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家慧
摘 要:本文對微型金融機構的市場競爭狀況、風險狀況以及二者之間關系的已有文獻進行系統梳理。整合與分析,對我國微型金融機構的健康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微型金融機構;市場競爭;風險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8(2)-0043-05
一、微型金融機構市場競爭
關于金融市場的競爭,目前國內外有很多學者進行了研究,且主要集中于銀行業,但關于微型金融機構的市場競爭狀況,已有的研究相對較少,且研究視角有所不同,大多數研究是從農村金融市場入手,但也有少數研究是專門針對于微型金融機構的,另外,各學者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結果也存在一些差異。
(一)基于銀行業視角的市場競爭
由于銀行在微型金融機構中占據重要比重,因此銀行業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微型金融機構的競爭狀況。目前該視角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大致分為以下三種:其一,已有學者對銀行業競爭度進行衡量的方法不同,但無論是運用結構法中的赫芬達爾指數HHI(胡題,2013),還是運用非結構法中的PR模型(李偉等,2008;陳艷瑩等,2012),亦或是運用非結構法中的Lerner指數(張宗益等,2012),他們的研究結果均得出一致結論,即我國銀行業基本屬于壟斷競爭狀態,整體競爭水平較低。其二,有些學者運用PR模型來衡量銀行業競爭度(鄒朋飛等,2009;郭威,2013),而有些學者運用Lerner指數來衡量(李國棟等,2009),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銀行業在1994年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處于高度競爭狀態,危機后到2004年加入WTO前競爭度下降,加入WTO后競爭度又顯著增強。其三,部分學者的研究表明,我國銀行業處于由壟斷格局向壟斷競爭格局過渡的階段,競爭程度顯著增加(張曉玫等,2013)。
(二)基于農村金融視角的市場競爭
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競爭度的研究方面,主要是對市場結構進行定性分析(何廣文,2007),也有學者從金融機構與金融工具兩個方面來分析(姚耀軍,2004),還有學者采用CRn或HHI來對競爭度進行定量測度(章秀等,2009),他們的研究結果均表明我國農村金融市場高度壟斷。但有一些學者認為我國農村金融市場整體上處于均衡狀態,屬于以農信社為主體的壟斷競爭型市場,且競爭度隨著市場準入限制的降低而提高,但從總體來看,市場競爭水平仍然較低(黃惠春等,2011)。近些年來,有些學者的研究表明,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第三方支付、P2P、眾籌等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平臺也開始占領農村市場,這些金融機構的深度介入,使得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程度不斷加劇(王曙光等,2015)。
(三)基于微型金融機構視角的市場競爭
雖然大部分學者是從銀行業或者農村金融的視角來研究市場競爭,但也有少數學者的研究是專門針對于微型金融機構的市場競爭。如劉志友等(2012)以小額貸款公司為例,指出國外微型金融機構的成立時間早、競爭程度高、監管成熟,而國內微型金融機構的成立時間晚、競爭程度低、監管存在嚴重不足。孔榮等(2007)也認為政府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不利于農村小額信貸市場的公平競爭,為了滿足農戶的信貸需求,應該降低政府干預力度,放開利率管制,促進小額信貸市場的良性競爭。巴曙松(2012)也認為由于嚴格的準入管制,面向小微企業的小貸公司等微型金融機構的競爭不充分。李延敏(2016)的實證研究表明,商業銀行類微型金融機構的競爭優勢最強,其次是非銀行類微型金融機構,NGO類微型金融機構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最弱。李曉海等(2016)的研究發現,近年來江蘇全省的村鎮銀行迅速發展,已覆蓋所有縣域,形成了“雙法人”適度競爭的格局。
二、微型金融機構風險
關于微型金融機構的風險狀況,國內外相關研究有很多,且主要集中在農村微型金融機構,但各學者研究的視角存在差異,分為整體風險與單個風險這兩個不同的視角。
(一)整體風險
有些學者對微型金融機構存在的整體風險進行了研究,并將其分為外部風險和內部風險兩部分。外部風險主要有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宏觀經濟風險等,內部風險主要有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管理風險等(蔡秀等,2010;周才云,2013)。
