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8)2-000-01
摘 要 人文關懷就是關注職工的生活和發展,體現在以人為本,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層次提高,和諧社會建構理念的提出,人文關懷作為新的指導思想與指導理念備受關注,也逐漸成為和諧企業建設新型價值導向。以人文主義關懷為指導,職工獲得基本的價值尊重與心理滿足,增強企業凝聚力與創造力,帶動企業文化建設的同時更好地推動企業發展。
關鍵詞 機制 和諧 建設
一、構建企業人文關懷機制的做法
注重人文關懷,努力構建和諧企業,要優化和拓展企業文化內涵,突出企業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職工加強人文修養,突出進取精神、創新精神、協作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等與時代精神相合拍的精神品質和企業文化理念的培養。從而,使職工在危機和挑戰面前,明確社會責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構筑人生的精神支柱。要貼近職工的精神需求,精心策劃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思想性、教育性、參與性強的文化實踐活動,不斷提高職工的思想道德素質,使廣大職工在各種健康豐富的活動中發揮才能、舒緩心情、陶冶情操,感受組織人文關懷,增強積極情感體驗。
注重人文關懷,努力構建和諧企業,要充分相信和依靠群眾,完善廠務公開機制,積極倡導自主管理。要積極探索和拓展民主管理、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的渠道,堅持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廠務公開制度、職工代表巡視制度等,充分發揮職工代表的積極作用,集中民力,匯集民智,讓廣大職工從企業管理的旁觀者、接受者的角度,走到親歷者、參與者的位置上來,給予職工充分的知情權、決策權、選舉權、監督權,讓職工知企情、明責任、做貢獻、促發展,努力推動形成職工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和權益保障機制,增強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
注重人文關懷,努力構建和諧企業,要關注職工的思想情緒變化,營造穩定的環境。面對職工出現的思想困惑、心理苦惱、情緒阻塞等問題,采取說理教育、情感陶冶、行為養成、榜樣示范、環境熏陶等方法,做到入腦入耳入心,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及時理順情緒,化解矛盾,凝聚力量;要善于傾聽職工群眾的意見和呼聲,掌握職工群眾的利益訴求和實際困難,尤其要特別關注困難職工和特困職工等弱勢群體,切實解決職工群眾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使職工時刻感受到企業家庭般的關懷和溫暖。
注重人文關懷,努力構建和諧企業,要強化各級管理人員綜合素養建設。作為企業管理人員,不僅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積極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還應具備出色的決策決斷、組織協調和創新實踐能力,以及寬泛的知識面,高尚的人格魅力;要融會貫通,躬身實踐,善于把學到的人文知識轉化為綜合素養,提高看問題、作決策、抓工作的能力;要在思想感情上貼近職工群眾,堅持深入基層,聯系職工、了解實情、體察疾苦,努力解決職工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多做順應民意、化解民憂、為民謀利的實事;要注意工作方法,提高領導藝術,克服浮躁情緒,尊重體諒職工,切忌簡單粗暴、以罰代管,做到剛柔相濟,增強親和力,以良好的人文素養和模范行為贏得職工的欽佩和信賴,影響和帶動職工把個人價值觀有機融入企業的共同理想。只有這樣,才能動員職工立足本職,爭當先鋒,與企業共命運、心連心、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共渡難關。
二、構建人文關懷機制的原則
平等尊重是構建人文關懷機制的前提。理解人、關心人、尊重人是連接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紐帶和橋梁。當下,各種思想觀念的碰撞非常激烈,各種價值觀念、思想觀點的交織也非常復雜,在這種情況下,人文關懷機制的建設必須考慮人的平等交流,從內心深處尊重人,平等地對待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權利。要把職工視為自己的朋友、伙伴和親人,以平等的身份、平和的口氣開展工作,以誠相待,交心知心,多些寬松寬厚寬容,少些指令指責指示,以達到思想上的相互了解,感情上的相互理解,工作上的相互諒解,從而增強溝通的效果,達到關懷的目的。
貼近實際是構建人文關懷機制的關鍵。生活是生命之源,人生之本,離開生活的人文關懷蒼白無力。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關懷,既不是無病呻吟式的“矯揉造作”,更不是居高臨下的憐憫“作秀”,必須做到物質幫扶和精神幫扶同步。因此,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必須把立足點放在關心職工生活這個“實際點”上,始終堅持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從關注日常生產生活入手,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幫助其解疑釋惑和解決實際問題,把“道理”轉化為“情意”,使他們聽得實在、覺得有理,最終得到實惠。
以情感人是構建人文關懷機制的保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文關懷必須突出一個“情”字。實踐證明,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情感越融洽,心理溝通越微妙,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要做好人文關懷的工作,一定要懂得以情為先,帶著感情去做工作,寓理于情,在以真情動人的前提下以理服人,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同時在企業實際工作中,既要講原則又要講人情,既要體現制度的剛性,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又要體現操作的人性化,這樣才能促進人與制度的和諧,真正體現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