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網絡對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方面有著巨大影響,一方面,網絡豐富了德育的內容和形式,便于高校對學生思想品質的掌握和監管,利于德育的渲染和展開;另一方面,網絡中的不良信息容易引起學生道德標準、價值觀念的失衡,分不清虛擬與現實,甚至危害其身心健康。高校教育在新時期應不斷調整和改善,應適新環境和新技術。針對新時期下學生及教育的新特點,高校要重視網絡媒體技術,對網絡加以合理利用和監管,從而促進德育的發展,提高學生的思想面貌和道德水準。
關鍵詞:網絡;道德教育;影響;監管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 double-edged sword. Network has great influence on college education, especially moral education. For one hand, network enriches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moral education, it is beneficial for college to supervise students thought and conduct moral education. For another hand, the unhealthy information spread in internet may lead to bad influence on students, for example, lacking of moral standard, having wrong values, mixing virtuality and reality, and even harming their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Face with new time, college should adjust and improve their education so that to adapt to new technology and new environment. College should think highly of internet and apply it in education properly so as to improve moral education and increase students ideology and morality.
Key Words: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effect; supervise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網上沖浪已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網絡對人們的影響已滲透到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網絡事件和網絡言論影響著高校學生的思想和想法,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其人生觀和世界觀。因此,如何將網絡與教育相結合,從而促進高校教育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已成為高校必須關注的一個新課題。
一、新時期網絡的新特點
人類歷史是一條不斷向前延續和發展的長河,在各個時期呈現出其獨特而又絢麗的一面,譜寫著歷史的動人篇章。隨著歷史的波流,科學技術在不斷迅猛發展,從蒸汽時代發展到電器時代,再跨越到信息時代,當今時代已是一個信息與網絡的時代,網絡成為了人們再熟悉不過的工具,臺式電腦、筆記本、手機等各類電子產品已成為家家必備的上網工具。此外,當今世界還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人與人之間不再是孤立、敵對的關系,大到各洲各國,小到全世界的每一個人都在直接或間接的相互聯系著、影響著。而網絡便在這樣的背景和情況下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作為新時代的新興事物,網絡有著其特有的本質特色和時代特點。網絡的一大優勢和特性是它的跨時空性。只要在WLAN的覆蓋下,人們便可以在任意時間用任意一種舒適的姿勢在其電子工具上上網搜索、辦公或是娛樂。更妙的是,網絡把整個世界聯系在一起,它使得地球這一端的人和地球那一頭人的快速聯系和來往成為可能,并讓我們探索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的傳奇與奧秘。這樣一來,生活便更加方便快捷,人們能節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網絡的第二個特性是它的虛擬性。作為一種中間媒介,網絡能很好的隱藏和保護人們的隱私,不論是身份、年齡、性別、長相還是地理位置,都能隨人們的意愿而公開或是隱蔽。同樣的,人們也可以隨自己的意愿在網絡中虛擬一個形象、事物或是場所。此外,網絡的時代特點在于網絡的生活化與大眾化。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的不斷進步,目前人們的生活水平程度已達到幾乎家家有電腦,人人持手機,人們的上網工具從臺式、筆記本到手機、ipad,各式各樣且型號及技術還在不斷更進和改進,因此上網成了一件越來越頻繁和普遍的事,也成了一種潮流和時尚,上至老頭老太,下至幾歲的小孩,遠到辦公機構,近到學校課堂,網絡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網絡正在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網絡的涉及與使用,世界各國的人在網絡上查閱新聞、書刊、言論,了解各地的時事與消息,并通過博客、微博、聊天室、討論組及網絡日志等平臺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言論,這樣便形成了共有媒體。胡泳在他的著作《眾聲喧嘩》里對共有媒體的描述是“把各種基于數字技術、集制作者、銷售者或消費者為一體,消解了傳統的信息中介的媒體系統稱為共有媒體”[1]。這樣一來,人們便在網絡這個公共領域就重要時事及生活瑣事發表和交流各自的觀點和意見[2]。在這樣一個探索與交流中,對網絡道德的參與與關注也在漸漸突顯出來。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速,一些諸如“扶與不扶”等道德的問題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與思考,不知不覺中,道德也在生活化與網絡化,反過來,網絡也在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觀念。
