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媚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1
顱內動脈瘤是因為腦動脈局部血管發生異常改變而導致的腦血管瘤樣突起屬于神經外科常見疾病。顱內動脈瘤一旦破裂,不僅會壓迫和破壞腦組織,還可能會發生腦積水、腦血管痙攣等嚴重的并發癥,所以致殘和病死率較高。開顱夾閉術和介入栓塞治療是目前主要采取的治療方法。為了使動脈瘤患者臨床護理療效得到提升,現把我院神經外科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顱內動脈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體會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神經外科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236例顱內動脈瘤患者,并隨機分為對照組(116例)和試驗組(1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都根據病情給予了專科護理,試驗組以此為基礎實施圍手術期護理。
1.2 治療方案 所有的患者中,行可脫彈簧圈栓塞術(GDC)的有150例,行開顱動脈瘤夾閉術的有86例。
1.3 評價方法 對所有患者手術前后實施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并實施組間對比;運用問卷調查對患者對醫療護理的滿意程度進行評價;出院時根據良好、中殘、重殘、死亡標準評估并比較兩組患者的預后。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用±標準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組間比較,用%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組間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圍手術期護理
2.1 術前護理 (1)在術前護士應該和患者及家屬進行良好的溝通,向其講解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和動脈瘤相關知識,以及術前注意事項、治療方案等,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積極的配合治療;(2)對患者的癥狀和體征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如果發現患者出現動脈瘤破裂的先兆癥狀,及時通知主治醫師采取相應措施;做好心理護理,平穩患者心態,防止產生恐懼、激動等情緒,進而導致顱內壓升高,多鼓勵患者習慣在床上大小便,防止術后出現尿潴留、便秘;遵醫囑對煩躁不安者使用鎮靜劑,對癲癇患者使用正確癲癇藥物治療;(3)鼓勵清醒患者咳嗽咳痰。
2.2 術后護理 (1)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嚴密的觀察,術后根據規定檢查,如果發現特殊情況及時報告主治醫生;(2)體位護理。加強對術前肢體活動有障礙或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體位護理,術后盡早翻身叩背,便于咳出痰液,翻身叩背時避免對手術傷口造成壓迫,患者術后可以采用頭高位,把床頭抬高20°—30°,有利于顱內靜脈回流,防止發生腦水腫;(3)引流管及切口的護理。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性質、顏色、引流量,防止引流管受壓、扭曲、阻塞、脫落;如果引流量突然增多,應考慮活動性出血,及時通知主治醫生處理。觀察切口處敷料滲血情況,及時換藥;(4)腦血管痙攣的護理。尼莫地平可以解除血管痙攣,擴張血管是動脈瘤常用藥,但此藥對血管刺激性大,易引起血管炎,外滲造成皮膚損傷,使用時應選擇較粗血管,使用留置針,并使用微量泵或者輸液泵控制滴速。同時嚴密的監測患者的血壓情況,使患者安全度過腦血管痙攣期。
3 結果
3.1 兩組患者GCS評分及滿意度調查情況比較(見表1)
根據表1得出,試驗組術后GCS評分與滿意度比對照組有明顯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2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見表2)
根據表2得出,試驗組患者預后恢復良好的明顯比對照組高,中殘、重殘和死亡人數明顯比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4 討論
顱內動脈瘤作為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會對人們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所以在圍手術期對顱內動脈瘤患者加強病情觀察可以及時掌握病情變化,防止發生各種并發癥,術前有效的宣教可以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是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降低病死率的關鍵,全面預防術后并發癥和出院指導,可以及時發現動脈瘤破裂的潛在影響因素,使患者的生存質量得到提升。
本研究結果顯示,顱內動脈瘤患者實施圍手術期護理后,術后GCS評分和護理滿意度明顯提升(P<0.05),說明術前宣教的重要性,說明手術期護理對患者術后恢復意識狀態、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有重要作用;試驗組預后情況比對照組優,說明圍手術期護理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焦慮和恐懼狀態,并獲得患者和家屬的配合,而因此提升了其滿意度。
綜上所述,顱內動脈瘤患者圍手術期正確的護理是手術成功的基礎,能保障預防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陳維艷.顱內動脈瘤圍手術期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34):3859-3860.
劉輝.顱內動脈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7,20(08):139-141.
李士雪.顱內動脈瘤圍手術期的護理體會[J].大家健康旬刊,2016,10(0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