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國內中職教育的教學體系正處在信息化教學輔助的重要成型階段,在此基礎上,多數傳統的語文教學體系都已經不再具有極強的教學優勢。因此本著培養學生長效性語文能力,為學生創設更加具有優勢的語文教學體系,就是當前中職語文教學人員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文章以提升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為主,對信息化教學背景下語文教學體系進行了優化層面的設計分析,望文章內容可為相關教育教學人員提供一些簡單的理論輔助。
關鍵詞:網絡信息化;環境;自主化;小學語文;資源
目前,信息化技術已經蔓延到了教學領域中,許多中職院校都已經在常規的教學環境中加入了以信息化技術為主的教學體系。中職語文教育作為培養應用型語文教學人才的重要場所,以信息化教學技術為優化點,對現有的語文教學體系進行優化,明顯屬于中職語文教育發展進程中的必然之舉。因此文章中以信息化教學為背景對中職語文教學體系進行優化設計的分析,具備切實的教學升級價值屬性。
一、以信息化教學為主,將教學環境趣味化
以中職學生的年紀來說,多數學生都很難在課堂中保持長期的學習興趣,而中職語文科目又需要學生時刻保持著認真聽講的心態和態度,才能完成在課堂環境內的有效教學目標。因此在優化中職語文教學體系時,教師就應該將提升課堂的趣味性作為第一行動目標。首先,教師需要以信息化的教學工具作為輔助,重視課堂中的“引入”環節,具體可以將課本立體化呈現到幻燈片上,以減少學生關聯書本的概率,從而利用學習方式的變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也可利用互聯網中的音像素材,使用多媒體設備將學生的聽覺、視覺加以趣味化帶動,從而激發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自主性特征,讓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即理解教學內容。
就比如在課堂環節中,傳統的教學方式基本無法滿足學生對于課文的具體印象。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音像素材和信息化技術將課文中所描述的觀感內容加以立體化和形象化呈現。以《月是故鄉明》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準備過程中利用動畫編輯軟件構設一幅簡單的月光動畫,動畫背景要貼合“故鄉的月亮”的背景,可以在月光的基礎上添加一些簡單的建筑素材,例如以屋頂和淡藍色的色調襯托月光的悲戚。從而利用顏色和光影激發學生對于“思鄉”的觀感體會。當教師自身不具備動畫制作技能時,也可以直接在網絡上下載以“故鄉的月光”為主題的影片,用輕音樂和清幽的音像背景,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晰的感受課文,體會作者的創作心情。從而在自我觀感和文字敘述中找到共通點,將閱讀和寫作積累真正有效化。
二、以信息化教學為基礎,優化學生的感性認知
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而在語文能力中除了單一的寫作、閱讀等內容,還存在著一些隱性層面上的教學方向。例如感性認知就是語文教師在編制教學體系中應該著重優化的內容。感性認知代表著一種感知行為,即學生通過感性認知可以更加清晰的從文字中體會到作者的感情、文中所描述的環境等。而感性認知與知識的學習不同,感性認知更加偏向于意識層面的培養。也就是說學生只有在對一個文體或某一作者有了視覺和聽覺上的印象時,學生才可能會對類似的文章和描寫方式形成潛意識的聯想印象。而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中職教師所一貫使用的講授法、閱讀法教學明顯只能調動學生的視覺,且視覺也僅僅是建立在書本的抽象基礎上,不具備形象記憶的特征。
而感性認知的培養可以令學生更加清晰的體會比較復雜的,例如景觀課文的行文脈絡。因此教師就需要善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為學生構設一個更加直觀化的教學環境。從而使用充實學生視覺和聽覺體驗的方式,優化學生的感性認知水平,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融入到課文內容中,并養成以感性認知聯絡文體的閱讀習慣。以《邊城》為例,教師可以按照課文的結構,在互聯網上查找有關鳳凰古城的全景圖片或景點圖片,而后利用圖片播放器配合課文的朗讀,讓學生能夠“走進”鳳凰古城,以實體的景觀圖片與作者的文字表達相融合。教師可以查找以文章為背景的園林圖片,配合學生的閱讀需求,也可以展現鳳凰古城的現狀,以回龍閣古街為中軸,帶領學生從視頻或圖片中充分體會老城依山傍水的景色,以橋為景、以石為墩。從而令學生可以更加感性的體會整個課文,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寫作方式,猶如身臨其境。
三、輔助信息化教學,為學生創設互聯網教學資源
