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容分析是文獻研究中的一種特別的、更多采用量化手段的方法,它兼具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優點,可以對所要研究的內容進行科學的分析,總結和提煉之后進一步分析得到研究結果,是一種科學高效的研究方法。然而在心理學的研究中,研究還是較少使用內容分析法。本文將結合心理學的特點,對內容分析法進行簡要介紹,并分析其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內容分析;心理學;發展趨勢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實質是對傳播內容所含信息量及其變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義的詞句推斷出準確意義的過程。在心理學中,內容分析是一種通過對文獻資料進行編碼和量化,然后進行描述和推理的文獻研究方法。它不是對文獻資料做一般的理解和解釋,而是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發現有價值的東西。
一、內容分析法的由來和發展
“內容分析”這一術語雖然到1941年才在英國出現,但是文本的系統分析卻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教會所倡導的神學研究,也即在早期詮釋學(如圣經注解)語境下展開的文本分析。18世紀中葉,瑞典宗教界和學術界對當時曾在瑞典引發了一場教義之爭的宗教贊美詩集《錫安歌集》(Songs of Zion)進行了剖析,國教牧師約翰·昆布雷斯運用詞語類目計量的分析方法,建立內容分類,這蘊含了量化內容分析的萌芽。
20世紀初,內容分析法的雛形開始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著名專欄作家李普曼以《紐約時報》為對象統計三年內有關俄國革命的報道,證實美國新聞界存在嚴重失實的弊病。因這種研究方式具有可操作性強、適用面廣的特點,內容分析法得以不斷發展。
到了二戰期間,內容分析研究達到了高潮。美國著名傳播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等人以德國公開出版的報紙為研究對象,通過內容分析法獲取重要的軍政機密情報,這為戰后內容分析法的發展和應用奠定了基礎。而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運用內容分析法對200份美國報紙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出美國從工業社會過渡到信息社會的十大趨勢,這使得內容分析法走向成熟。
近些年來,由于計算機技術應用于內容分析領域,對內容分析法的發展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全文數據庫的發展又為內容分析提供了便利條件;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技術的應用也給內容分析法研究帶來了蓬勃生機,應用領域也逐漸從大眾傳播學擴大到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領域中。
二、內容分析法在心理學研究中的主要步驟
(1)確定研究目的:這是決定后續研究的重要一步,進行研究時能夠由此確定所需要的文獻資料的總體。
(2)抽取樣本:由于研究者的精力、時間及一些客觀因素的限制,研究不可能對所有的材料進行分析,必須采用抽樣,抽樣時要考慮分析單元。
(3)編碼:在對文獻資料進行編碼時,一般要確定其內容的類別、指標、計數單位等。例如,尹華站等對于國內十年主觀幸福感研究的內容分析中,將“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內容分為“主觀幸福感”的介紹、工具編制、現狀和影響因素分析以及應用拓展4個類別。
(4)信效度分析:內容分析最致命的弱點往往是缺乏信度,因此信度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內容分析往往使用多個評分員,多個評分員對同一內容的評分應當一致,才有可靠性。計算信度的方法有多種,研究者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算法。而效度分析通常使用因素分析,當然也可視研究情況采用其他效度分析方法。
(5)計算與分析:如果信效度都是可以接受的,便可以進行下一步的計算和分析。在有些內容分析的研究中,由于編碼比較客觀,則可以直接跳過信度檢驗,直接進行計算。例如,有研究者研究《紅樓夢》80回后是否是高鶚所寫,使用電腦計算“的”字在《紅樓夢》中的頻率作為指標,顯然可以不檢驗信度。
(6)根據計算和分析結果,推導出研究的結論。如上述研究中根據前80回和后40回的“的”字出現的頻率不同,可以推斷出《紅樓夢》前80回和后40回不是同一人所寫。
三、內容分析在心理學研究中的發展趨勢
內容分析法兼具多種研究技術的優點,適用于心理學的諸多領域和方向,能夠科學系統地與原始資料進行深入的整體性探究,細致地對比、探討、分析文本的觀點和理論,從而對研究的內容作出判斷和審查。同時這種方法還兼具定量性的優勢,可以從量化的角度來系統化、結構性地分析數量龐大的內容,對文本內容進行編碼分析,不僅能夠極大地提升研究對象的數量,而且還能挖掘潛藏的信息。內容分析法能夠研究那些不能親身經歷情境的課題;能夠跨越不同的時間,既可以研究古代,也可以研究今天。如楊波以《史記》為材料對古代中國人的人格作回溯研究,探析古代中國人的人格維度結構,追溯中國人的根源特質,解釋中國人的人格成因。
心理學研究對象的不斷擴展,也使得其得到廣泛應用。如夏凌翔等通過對青年人喜愛的網絡小說人物的人格特征進行內容分析,探討青年人的人格理想。范麗恒等通過提名法選取初中生最為喜愛的三部動漫影片,采用內容分析法對其暴力特點進行分析。戴光全和陳欣通過網絡收集旅游照片,使用內容分析法從照片內容和表現形式等方面,對旅游者攝影行為的心理特征、對拍攝對象及閱讀者的態度進行研究。
由于內容分析法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點和不足,但是學者們正在通過不斷的努力,與其它研究方法相結合,借助其他研究方法盡可能的減小或結合其他辦法的優勢抵消。有研究者通過創建內容分析詞典和內容分析系統軟件,以彌補內容分析手工編碼中規則不一致、研究者的反應偏向等局限。這使得內容分析法更加的客觀化、系統化和高效化,研究的結果也更加的準確和可信。
參考文獻:
[1]貝拉·馬丁,布魯斯·漢寧頓著,初曉華譯.通用設計方法(UNIVERSAL METHODS OF DESIGN).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40.
[2]范麗恒,牛晶晶,金盛華.初中生喜愛之動漫的暴力內容分析.心理科學,2012,4:023.
[3]童輝杰.心理學研究方法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夏凌翔,李巧凝,萬黎.青年人人格理想的調查——以網絡小說人物的人格為視角. 心理學探新,2009,29(1):69-72.
[5]尹華站,蘇琴,黃希庭.國內十年主觀幸福感研究的內容分析.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5):100-105.
作者簡介:高慕燁(1992—),女,漢族,江蘇常熟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