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我國經濟格局與社會結構的變化與調整,現階段青少年出現犯罪行為的情況日益嚴重,并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對我國的社會發展起到了極大的阻礙作用。從一定角度上來說,誘發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分為多種,基本上可以涵蓋社會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個人因素三種。也就是說,在研究青少年犯罪關系時,必須要從多個角度進行整合和剖析。基于此,文章主要圍繞著社會失范、教養偏差少年犯罪關系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社會失范;教養偏差;關系
相關的犯罪學家曾經明確指出:任何人的體內都潛在犯罪動因,即潛在的犯罪人,通過個人與社會的聯系可以有效地減弱這部分犯罪動因的作用,降低違反社會準則的越軌行為和相關的犯罪行為。然而,一旦這種聯系作用發生減弱的時候,個體就會不受限制地發生越軌行為,即我們所說的犯罪行為。結合該理論的分析可得,個人的犯罪行為會導致犯罪人與親朋、社會等聯系遭到嚴重的破壞。一旦個體對這種聯系遭到破壞感到恐懼,可以控制人為犯罪的發生,反之則相反。因此,我們在探討青少年犯罪關系的時候,應該充分地結合上述的理論,從根本上杜絕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發生。
一、社會失范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
改革開放為我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促使我國全面進入了社會轉型階段的發展中。受到經濟格局與社會結構的轉變影響,國內的經濟和思想日益開放,且互聯網技術日益發達,越來越多的不良信息充斥著青少年的頭腦,以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的社會心態正在腐蝕著青少年的行為規范,尤其是高消費的社會現象對青少年的心理以及行為造成了巨大刺激。可以說,高檔消費的社會模式正在腐蝕著青少年的靈魂,使得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出現了扭曲的現象,尤其是對于一些抵抗誘惑力較差的青少年而言[1]。
在當前的社會中,我國一直想要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并對其進行了多年的實踐。然而從目前的實踐效果來看,貧富差距的情況仍舊明顯,甚至比以往更加嚴重。在當下以經濟為基礎的社會文化中,所有的制度和活動基本上都以“經濟”為基礎進行開展,從而成為個人人生價值的體現。
包括教育在內,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認為教學活動開展的目的是為了學生可以在社會中更好的立足,獲得更好的發展,所開展的教育活動基本上是依照經濟運行規律進行開展的,這無非會讓部分學生的心理產生異樣。如學生成績比較薄弱的學生,往往會被教師忽略,他們會認為自己學習不好,無法獲得成功發展。在這種教育環境之下,部分學生為了證明自己以后的發展與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無異,會比較急于求利,一旦進入社會參加工作或者個體經營,很容易出現行為與道德方面的失范,容易為了一己私利,引發犯罪[2]。
另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對于普通家庭而言,不再是奢侈品,甚至青少年人手一個。根據實驗研究表明,網絡上的圖像或者言語描述對青少年的思維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作用。由于多數青少年掌握文字符號的能力有限,所以使得網絡視頻、電視等對他們的示范影響較大。
二、教養偏差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
(一)家庭教養缺失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
家庭成員是青少年主要接觸的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的父母。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家庭成員的行為習慣會對青少年性格的形成產生直接的影響。一旦父母存在不良行為和不良嗜好,如家暴、喝大酒等,都會造成青少年性格方面的缺失。青少年的身心處于起步發展的階段,對外界的事物往往會存在較強的好奇心,尤其是喜歡模仿周圍人的行為習慣。可以說,青少年的父母若存在社會行為示范的情況,很容易導致青少年的行為出現偏激、暴躁等情況,違反犯罪的幾率相對會更高一些。另外,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對于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當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導致他們出現思想偏激、行為激進。
(二)學校教育缺失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
青少年犯罪屬于一種表象行為,表象的背后交叉著多個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犯罪過程。可以說,青少年犯罪不僅是社會問題,同時也是教育問題,學校教育質量的好壞極大程度上會對青少年的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目前,多數學校考評指標較為片面,相應得到的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僅將考試成績作為判定一個學生素質好壞的唯一指標,極大程度上使得學習成績薄弱的青少年容易出現自暴自棄的情況,再加上老師疏于管理,他們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理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時期,經濟格局與社會組成結構都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在變化期間一些無法掌握的因素很有可能會誘發青少年產生犯罪行為。針對于此,家庭以及學校等作為承擔社會控制或者起到紐帶作用的機構,必須要充分地發揮好自身的責任與職能,輔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杜絕青少年違法犯罪事件的發生頻率。總而言之,青少年犯罪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社會問題,涉及到的原因多方多面,我們必須管控好各個動因,引導青少年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李旭,豆小紅.社會失范、教養偏差與青少年犯罪關系探討[J].中國青年研究,2014(06):96-101.
[2]何芳.社會轉型期青少年行為失范的成因與對策[J].天中學刊,2011,26(03):61-65.
[3]楊默涵,陳曉慧,覃婕.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時代特征和新要求[J].犯罪研究,2017(04):21-32.
作者簡介:章嘯(1995—),男,漢族,浙江金華人,浙江警察學院2014級三大隊治安系在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