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珣
摘要:《我多么想》是歌劇《悲愴的黎明》中白云的唱段,作為白云彌留之際的絕唱,淋漓盡致的展現了“生與死”“愛與恨”這千古不變的主題,在整部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經推出便深受廣大聲樂學習者的喜愛,成為各大聲樂比賽和音樂會的必唱曲目。本文從選段的人物形象、演唱處理和舞臺表現幾個方面簡單的對歌曲進行分析,旨在更準確把握人物形象,傳達人物情感。
關鍵詞:歌劇選段;演唱;探究
《我多么想》選自歌劇《悲愴的黎明》,這是由關峽、孔遠聯手打造的中國新世紀第一部原創經典民族歌劇,它講述了新中國即將誕生的關鍵時期,一群青年學生在解放和自由的召喚下,棄筆從戎,放棄出國留學的選擇,毅然決然加入到戰爭中,經歷血與火的洗禮,見證愛與離別的悲情故事。主人公林梅和田原情投意合,男二號思明也傾慕著林梅,戰爭前夕向林梅傾訴愛慕卻得到婉拒后,傷心的選擇出國留學,而劇中另一位優秀的女性白云也正愛戀著思明,戰爭中帶著對他的思念,犧牲在戰場上。田原為了掩護戰士們安全撤退,將生的希望留給了林梅,最終她幸運的活了下來,最終戰爭取得勝利。
《我多么想》出現在劇中的第三幕,他們在戰場上浴血奮戰,有的人倒下,有的人負傷,白云身背藥箱,善良的她在接過槍殺了敵人后,慌亂中為了救林梅,不幸被流彈擊中,犧牲前唱著:“媽媽,你可知道人世間的善于惡……”,在生命即將熄滅之際卻依然思戀著千里之外的思明,她的博愛與善良,讓人動容,催人淚下。
一、人物形象
白云本是家境優渥的富家女孩,她天性純真又善良,為了新中國的解放義無反顧的走向了戰場。歌曲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從幾個疑問句開始,“啊,媽媽,你可知道人世間的善與惡?啊,媽媽,你能否理解我的愛和憎?“可以看出白云對于生活對于世界是有著一顆虔誠的心的,她是單純而又善良的,她所希望的是”天空不再有硝煙,大地不再顫抖,善良的人兒永遠心情舒暢“,然后她繼續發問:”人生啊你為什么這樣艱難?人生啊你為什么這樣殘酷?“與其說這是她對她信仰的上帝的疑問,倒不如說是她對自己命運的無奈哀嘆,對未來的希望和當下的絕望交織在一起,蘊含了多少道不盡的殘酷和艱難。第二個層次是對思明的呼喊,她對思明是大膽而又熱烈的,深深的愛埋在心里,心卻已經飄到了思明所在的遠方。連續兩句”思明,思明,你在哪里?“,表現了她愛欲不得的揪心之感。”我多么想,我是那藍天的白云……能有一雙手,一起向前走“,這是一個對愛癡情的女孩的幻想,她的愛戀永遠的定格在這一刻,她的情感真摯而沉重,浪漫又悲傷,讓人心疼。第三個層次是激勵著戰友,我們又看到了一個博愛的、胸懷寬廣的白云,”我的戰友,請你不要為我流淚……讓我的愛,永遠伴隨著我的祖國。“情緒在這里得到升華,她就像黑暗中的燈塔,指引著戰友們為了理想的奮斗,她寬廣的胸懷,她的大愛永遠在新中國的旗幟上飄揚。
二、演唱處理
《我多么想》雖然是一首短小的作品,但人物形象和情感層次是豐富和多變的,寥寥數句便將白云的情感變化和層層遞進交代清楚,所以演唱時,要準確把握人物形象,才能準確表達人物情感。整首歌曲大部分音區都集中在高音區,難度較大,對氣息的要求較高,演唱者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氣息和較好的共鳴腔體支撐。樂曲一開始的“啊,媽媽”,由于是在弱拍上起拍,結合劇中情節她的身體虛弱情況,起音不能硬,用氣息帶動聲帶的拉緊,然后落到“媽媽”二字上,幾個疑問句要有力度的對比,有弱到強,由嘆息到控訴。對思明的呼喊作曲家用了恰到好處的切分節奏,“思明,思明,你在哪里?“這里要做到聲斷氣不斷,仿佛欲言又止,千言萬語在心頭翻騰,第二次的呼喊思明要加重語氣,唱出對比,體現出白云思念而不可得的急切心情。在白云聽到戰友的呼喚,將情緒從對思明的思念中收回,轉向對理想的堅定和對戰友的鼓勵時,演唱者要轉換情緒,”漫漫的黑夜即將過去,閃爍著光亮的黎明就要到來,讓我們張開,雙臂迎接新中國冉冉升起的太陽,”連續的高音要求演唱者氣息加強,充分打開共鳴腔體,較深的氣息與高位置相互作用,表現革命者的英勇無畏。在對戰友說“永別了”這句時,演唱者可以加入弱處理,要求對氣息的控制力加強,放佛在強忍哭聲一般,表現白云對戰友的不舍,對思明的不舍,對這個世界的不舍。
三、舞臺表現
《我多么想》這首歌曲無論是做為比賽曲目,還是作為音樂會選曲,都是一首藝術性較強富有表現力的作品。白云這個角色之所以打動人,在于她的真實可感,所以演唱者在演唱作品時,首先要將自己置身于劇情之中,把自己真正作為人物形象的主體,去感受白云的愛恨情仇。在演唱時要有畫面感,臺上的演唱者就是白云,臺下的觀眾就是生死與共的戰友,在樂曲一開始的疑問時,因為問的是上帝和人生這樣沒有實體的虛無對象,眼神可以沒有焦點,看向遠方,當唱到“我的戰友,請你不要為我這樣流淚”時,眼里要有戰友們的形象,仿佛對著他們傾訴心中的不舍與留戀,最后的號召大家張開雙臂迎接新中國時,眼睛里要透露出堅韌和希望,整個人呈一種打開的態勢,不畏縮不往回收,把情緒傳遞給每一位聽眾。
四、結語
《我多么想》塑造了一個豐富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劇中的“愛與恨”,“善于惡”形成了矛盾的交織點,將劇情推向一個高潮。白云的悲情也詮釋了那個悲情的時代,要演唱好這首歌曲,不僅要了解劇中情景,更要準確把握人物形象,在熟練的技術支撐下全身心的將自己投入到角色中,方能打動觀眾。
參考文獻:
[1]肖園園.論歌劇《悲愴的黎明》中“白云”唱段的演唱[D].南京藝術學院,2014.
[2]關峽.作曲的闡述——由創作《悲愴的黎明》所引起的對中國歌劇創作問題的思考[J].人民音樂,2002(2).
[3]顧娜.《悲愴的黎明》中女性角色塑造演繹[J].作家雜志,2011(9).
[4]宗衍.《悲愴的黎明》讓心靈得以凈化[N].光明日報,20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