于互聯網產品的用戶體驗要素研究[D].江南大學,2015.
[5]Wulff D M. 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Experiences[J].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1970,36(4):235.
[6][美]契克森米哈賴.當下的幸福:我們并非不快樂: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M].張定綺,譯.中信出版社,2011.
[7]哈佛大學公開課:幸福積極心理學:10如何去改變,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1NjA4MjA0.html?from=s1.8-1-1.1&spm;=a2h0k.8191407.0.0,2018-2-7/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