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 李丹 胡西
【中圖分類號】R473.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1
腹腔鏡下結直腸腫瘤切除術在臨床上十分常見,屬于一項微創技術,具有較多優勢,如術中出血量少、并發癥少、手術時間短等,現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而在此期間對其實施一套有效的護理干預十分重要[1]。本院對手術室護理對腹腔鏡下結直腸腫瘤切除術患者功能恢復的應用意義進行分析,并總結分析結果(2016至2017年),具體情況見下文描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本院收取對象為腹腔鏡下結直腸腫瘤切除術患者,收取時間在2016.2.18-2017.5.16之間,對收取80例腹腔鏡下結直腸腫瘤切除術患者進行分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
觀察組各項基本資料——性別: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齡:年齡上下限值分別為82/30,平均年齡(56.23±1.03)歲。
對照組各項基本資料——性別: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齡:年齡上下限值分別為82/31,平均年齡(56.58±1.83)歲。
2組腹腔鏡下結直腸腫瘤切除術患者在各項臨床資料對比中無顯著差異,即性別、年齡等,因此,可采用P大于0.05來表示,能進行對比。
1.2 方法
觀察組(腹腔鏡下結直腸腫瘤切除術患者)-采取手術室護理干預。
對照組(腹腔鏡下結直腸腫瘤切除術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包括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照料以及基本的健康教育等內容。
1.3 觀察指標
對比且分析兩組腹腔鏡下結直腸腫瘤切除術患者的指標,即各項臨床指標。
對比且分析兩組腹腔鏡下結直腸腫瘤切除術患者的指標,即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與判斷 采用SPSS20.0軟件對本文所有研究數據及結果進行評價,對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后,計數資料——(并發癥發生率),采用“%”來表示,計量資料——(各項臨床指標),采用T值來表示,2組腹腔鏡下結直腸腫瘤切除術患者在研究中對比各項資料具有統計學意義,用P小于0.05來表示本次研究數據能夠進行科學的對比。
2 結果
2.1 將2組臨床指標進行比較 觀察組腹腔鏡下結直腸腫瘤切除術患者臨床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各項指標,P值<0.05。如表1:
2.2 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幾率 觀察組腹腔鏡下結直腸腫瘤切除術患者并發癥發生率2.50%,明顯低于對照組,2組間相比較,P<0.05。如表2:
3 討論
結直腸腫瘤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類型,該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給臨床治療增加了困難。腹腔鏡手術為一種新型手術,效果顯著。在此期間給予其一套有效的護理對提高手術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實施手術室護理干預,取得滿意效果,具體措施如下:①術前準備工作: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病情情況進行充分的評估,從而為醫生提供患者詳細的基本資料[2]。在手術前3天指導患者進行半流質飲食、手術前2天為流質飲食、手術前一天給予患者甘露醇加葡萄糖氯化鈉注射用水混合進行口服。②體位護理:由于術中需取患者足高頭低體位,同時需對患者雙肩采用約束帶進行固定,應在其肩膀下方墊一軟墊,避免對皮膚造成損傷。此外,需將患者下肢固定在置腳架上,有利于輸液,由此提高患者舒適度。③心理護理:由于手術限制,護理人員應采用多種方式與患者進行交流,以此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其能夠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增強戰勝疾病的自信[3]。④術中監測:在實施手術時,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如血糖、血壓等,使其各項水平能夠處于正常水平內,若發現任何異常情況應及時告知醫生進行處理,并協助醫生進行搶救工作。
本次研究數據,觀察組患者臨床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各項指標,P值<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2.50%,明顯低于對照組,2組間相比較,P<0.05。
總而言之,腹腔鏡下結直腸腫瘤切除術患者實施手術室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值得進一步探究與推廣。
參考文獻:
張玲玲.手術室護理干預對腹腔鏡下結直腸腫瘤切除術患者恢復的效果評價[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6,21(6):927-929.
傅玲玲.手術室護理干預對腹腔鏡下結直腸腫瘤切除術患者恢復的效果觀察[J].保健文匯,2017,10(6):99.
張晶,曾瑩,蔣健梅等.手術室護理干預對腹腔鏡下結直腸腫瘤切除術患者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刊,2016,18(7):728-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