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乒乓球作為我國的國球,其傳播與發展受到廣泛的關注。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并非僅由項目自身特點與價值所決定,而是受多種因素共同促進的作用,新時期的網絡環境給我國乒乓球運動傳媒路徑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其中大眾傳播媒介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對乒乓球運動傳播路徑的分析,以及賽制的不斷演化,探討其整體化傳播戰略。
關鍵詞:乒乓球運動;國際化;傳播路徑;互聯網;賽制演化
乒乓球被稱為我國的“國球”,是我國的體育中奪冠最多、影響最大、有著最大優勢的運動項目。乒乓球運動不僅在競技方面有著較為顯著的優勢,其在健身方面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除此之外,隨著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它在文化、經濟、國際交流等領域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這是乒乓球運動得以廣泛傳播并且發展勢頭較好的重要原因。
一、乒乓球規則的演變
乒乓球最初的規則很多都是仿照網球而制定的,后來隨著比賽戰術、場地器材的變化,此項運動逐漸凸顯出自身的特點,各項比賽規則也逐漸補充完善。上世紀八十年代,乒乓球比賽規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此項運動也隨之變得更為規范。比賽規則的變化大體表現為下面幾點:其一為場地器材的變化,其二為以發球為代表的技術概念和要求的制定,其三為賽制的變化。
(一)對場地器材的規則限定
比賽規則中有關底板的要求最初為,全木質底板的厚度要在85%天然木料以上,此外膠皮、海綿以及黏合劑的總厚度要低于4mm;后來規定不能使用具有揮發性的有機膠水作為黏合劑。這些規定降低了回球難度,每回合的板數也隨之增多,提升了比賽的觀賞性。
(二)對發球的規則限定
由于發球具備迷惑性、突然性、威脅性等特點,擁有發球權的選手很容易處于主動地位。所以怎樣避免選手通過發球取得不正當利益,成為了規則修改的主要內容。
第37屆國際乒聯代表大會規定:運動員在發球時,執拍手與不執拍手均應在球臺水平面以上;隨后,在1987年又規定球要近乎垂直地向上拋起,球離手后上升不少于16cm。在2002年以后規定發球觸球瞬間,發球選手或雙打隊員的身體及衣服的任何部分都不可介入由球網兩側邊緣與球所構成的虛擬三角區內,即所謂的“無遮擋發球”。隨之發球規則的補充和完善,接發球的難度也得以減小,每回合的板數隨之增加,觀眾的視覺享受更為豐富,并且也有利于發球的判罰,降低了判決的主觀性。
(三)賽制的變化
1980年之前,世乒賽女團的比賽選用的是五局三勝制,男團選用的是九局五勝制,男團比賽雖然利于雙方交流反映其團體水平,但比賽時間過長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賽事的轉播。在2001年的時候又對比賽的規則進行了改變,實行每局11分制,發球改為2球一輪換;單項比賽也變為7局4勝,團體的每場比賽變為5局3勝。2004年奧運會規定:雙打比賽中來自同一國家或地區的雙打選手只能處于同一半區;而第二年年世乒賽上,并未這樣規定,而是按照選手在全球的名次進入賽區,如此能夠提升乒乓協會參加比賽的積極性,有助于乒乓球運動的發展。
二、乒乓球國際化傳播路徑
(一)人際與組織傳播
1959年,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中國運動員容國團奪取男子單打冠軍,為中國贏得了有史以來第一個乒乓球世界冠軍。此后的日子里,中國的乒乓球團隊堅持不懈的訓練,在后來的比賽里也不斷取得佳績,為中國的乒乓正名,講中國的乒乓帶向了世界。直到現在,中國的乒乓球在整個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佼佼者。
1972年,尼克松正式訪華的過程中,中美關系逐漸改善,其中乒乓球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乒乓外交”使中美兩國長期對峙的政治關系開始解凍,促進了中美關系的良好發展,當代中國外交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些重要的歷史事件通過人際傳播與組織傳播的形式,產生了良好的大眾傳播學效用,也使乒乓球運動對社會產生了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
