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煥新
【摘要】本文論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應聯系生活展開教學,提出以下策略:聯系實際,讓教學內容生活化;行動實踐,讓教學方式生活化;結合生活,讓教學評價貼近實際。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生活化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A-0139-02
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公民素養,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任務。當前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學應生活化,這就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轉變教學觀念,以新課程標準與生活教育理念為指導,將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關注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生成對社會的感悟,樹立正確的情感道德和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進而熱愛生活、熱愛社會、熱愛國家。聯系生活展開教學,筆者從以下三種做法進行嘗試。
一、聯系實際,讓教學內容生活化
知識源于生活。要使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師可以把道德與法治課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生活實踐相結合,根據道德與法治課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認知水平,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如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中挑選一些現象、事實或熱點問題等,充實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更開放、更貼近學生認知和生活實際,從而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筆者在授課過程中,非常注重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全面分析什么是秩序、什么是規則,以及不遵守秩序、不遵守規則帶來的危害。例如筆者提到“在十字路口等紅綠燈時,有的人沒有等紅燈倒計時結束,看到沒有車子通過,就急急忙忙地沖過去,這是為什么?有什么危害?”由于這個案例貼近學生生活,一聽到教師的發問,學生就紛紛發言了。趁著學生討論得熱烈的時候,筆者引入“社會秩序”這個主題,落實教學內容。為讓學生加深印象并學會分析社會秩序的種類,筆者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舉例說一說自己看到的不遵守社會秩序、社會規則的現象及危害。學生A說:“放學時,有的同學沒有排隊出校門,也不注意看清楚有沒有車輛通行就沖出去,這樣做十分危險。”學生B說:“有的人在乘坐扶手電梯時隨意走動,不但影響他人,還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學生C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說:“學校旁邊有個網吧,有的同學看到別人去網吧上網,也跟著進去上網,我覺得這種行為就是不遵守社會規則的行為,因為國家規定未成年人不得進入網吧。”對于種種不遵守社會秩序和社會規則的現象,學生能夠娓娓道來,“社會秩序和社會規則”的內涵厘清了,那么對教材內容也就理解得更透徹了,即人做什么事情都應該主動思考,遵守規則,遵守秩序。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使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少了說教成分,多了一些真實感,增強了課堂實效。
二、行動實踐,讓教學方式生活化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離不開生活化的行動實踐。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不斷提升。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七課《積極奉獻社會》第二框的內容是“服務社會”,學習目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全面提升自我、增強能力,自覺踐行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理念,努力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融入社會課堂,認識到積極奉獻社會的意義,學習完課本理論知識后,筆者與社區負責人取得聯系,組織學生到社區進行義務勞動,慰問社區獨居老人。學生在義務勞動中動手、動腦,將整個社區的衛生打掃得干凈整潔,獲得社區居民的贊揚;學生在看望社區獨居老人時,主動陪老人家下棋、看電視、聊天,老人家特別開心,并夸贊了他們,學生從中感受到強烈的成就感和榮譽感。實踐活動結束后,筆者組織學生圍繞活動展開討論。經過深入社會生活,學生感觸頗多。有的學生說:“如果人人都能積極奉獻自我,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那么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有的學生領悟到:“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應該關心社會,用實際行動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有的學生則表示:“服務他人、服務社會,每個人都義不容辭,從中也能收獲快樂。”
除了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鍛煉能力、提升素養,教學中教師也要多關注學生其他方面的生活實際,如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等,讓學生對生活的感受更深刻,服務生活的能力不斷提升。筆者的具體做法是:根據課程內容,給學生布置一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課后作業。例如學習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八課《集體生活合作策略》時,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野炊活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學會采購食材、煮飯、炒菜、飯后清潔場地等,通過采取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切切實實地理解“學習服務于生活”這一理論,也明白了在生活中要多行動、多實踐的道理。
三、結合生活,讓教學評價貼近實際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給予學生正確的評價,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要正確評價學生,要求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同時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
首先,結合生活的評價,教師要做到有針對性、因人而異。初中生的思想行為容易受到他人、同伴以及周圍環境的影響,教師在評價一個學生時,務必做到客觀、公正、具體,從多維角度分析學生、評價學生,讓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優點或缺點,以便其找到自信或及時改正。例如,某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的考試成績不理想,但他是一個愛幫助他人、關心同學的人,而且他的英語口語特別棒,筆者對他進行評價時,沒有只盯著本學科的學習情況,也對他表現好的方面給予了好評。
其次,結合生活的評價,教師要做到形成性評價。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分不開,學習的最終結果是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教師進行教學評價時,不能只關注學習的結果,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不能只看到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要注意到學生的道德行為。在這個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日常道德行為的過程中,教師不斷獲得反饋,同時不斷修正評價結果。
再次,結合生活的評價,要做到評價的開放性。比如筆者給每個學生制作了一個“成長記錄袋”,定期給學生做出評價并記錄下來放進“成長記錄袋”。評價內容包括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等的表現,評價結果作為學生道德與法治課成績的一部分。開放性評價的形式還可以多樣化,例如生生互評、家長評價等。因為學生之間在學習、生活上交流較多,他們對對方的感受真實、清晰、直接,讓學生之間進行互評,有利于學生準確地發現自己的問題,并及時糾正。家長是對孩子最了解的人,讓家長參與評價,能更直接地指出孩子的不足。
聯系生活展開教學是新課程標準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要求,也是教師落實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讓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回歸生活,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品德與核心素養,教師必須要以生活為本,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融入社會,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和感悟。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