二、網絡對高校道德教育的影響
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大學生甚至是一些高校教師電話、電腦時刻不離手,成了名副其實的低頭族,極易受到網絡的影響。高校大學生作為一個占據網民絕大多數的群體和力量,沒有成熟的思想,缺乏豐富的知識和閱歷,極易受網絡事件和網絡言論的影響;而高校教師作為教育者、信息的傳遞者和學生的管理者也會受到網絡媒體的影響。因此,如何在這樣一個全球化和網絡化的時代進行高校道德教育便成了高校要關心和思考的問題。當然,事物具有兩面性,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對高校道德教育的影響也是兩面的。
一方面,網絡促進高校道德教育的進行和發展。第一,網絡豐富了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內容。網絡所特有的音頻、動畫等特色改變了高校道德教育枯燥、乏味的局面,為道德教育提供了多種豐富的的方式方法,使學生從被動甚至是抵觸到主動學習和參與的轉變。在網絡環境下,道德教育不再是單一枯燥的單向灌輸,高校教師可利用網絡為學生展示相關的音頻與動畫,圖文并茂,聲色俱全,這不但提高了學生對道德教育的學習興趣,增加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在這樣一種極具渲染力和感染力的氛圍中,所學內容也變得生動明了、簡單易懂,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增加了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的參與度。此外,網絡的虛擬性和跨時空性使得高校道德教育更加方便和形象,網絡突破了時空的局限性,為道德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來自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只要是生動形象,能支撐道德教育的內容皆可。這樣一來,教師準備起來方便快捷,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生學習起來生動投入,猶如發生在周邊或是親自經歷了一般,為學生模擬了一個親自參與社會實踐的場所,既加強了學生對道德教育內容的印象,又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二,網絡便于高校對學生思想動態的掌握。在當今這個快節奏、魚龍混雜的社會,一些欺詐事件的發生和曝光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越來越低,有時候人們為了保護自己的人身、財產安全而變得越來越不敢說真話,有意無意地說假話或是有所保留。網絡的虛擬性有著保護人們隱私的優勢,在網絡中,人們可以很好的隱藏自己的身份、性別、年齡及位置等,或是編造、虛擬一些虛假信息,在這樣相對來說較安全的環境中,人們可消除害怕自身利益受損的顧慮而隨意發表自己的看法。對于學生來說,除了欺詐受害以外,他們也能消除因發表真實言論而被同學、老師或是學校領導批評指責的顧慮,愿意或是更容易流露真實的想法。此外,網絡的開放性又使得教師能在任一時間、任一地點及時獲取學生在匿名或是實名下發表的思想動態,從而及時的整理問題、分析問題,并針對該問題采取相應的策略。
第三,網絡利于優良道德的傳播與渲染。現代電子工具的便利使教師和學生接收和獲取各時各地的大小事件變得方便和容易,這些傳播的事件背后蘊含著的社會道德韻味和衍生的意義給人留下無限深思和遐想的空間。其中,網絡所宣揚的符合社會道德核心和價值的正能量起著模范、帶頭作用,其宣揚的真善美感染、教育著學生,讓他們能在這個復雜廣闊的世界辨別和堅持心中的正義和良知,堅守著內心的一片凈土。
另一方面,網絡對高校道德教育的發展起著消極影響。第一,網絡易引發學生心理問題。大學生構成了低頭一族的絕大部分,他們沉迷于網絡,在網上世界玩得不亦樂乎,卻減少了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導致交際能力下降或是倒退,久而久之,一些人即便是在網絡里如魚得水,在現實生活中卻不能融入到他人與群體中,這樣巨大的反差又會促使他們更加沉溺于網絡,最終導致內心封閉與孤獨、精神恍惚甚至是人格分裂等心理疾病。此外,大學生正處于一個心理不夠成熟、社會經驗不豐富的時期,他們極易受網絡中黃色、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影響,錯誤的價值觀會導致學生形成自私、冷漠、暴力、拜金等性格。再有,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不穩定性,大學生容易在這個繽紛復雜的網絡世界里受到欺騙和傷害,一些人便在受到傷害后開始對世界產生敵意,或是變成悲觀主義。
第二,網絡會導致學生現實道德標準的失衡。網絡的開放性讓人們在方便查閱、獲取和發表信息的同時,也讓網絡管理變得困難,網絡秩序難以規范。諸如迷信、邪教等不法組織或是違紀犯法的個體會利用網絡的這一漏洞來宣傳其主張和觀點,再有部分把諸如邱少云、雷鋒等道德模范娛樂化、后現代化的后現代主義思潮,這些信息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以及人生信仰。所謂后現代主義思潮,就是對現代文明的發展成就、根基進行批判和反思,它主張自我和個體主義,反對理性和社會認同[3]。這些信息大多會做成搞笑的視頻,一些人便在娛樂中不知不覺地受到其影響,扭曲了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第三,網絡中的不良道德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網絡中的不誠信、不負責任等不道德行為會影響著大學生,以“扶與不扶”的爭紛為例,一些人會因害怕同樣受到老人及其家人的訛騙,而對摔倒的老人視若不見。并且,由于網絡的虛擬性、隱蔽性以及網絡秩序的不規范,網絡責任有時難以追究,一些學生便無法無天地在網上隨意釋放垃圾信息,影響網絡道德秩序甚至是做出不道德行為。
三、網絡下改善高校道德教育的策略