1.信用風險。該風險是農村微型金融機構經營中最常見的風險,且不斷增大(韋淑琴,2013),目前已成為對農村微型金融機構甚至整個農村金融系統穩健性造成威脅的最大因素(周才云,2013)。一般認為,該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微型金融機構的貸款客戶大多是分散的農戶和小微企業,但當前我國農村信用制度尚不健全(李靖,2015),信用評級體系的建立存在較大困難(田剛等,2015),最終導致較高的信貸違約率。此外,農村微型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有限,貸后風險管理不足,加之農戶和農村中小微企業對自然環境具有較強的依賴性,一旦遇到自然災害等突發情況,還款能力大大降低,這些都給微型金融機構帶來較大的信用風險(譚文培,2014)。
2.市場風險。該風險主要是指因利率、匯率等發生變動,從而對微型金融機構造成潛在損失的風險(周才云,2013)。對于那些主要以外幣形式來取得融資的微型金融機構來說,可能遭受利率上升與本幣貶值的雙重風險的打擊,因為利率上升、本幣貶值都會導致運營成本的增加,而這種成本又無法或不應該轉嫁給客戶,從而給這些機構帶來一定風險(張正平,2009)。
3.宏觀經濟風險。該風險主要是指因宏觀經濟環境與政策的不確定性而給微型金融機構帶來損失的可能性。當前國家財政支農的資金總額有限,支農資金的增長難以滿足農業現代化的普及和發展(楊森等,2014),這對農戶和鄉村中小企業造成了一定影響。
4.流動性風險。該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農村微型金融機構較高的不良貸款率與貸款集中度,以及較低的撥備覆蓋率(楊森等,2014)。此外,農村微型金融機構的特殊性使得農戶和農村中小微企業對其有較強的吸引力,從而造成旺盛的流動性需求,而由于農戶收入較低且不穩定,農村中小微企業盈利能力不高,使得微型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嚴重不足(譚文培,2014),從而形成了較高的資產負債率和存貸比(陳惠芳,2017),加劇了微型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
5.管理風險。該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國微型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落后于其業務發展,內部治理結構也存在問題,如股權過于集中、內部員工身兼數職等現象廣泛存在(譚文培,2014)。另外,內部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員工對小額貸款的貸后管理較為松懈,對貸款風險的管理嚴重不足(李婧,2015)。
6.操作風險。該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領域人才較少,從業人員整體的文化水平和從業素質相對較低,合規操作意識與風險控制意識較差,易導致因情感、關系等產生違規操作,從而增大農村微型金融機構的操作風險(譚文培,2014)。
此外,羅建華、申韜(2009)、蔡秀、肖詩順(2010)等認為微型金融機構還存在自然災害風險。《微型金融香蕉皮報告》也指出,目前除了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常見風險之外,微型金融機構還存在有過度負債風險、公司治理風險、發展戰略風險、風險管理能力、政府過度干預等特有風險,且各類風險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這意味著某一風險的出現極易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威脅機構的穩健發展(張正平、胡蕾蕾,2016)。
(二)單個風險
有部分學者從微型金融機構存在的某一具體風險入手進行了研究。如陸靜(2012)對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研究表明,地方性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高于國有商業銀行。劉飛(2014)對中小銀行利率風險的研究發現,與農商行與村鎮銀行相比,城商行的利率風險較大;而在利率市場化多變量的壓力下,農信社的利率風險最大。江合寧、謝拓(2009)以農村資金互助社為研究目標,認為我國微型金融機構存在有法律風險,如現存的法律依據不足,職能界定不明晰,以及由于監管缺失而帶來的法律風險等。
三、市場競爭與風險