觀察國內學校環境可知,目前有條件的學校已經在校內實現了以學習功能為主的“電腦部落”。可提供學生和教師在校內網的環境下,對語文知識和其他關聯知識進行查詢和下載。而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這種電腦部落的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在自主學習層面上的主動性,但這種方式也會受到資源內容的限制。即一旦校園局域網中存有的教學資源、語文信息資源不夠多,那么學生就會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意識到這種教學模式的局限性,長期以往電腦部落將會被學生拋棄。因此校方若要優化語文教學體系,就必須以注重學生自學為主,及時對電腦部落中的語文課堂外教學內容加以更新化處理。電腦部落中的內置教學資源可以直接連通到教師的登錄系統中,支持教師隨時隨地進行資源的查找和取用。為了維持內部資源的實際性特征,校方可與外部學習網站建立關聯關系,不分國界、不分省市,實現多個學校語文教學資源共享,真正以資源強化的體系優化建設,實現語文教學實際質量的高度提升。
同時在中職院校內也存在一種常見現象,即電腦機房中可用的電腦資源配置明顯處在供需失調的狀態中。在考試前后期間,機房內常常會出現“人員爆滿”的現象。對于此,一般中職院校都表示校內可供增加計算機設備的資源量數比較短缺。因此針對這一點,中職語文教師可以同校方商議,開發基于移動端口的“學習部落”。開發方式可以選擇校外購買或校內開發,具體以中職院校的綜合實力為準。當校方開發了移動端口時,學生就能夠在校園網覆蓋區域內,通過學號登錄網上學習學習系統,同步查詢校內語文教學資源和練習資源。如此一來學生就可以在更加自由的環境下,隨時展開語文方面的自主學習活動。
四、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創設校外教學平臺
在中職語文教學體系中,教師能夠起到主動作用的部分畢竟只占學生時間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時語文教師要在課堂環境中為學生傳達的,除了基本的語文知識內容外,也要輔助學生建立自學和正確自學的綜合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可以聯系校方,要求創設以語文知識學習和語文信息查詢為基礎的網上教學平臺。考慮到中職學生的上網習慣,校方可將校外教學平臺以網頁的形式加以建設,網頁內設置學號登錄和密鑰登錄的限制可有效保護考試資源和習題資源不外泄。
平臺板塊可以分為三個內容,其一是語文教學資源,內置平面版的教材、課后習題答案(講解版)、課內讀物、課外讀物等內容。該部分的內容應盡量不與校內“電腦部落”中的資源重合,要盡可能包含校外可用的中職語文學習資源,旨在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其二是微課資源。微課需要以校內教師為主進行錄制,錄制內容以語文課時中的核心教學內容為主,每節課程時長在5-8分鐘,支持移動設備觀看。當校內教師資源或質量有限時,校方也可購買“慕課”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時常較短,但教學質量更高的國內外教學視頻,從而以變動教師的形式,激發學生上網學習的樂趣。其三是考試系統。包括簡單的課時練習、階段練習、期末練習等模擬的考試板塊。考試內容也分為幾種不同的考試類別。一是固定板塊,即放置在微課視頻后的復習考試內容,與微課中的教學內容保持對應。而是活動板塊。該板塊以教師或校方的設置為主,考試題目具有一定的活動性特征。一般對于非大型的考試內容,該板塊支持提交即出分。得分結果的內容旁還可以添加題目解讀,使得學生能夠在考試后立即獲得指導思路,可有效減少學生因考試和試卷解讀存在時間差而形成的記憶淡化現象。當教師需要學生完成作業時,可要求學生在電腦端口中完成課時作業,一方面環保,另一方面也能通過計算機作答的方式減少學生對于作業和考試的被動情緒。此外,教師也可以利用網上學習平臺成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實體課堂設置為以教學實踐為主的結構,從而減少課堂中為學生講解理論的時間,直接提升中職學生在語文方面的應用能力。
五、結語
綜上,文章以信息化教學為背景,對當前國內中職語文教學體系可以被優化的幾點思路進行了探討,并根據思路內容和當前的信息化教育水平簡單寫出了一些設計思路。從文中所述的設計內容中可以得知,目前語文教師若要提升教學效果,就必然要使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融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思路,如此才能在自主化、信息化的雙重優勢下,完成語文教學體系的優化目標。
參考文獻:
[1]劉馨陽.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微課程在語文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D].渤海大學,2017.
[2]吳梟.開展合作學習,優化語文教學——基于信息化教學視角的分析[J].速讀旬刊,2016(3).
作者簡介:陳昭昌(1979—),男,漢族,福建廈門人,本科,中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語文信息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