(二)廣播媒體傳播
在乒乓球運動發展早期,觀眾通過一些多媒體設備,能夠更加及時方便的查看乒乓球發展情況自己國內的各項娛樂比賽情況。例如在日常娛樂、重大商業聚會以及一些政治活動等等都可以聯合乒乓球一起進行,這為乒乓球的長足發展帶來了有利條件。但是后來伴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廣播媒體逐漸失去了以往的優勢地位。即便如此,后來通過一些學者的調查發現廣播媒體在體育運動這方面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覷,仍然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因為在一些偏遠的山村和網絡信號不好的不發達城市,這樣便捷使用的廣播媒體仍然是他們的首選,這為他們帶去了極大便利。
(三)電視和電影媒體傳播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電視在越來越多的地區普及,逐漸發展成了傳媒的主力軍。 電視的產生和推廣,使人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信息和圖畫,這對于乒乓球的推動發展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例如,1961年4月,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電視的轉播量和觀眾的收看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也顯示出了我國國民對于乒乓活動的上心和我國體育電視臺的發展情況。在1973年的全國乒乓錦標賽再一次通過合作傳播的形式呈現在我國大眾面前。后來,在第29屆世界奧運會中,中國的乒乓球比賽更是有億萬觀眾守在電視機前實時跟進,這也形成了我國非同凡響的國民凝聚力和中國人優越的國家自信感,增強了我國的國家影響力。
(四)網絡媒體傳播
繼電視之后,計算機網絡的出現為我國的乒乓球發展傳播又帶來了一個新的春天。不同于以往的傳播方式,在計算機網絡的背景下,我國乒乓球的發展又更進一步,除了能夠實時觀看比賽,跟進乒乓活動的相關賽事情況,還可以查看以往比賽,并且能夠搜索到乒乓的各種活動和知識。在此基礎上,我國的乒乓球傳媒工作人員也在不斷開拓新的天地,在以往的傳播基礎上,開辟了新的網絡傳播道路,出現了大量優秀的乒乓球體育活動網站,可以使感興趣的人們更加方便快速的查看跟進信息。同時還插入了相關的視頻教程等等,這使得從未接觸過乒乓球的小白也可以學習運動,同時也促進了我國的體育文化傳播。
(五)“養狼計劃”
在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后,中國的乒乓球協會主席為了更好的發展乒乓文化,促進國內和國外的運動員合作交流,提出了一項全新的發展計劃,即為 “養狼計劃”。“養狼計劃”的目的就為了促進國內乒乓球文化和國外乒乓文化的交流,同時提高我國國家運動員的綜合素質,不定時的讓中國球員去外國交流合作或者評聘國外的高級教練來中國任教指導。蔡振華在作為中國乒乓球隊總教練時,在一次巴黎的世界級乒乓球比賽活動中極力舉薦一位名邱貽的男子出任單打人選,并且戰勝了對手。后來,擔任中國乒乓球協會主席時,他又有了新的想法,提出了要打造中國的NBA式的乒乓球隊伍。后來便推出了著名的“養狼計劃”,這為中國乒乓球領域的發展帶來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培養出了數批優秀人才。推動了中國的乒乓球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優化策略及完善措施
(一)借鑒相關經驗
借鑒日韓建立柔道學校和跆拳道學校的經驗之外,還繼承了中國的孔子學院在國外傳播發展的經驗。打算在我國建立一所或幾所乒乓球學院,以此來培養大批優秀的運動人才,這也適應了人才強國這一戰略方針,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潮流。
(二)網絡時代電視傳媒促進乒乓球市場化發展的方法手段
后來伴隨著科技信息的不斷傳播發展,我國的體育產業也獲得了更加長足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體育賽事出現,這些體育賽事的多面化報道一改過去陳舊的模式,不僅播報當時的戰況,也將關注點轉到了運動員和裁判的身上。我國電視傳媒傳播乒乓球運動的主要手段表現如下:
1.賽事轉播