關于市場競爭與微型金融機構風險的關系,目前國內外專門針對于二者具體關系的研究甚少,相關的研究主要以銀行業為視角,分析市場競爭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風險的影響,且在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上還未得出明確定論,大致分為以下三種觀點:“競爭-脆弱”、“競爭-穩定”、競爭與風險呈“U型關系”。
(一)競爭與金融機構脆弱性
支持“競爭-脆弱”理論的學者認為,市場的競爭程度與金融機構的風險正相關,即市場競爭會提高金融機構的風險。在存款市場方面,眾多學者對銀行業的競爭與風險關系的傳統理論——“特許權價值”理論給予肯定。該理論指銀行為了保護已有的壟斷租,會減少從事的高風險業務,而較高的競爭水平會減少甚至消除壟斷租,銀行為了維持原有利潤可能會增加風險借貸和風險資產組合,從而加大銀行風險。
目前,國內外大多數學者都贊同這一理論。其中,國外學者在該方面的研究較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支持了該理論。其一,金融機構的競爭度越小,其償付能力越好,資產的風險越低(Salas & Saurina,2003;Repullo,2004)。隨著競爭度的提高,金融機構的市場勢力減弱,特許權價值減少(Hellman等,2000),抵御未知風險的能力降低,這可能導致其更多地從事高風險活動,提高其發生危機的概率(Keeley,1990;Besanko & Thakor,1993)。其二,由于信貸市場上存在信息不對稱,市場勢力較強的銀行能夠開展關系型貸款,獲得借款人的資信狀況,提高貸款質量(Petersen等,1995)。此外,大銀行相比于小銀行,在對貸款使用的監督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這也增加了銀行的穩定性,而競爭程度的加劇可能會使得低質量借款人獲得貸款,加大銀行的風險(Mar quez,2002)。其三,市場上的銀行數量越多,貸款違約率越高,銀行風險越大(Bofondi & Gobbi,2004;Claessens & Laeven,2004);而當銀行集中度較高時,由于銀行數量不多,政府監管較方便,銀行風險因此也較低(Beck等,2006)。
國內在該方面的研究開始得較晚。如馬勇、陳雨露(2010)借助salop模型,論證了自由競爭會導致過多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存在,進而產生過度競爭,劣質借款人充斥市場,不僅危及微型金融機構,還會破壞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此外,有些學者認為,在寡頭壟斷市場中,由于存貸款利率受到嚴格管制,中小銀行處于競爭劣勢,競爭的加劇促使其更多地從事高風險業務,從而導致在市場退出機制缺乏的情況下,其風險加速擴張(蔣海等,2008;郭立宏等,2011)。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利率市場化下,存貸款凈利差的減小會降低銀行收入的波動性,但由此導致的價格競爭的加劇則會增大其波動性,增大不良貸款風險,從而增大銀行的破產風險(彭星等,2014;趙勝民等,2016)。
(二)競爭與金融機構穩定性
支持“競爭-穩定”理論的學者認為,市場的競爭程度與金融機構的風險存在負相關的關系,即市場競爭會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該理論的支持者認為,一方面,若金融市場競爭不足,可能會導致更多冒險行為的出現,憑借自身的壟斷地位向客戶發放很高的貸款利率,而借款者由于承擔了較高的利率,可能將借來的資金投向高風險高收益的項目,最終會增加金融機構的風險,而競爭則會降低貸款利率,減少借款人的道德風險,進而降低貸款者的信用風險。另一方面,競爭程度的下降會導致機構的規模增大,從而使得機構內部的公司治理難度提高,機構透明度下降,監管難度增加,潛在風險加大(Beck et al.,2006;Cetorelli et al.,2007)。
國外學者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支持了這一理論:其一,較低的競爭水平會降低銀行貸款發放的合理性,從而增大銀行破產的風險(Jayaratne & Strahan,1998)。其二,Perotti & Suarez(2002)提出的“銀行淘汰理論”認為,當市場競爭度較高時,銀行可能會為了自身發展而減少高風險活動,從而降低自身風險;當市場競爭度較低時,為了防止未來可能出現的競爭造成利潤的減少,銀行一般會通過投機貸款來獲得短期壟斷租,從而增大了自身風險。其三,Boyd & De Nicolo(2005)基于Allen & Gale(2000)構建的模型,同時考慮了存款市場和貸款市場的競爭狀況,提出了BDN模型。該模型認為,在一定條件下,存款市場的壟斷可能會促使銀行對風險進行控制,但貸款市場的壟斷給銀行造成的風險更大,所以最終的結果是銀行業競爭的加劇會降低銀行的風險。
