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作為學生接受基礎教育的最初級階段,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試圖從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的幾個步驟入手,試圖以三維目標作為指導思想,通過觀察、學習、借鑒直接和間接經驗,總結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的策略,最終服務于學生的未來和人生,也為我國的新課改和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積極性;策略
小學作為學生接受基礎教育的最初級階段,毫不夸張地說,它幾乎直接影響著學生中學的基礎知識積累情況和學習知識的能力,甚至進入一所怎樣的大學以及擁有怎樣的未來。數學是學生一生中最實用和關鍵性的學科之一,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自然也是人是任重道遠。筆者認為,想要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得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吸引學生,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想要讓小學生對數學感興趣,最需要考慮的因素便是數學中的哪些知識最有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者說我們可以通過什么樣的策略或方法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數學的學習上來。筆者認為以下幾個辦法是可行的。
(一)將數學知識與學生興趣點聯系起來
據筆者觀察發現,很多學校附近的小賣鋪的生意幾乎都是靠小學生撐起來的,而即使是那些剛剛入校的一年級小學生,大部分也幾乎能準確地說出某些小零食、小玩具等商品的準確價格,且能運用屬于自己的一套思維方式來確定自己手里的現金能購買多少。這個發現令筆者欣喜若狂,于是在后來一個班的加減法教學中就模擬了小賣部買賣法。而在另一個班,筆者仍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法,跟著教材亦步亦趨。前者效果很顯著,學生反響很好,家長普遍反映孩子特別愿意幫家長跑腿買東西,大部分學生能準確說出較為系統的流水賬,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興趣點相結合,也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后者的效果明顯不如前者。“小賣鋪買賣”教學法,雖然只是個案例,但是也堅定了筆者繼續關注學生興趣點的教學思路。
(二)將游戲借用到課堂教學中
很多學生之所以不喜歡上課,更多的是因為課堂的約束和控制。“好孩子,背背手,排排坐”依然是很多幼兒園的管理方式,到了小學階段,傳統教學對于紀律的需求和強調就更加明顯了。而小學生正處于好動、語言能力迸發式發展的階段,在一定時間段內的正襟危坐,對他們來說本是就是壓力,需要一個較為艱難的克服和適應過程。在此基礎上,還要帶著目標和任務去學習,這就會增加他們心理負擔,換言之,“知識未學,壓力先行”,這大概也是部分課改專家提倡的“寓教于樂”的意義所在吧。
關于將游戲借用到課堂教學中,筆者也曾經有所實踐。如在大于號和小于號的課程學習中,筆者就采用小組合作游戲學習的方法,把班級前后桌同學按照就近原則進行分組。每組發放一根塑料軟尺,在三名同學的合作下完成對一名組員身高的測量。筆者的具體安排是:除了被測量的學生外,另三名同學分別負責拉直軟尺、看測量數值、記數。同樣的程序共進行四次,即每個組員的身高都會被測量。最后教師要求學生自己想辦法把同組學生的身高從大到小或者從小到大給予排列。無論采取怎樣的比較方法,最終學生都能把我大小的區別和比較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該游戲教學不可獲取的環節,學生沒有被冷落感。且因為一直在師生、生生互動,學生沒有壓力感,更多的是參與感。總之,基本上能實現寓教于樂。
其實,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感興趣的方法不止以上兩種,還可以借助兒歌等方法,這些都需要我們小學教師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學習,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繼續開發。同時,我們應該明白,長遠的教育教學光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得想辦法實現學生從最初級的“感興趣”的階段到“積極性”的有效過渡。
二、師長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認識要到位
所謂積極性,就需要考慮到學生和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無論教師為了做好教學如何想方設法,都屬于外因,而真正起作用的是內因,即學生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只有學生有了對知識的渴望,才會帶著問題來學習,才能實現數學教學的實用性,并為學生的生活服務。
雖然當前有相當部分家長比較抵觸和老師配合教學,甚至有人認為教師把教學任務轉嫁到了家長身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學校和家庭的聯合確實能夠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的得以保持。據筆者觀察發現,家庭、學校雙管齊下語抓教育的孩子成績更好,學習積極性更高,接受知識的效率也更快。一個孩子是家庭的未來,一群孩子是學校的未來,所有的孩子都是國家的未來,因此無論教師還是家長,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刻意去劃分哪些是教師的職責,哪些屬于家長的職責,我們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只要是有利于孩子學習的,我們都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盡最大努力去做。
三、通過一定的激勵機制來維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無論是學習數學的興趣還是積極性,都是需要加以維持和加以鞏固的。筆者認為最好的方法便是通過有效地激勵機制將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轉化為習慣。據研究,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周期一般為三周21天。家長和教師也可以借鑒此方法,將之運用到對于學生數學的學習積極性的維持活動中。如給學生設立一個學習賬戶,由教師和家長共同統計監督,以每周為階段,一個學期為周期,以學習積極性及成果為標準,由家長統一支付。到了期末,方可動用這個賬戶中的資金,可以實現學生長期以來的某個心愿等。
通過一些激勵性的機制確立,讓學生懂得努力和珍惜,并產生成就感,有了責任意識,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勞動,充滿正能量。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和理念,學校實施教育教學的基本目標應該是實現三維目標的第一維:知識與能力,其次才是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者相互聯系,層層遞進,越到高一級就越考驗教師的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這是一種理論層面的完美建構,是我們廣大一線中小學教師需要用畢生的力量去實踐的,我們無法要求人人都能百分百做到,但是起碼要將之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在從事教育教學的路上不斷向它靠近。
參考文獻:
[1]段珍花.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年第22期.
[2]李旭紅.淺析如何將游戲有效引入到數學課堂.小學生(下旬刊),2017年第11期.
作者簡介:楊淑霞,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教場小學。
注:本文系2017年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號:GS[2017]GHB014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