在乒乓球文化中,最令人興奮和激動的莫過于比賽本身了。乒乓球比賽一種富有表現力、可直接觀看并且感受的體育賽事,因此很具有觀眾的期待感和觀看度。基于這個層面,就有很多的網站在轉播曾經開展過的體育賽事,講他們循環播放。這也是一項日常普通的網絡傳播。
2006年賽季乒羽中心為了更好的傳播和展現我國的乒乓實力和乒乓文化,中國乒協規定中國乒乓協會還提出了一項規定,明確指出要讓所有的場次必須具有省級以上電視臺進行轉播。
2.電視體育新聞報道
除了以上提到的省級電視臺必須轉播之外,還重新推出了專門的體育新聞頻道,以此來推動我國的體育文化發現傳播和體育賽事推廣。電視上體育新聞頻道的出現,更是極大的發揮了體育新聞的傳播及時性。同時也能更大程度、更加全面的展現我國的體育發展情況,從體育活動以及相關賽事的報道再到深入背后教練、運動員的個人解析上,都起到了極大的發展推動作用,可以及時的擴散蔓延到各個地區并且獲得觀眾反饋。
(三)繼續發揮乒乓球海外兵團,即海外使團的橋梁作用
現如今,我國因為強大的乒乓球競技能力被全世界所熟知,很多乒乓球運動員開始外出他國打球,被稱為是“海外使團”。他們使得我國被世界開始了解重視,讓中國開始融入世界。他們用小球去推動大球,是我國與世界其他各國建立外交,友好來往的重要橋梁。乒乓外交政策更是讓我國的乒乓競技能力讓世界對我國刮目相待,提高了我國在世界之林的影響力。
(四)使乒乓球賽事趨向大眾化與娛樂化
為了我國乒乓球運動的快速發展,我國乒乓協會近些年來推廣了許多面向大眾的活動或賽事。如乒乓球業余等級運動員申報及審批制度的出臺,各種乒乓球的擂臺賽,“市長杯”、“校長杯”等各類比賽。
現如今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體育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也開始被挖掘,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體育消費市場,例如美國的NBA。
(五)吸引體育廣告
在體育廣告方面,主要是利用一些較大的賽事和優秀、著名的運動員來起到一個帶動作用。通過這種“明星效應”可以更加大范圍的提高某項體育賽事的知名度,通過運動員來提高比賽影響力。如在1994年的世界杯中,就有十幾家廠家愿意提供贊助,以此來獲取廣告牌位,他們的出資力度也是相當之大。賽事的主辦方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獲取大量贊助費用,這也是總收入中相當大一部分的占比。例如可口可樂等公司。
四、結論
如今,我國的乒乓球已經趨于市場化,并且乒乓球市場化和電視傳媒也有了互動與協作。電視傳媒在乒乓球在器材、服裝、比賽賽制、賽場氣氛等方面有著極大的宣傳,使乒乓球運動以及賽事被更多的群眾所了解,讓乒乓球賽事的娛樂化開始提高,體育娛樂的消費市場也開始逐漸經濟化。
參考文獻:
[1]毛煜.乒乓球運動競賽規則演變對乒乓球運動影響的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5.
[2]張瑛秋,張若波.80年代以來乒乓球國際比賽規則競賽規程的演變及其發展趨勢的探討[J].安徽體育科技,1996(4):53-57.
[3]李榮芝,肖煥禹.乒乓球在近代中國的傳入及發展[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38(5):1-6.
[4]寧鵬.1966-1976年《人民日報》體育新聞報道的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0.
[5]蘆超男.體育廣告的特點與策略[J].科技信息,2011(17):237-238.
[6]李穎,葉明輝.乒乓球運動傳媒路徑分析與整體化傳播戰略[J].河北學刊,2014(5):250-252.
[7]張秋芬.中國乒協“養狼計劃”探析[J].科園月刊,2010(15):141-142.
[8]俞同.中國廣播、電視及互聯網體育傳播的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
[9]梁妮.網絡時代電視傳媒對我國乒乓球運動市場化影響的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 2008.
作者簡介:高子晗(1995—),女,漢族,河南新鄉人,本科在讀。
注:2016年河南師范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校級項目《名稱互聯網視閾下乒乓球賽制演化及國際傳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51010620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