國內也有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支持這一理論。例如,鄒朋飛、歐陽青東(2011)用Boone指數來衡量銀行業的競爭度,用Z指數來衡量銀行的破產風險,用不良貸款率NPLS來衡量銀行的信貸風險,研究結果表明,貸款市場競爭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銀行不良貸款率降低,資本充足率提高,整體風險減小。余雪飛、宋清華(2013)用各種要素價格對收入的彈性之和來衡量銀行業的競爭度,用銀行的破產概率Z值來衡量銀行的風險,研究結果也表明,商業銀行的風險隨著競爭度的提高而降低。
(三)競爭與風險關系的非線性
目前,國內外有部分學者持折中態度,認為市場競爭與金融機構的風險之間并非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呈U型關系,即隨著競爭程度的增加,金融機構的風險先減小后增大,該結論主要由實證分析得出。
國外學者的研究支持這一理論的主要有,Mar-Miera & Repullo(2008)基于BND模型,加入償還因素,提出了MMR模型,研究表明,當競爭程度較低時,競爭的加劇可能會降低貸款利率,減小借款者的道德風險,進而減小銀行的資產風險;但是當競爭程度較高時,競爭的加劇會使得利率偏低,從而導致銀行的收益低于壞賬產生的損失,加大銀行的風險。即該理論認為,銀行業的競爭與資產風險之間呈U型關系。此外,Kristo & Gruda、Jimenez等學者的研究結果也對該理論給予了支持。
國內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一理論。例如,張宗益等(2012)用lerner指數和HHI指數來衡量銀行業的競爭度,用不良貸款率NPL和Z指數來衡量銀行的信貸風險,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銀行勢力與信貸風險之間呈U型關系。張曉玫、李夢渝(2013)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銀行業的市場競爭與資產風險之間的關系呈U型結構,且現有的競爭可能已經越過拐點,若競爭進一步加劇,會加大銀行的資產風險。胡題、謝赤(2013)以及范育濤、費方域(2013)的實證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此外,他們通過研究還發現,城商行的U型曲線相比于農村金融機構向左偏移,并且有更大比例的Lerner指數的觀測值位于拐點右側,這表明特許權價值效應與風險轉移效應均是銀行業競爭度影響信貸風險的關鍵渠道。彭星、李斌(2015)的研究結果表明,由于存貸款的利率市場化,銀行價格的競爭會提高,從而加劇城商行的收入波動性、破產風險以及不良貸款風險。此外,研究還發現,利率市場化與城商行的風險之間存在非線性價格競爭的門限效應,即當價格競爭較為適度時會降低收入的波動性,當價格競爭超過門限值時會顯著增大收入的波動性。
四、文獻評述及建議
(一)文獻評述
通過對有關微型金融機構的市場競爭、微型金融機構的風險,以及兩者之間現存關系的已有文獻進行梳理分析,我們發現:
首先,在微型金融機構的市場競爭方面,目前專門針對其的研究相對較少,國內外大多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銀行業,也有不少學者對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現狀進行了分析,由于微型金融機構主要服務與農村低收入人群與中小微企業,因此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微型金融市場的競爭情況。通過已有的文獻研究可以看出,盡管各學者的研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整體上可以得出,當前我國微型金融市場整體上處于以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和小額貸款公司為主體的壟斷競爭階段,且競爭日益加劇,預測未來也將呈持續上升趨勢,并逐漸走向完全競爭。
其次,在微型金融機構的風險方面,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以農商行、農信社、農村資金互助社等為代表的農村微型金融機構,且研究的側重點各不相同。有的學者是對微型金融機構的整體風險進行分析,而有的是對其存在的某一具體風險進行研究;有的是以不同類型的微型金融機構作為研究對象,而有的是以某一特定的微型金融機構(如農信社、村鎮銀行等)作為研究目標,但學者們的研究結論卻殊途同歸,即總體上來看,微型金融機構存在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內部管理風險以及自然風險等,其中以信用風險為最。這一方面歸因于農村地區信用體制的不完善以及自然災害等因素導致借款人出現違約風險,另一方面歸因于低收入人群及中小企業的較大貸款需求與其實際的較低收入導致微型金融機構的貸款發放與儲蓄存款比例不協調,進而導致資產負債比嚴重失衡,且該風險的影響正在日益增大。此外,新的風險如發展戰略風險等也在不斷涌現。