在這個信息時代,要突破道德教育的瓶頸,讓大學生在道德的星空下成長,高校必須改變道德教育內容的蒼白和方式的無力。
第一,重視道德教育,并對網絡媒體加以運用。康德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奇妙的是我頭上燦爛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準則”[4],陶行知也對道德作了論述:“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5]。道德關系到一個民族的文明,關系到人類幸福生活的構建[6],因此高校必須高度注重道德教育,豐富德育內容,涉及政治信仰到與學生息息相關的點點滴滴,并改變以往蒼白乏味的教育模式,利用網絡媒體使道德教育生動有趣。高校可將網上的熱點事件、熱點問題與德育內容相結合,制作動畫、音頻、視頻,模擬一個真實的場景,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社會道德問題的感悟與體驗。此外,高校還可建立諸如德育學習網、交流中心等公共平臺,給學生自主發表意見和想法的機會,加深學生印象的同時,還能了解其真實想法,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第二,加強學生心理、文化、素質教育。在將網絡技術運用到道德教育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和減少虛擬、復雜的網絡世界對大學生的傷害,一個主要的方法是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首先,高校要培養學生的基本心理素質,即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素養,培養其誠實、守信、樂觀、進步的品質,此外,一顆健康向上的心則需要一個堅毅的心理承受能力來應對各種外來信息和問題的沖擊,因此也要培養學生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的心態。高校可通過個別談心、開設心理素質教育課程或是建立健全心理咨詢機構等方式來引導學生敞開心扉,在自然交流下和輕松的學習模式中幫助其形成一個良好的心態。其次,高校要加強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堅定其社會主義信念、共產主義信仰,樹立社會主義道德準則,同時加強其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加強學生對是非善惡、對基本生活和文化常識的辨別能力,加強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學會抵御虛擬世界中不良信息的傷害和侵蝕。
第三,完善高校網絡管理機制,加強師資隊伍網絡素質建設。除了加強對學生心理文化素質教育以外,完善網絡管理機制、規范網絡秩序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校要建立健全校園網絡管理機制,完善網絡管理體系、制度,規范師生在網上的言語、行為,篩選和過濾諸如黃色、暴力、色情等信息,規范校園網絡空間秩序。同時,建立校園公共網絡平臺,在該平臺上上傳和分享優秀道德事跡和思想品質,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習、交流、互動的平臺,營造文明、良好的網絡道德環境。而要建立一個良好的網絡道德環境,高校必須具備一批文化水平高、網絡素質好的師資隊伍。教師作為學生的教育者、管理者、心理的啟迪者,首先自身必須具備較高的知識文化素質和良好的品德修養,要具備基本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仰和雄厚的知識儲備,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信念,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一顆講道理、付責任、樂于助人的心。其次,教師還必須具備較強的人際交流能力和靈活的應對能力,掌握與學生平和、自然溝通的技巧,善于與學生交流和談心,并能恰當、及時地應變各類突發事件,避免悲劇的發生。此外,在新時期,教師還要不斷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網絡技術,能管理網絡機制,對垃圾信息和不良信息進行過濾和處理,同時不斷與時俱進,在新情況下解決各種新問題,規范好網絡秩序。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這個網絡時代,高校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網絡監督和管理技術,將網絡的優勢應用到教育中,同時不斷加強高校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素養,在新時期不斷推動高校道德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泳.眾聲喧嘩——網絡時代下的個人表達和公共討論[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56-57.
[2]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63-65.
[3]楊威.后現代主義思潮對高校師生的影響[J].理論探討,2013(7):68-72.
[4][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J].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11:148.
[5]譚德禮.論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德育思想[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41-144.
[6]馮建軍.道德教育:引導幸福生活的建構[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5):17-21.
作者簡介:孫婷,貴州畢節人,碩士,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網絡政治、網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