最后,在微型金融機構的市場競爭與風險的關系方面,雖然持“競爭-脆弱”、“競爭-穩定”以及“二者非線性”觀點的三派學者各有陳詞,但綜合來看,本文認為二者呈U型關系。因為競爭剛開始可能會降低貸款利率,進而降低借款者的道德風險,減少微型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但是隨著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利率過低,收入難以覆蓋壞賬帶來的損失,這些又加大了金融機構的風險。此外,微型金融機構之間的過度競爭,會使得借款者在多個微型金融機構之間重復借貸成為可能,造成還款率的下降,甚至會導致劣質借款人充斥市場,不僅危及微型金融機構,還會破壞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而結合前文數據與文獻分析,本文推測,當前我國微型金融機構尚處于U型拐點的左側。
(二)我國發展微型金融機構的建議
第一,完善征信系統,降低信用風險。目前微型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如低收入者及小微企業等群體的信用信息尚未完全納入到征信體系,這為信用風險的發生埋下了隱患。因此,應加快建立農村信用體制,完善低收入人群與小微企業的信用記錄,補充央行的征信系統,擴大其覆蓋范圍,實現信息共享,從而為微型金融機構貸款的發放提供可靠的依據,從源頭上降低信用風險的發生率。
第二,放寬政策限制,促進多元發展。一方面,政府應適當放松金融市場的準入規則,鼓勵引入新的微型金融機構,允許其他社會資本進入微型金融市場,拓寬微型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增強其抵御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政府應放開對微型金融機構的利率管制,促進微型金融市場的公平競爭。此外,應加大對微型金融機構的扶持力度,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引導其健康發展。
第三,加強內部管理,提高治理水平。一方面,微型金融機構應根據自身特點,不斷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優化資本結構、股權結構,降低經營成本,增大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另一方面,應學習優秀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技術,有效拓展微型金融機構的產品種類與服務范圍,提升經營效率,降低潛在風險。同時,還應提高公司內部員工的業務素質與風險意識,加強信貸風險的管理。
參考文獻
[1]卜林,李政.我國上市金融機構系統性風險溢出研究[J].當代財經,2015,(6):55-65。
[2]劉飛.利率市場化背景下中小銀行利率風險分析[J].財經科學,2014,(12):11-21。
[3]彭星;李斌.利率市場化、價格競爭與城市商業銀行風險[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5,(5):68-78,87。
[4]楊天宇,鐘宇平.中國銀行業的集中度、競爭度與銀行風險[J].金融研究,2013,(1):122-134。
[5]張曉玫,李夢渝.銀行業市場結構與資產風險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3,(4):83-95。
[6]張毓卿,周才云.農村微型金融機構的風險度量與控制[J].理論探索,2012,(2):74-77。
[7]趙勝民,申創.市場競爭度、非利息收入對銀行風險的影響[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6,(5):54-65,126。
Market Competition and Risk of Micro-financial Institutions: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Its Enlightenment
ZHUANG Jiahui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an Shandong 250100)
Abstract: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risk statu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aspects of micro-financial institutions. By integration and analy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FIs in China.
Keywords: micro-financial institution (MFI); market competition; r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