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蓓
【中圖分類號】R4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1
全麻蘇醒期躁動(emergence agitation,EA)是指在全麻手術后麻醉蘇醒階段發生的興奮、妄想、肢體無意識動作等一系列躁動行為表現。此種情況下極易影響患者的循環系統,使其血壓、心率異常增快或升高[1],還可由于肢體無意識動作而導致意外脫管,甚至造成氣管痙攣或食物反流誤吸等問題[2]。而腹部手術與其他手術相比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該手術患者在全麻蘇醒期出現躁動的概率也明顯增大[3]。如何加強對全麻下腹部手術患者蘇醒期躁動事件的預防,成為了現階段臨床學者共同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本文中,筆者制定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方案對腹部手術患者進行干預,經試驗發現該方案在預防躁動事件上有確切效果。現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0例患者收治于2015年1月-2017年10月,均于我院接受全麻下腹部手術治療,ASA評級Ⅰ~Ⅱ級[4]。按隨機非盲法對入選病例進行分組(50例/組),其中Ⅰ組有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段25~76歲,平均(46.1±7.4)歲;平均麻醉阻滯時間(4.78±1.49)h;Ⅱ組有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段23~75歲,平均(45.3±6.8)歲;平均麻醉阻滯時間(4.75±1.52)h。兩組均知曉且同意參與此次研究,排除伴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精神性疾病及血液病者,以及處于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兩組間的基線數據(如年齡、性別、平均麻醉阻滯時間等)由統計源軟件分析處理,P>0.05,滿足研究對照條件。
1.2 方法
Ⅰ組患者按常規標準進行干預及處理,包括常規術前訪視、協助患者完善各項基礎檢查、麻醉前給予導尿處理等。Ⅱ組患者接受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方案干預,包括:
1.2.1 心理疏導及宣教 麻醉前與患者積極溝通和交流,向患者與其家屬講述全身麻醉的相關知識,包括操作方法、大致過程及實施目的等,重點強調全麻后會發生的感官異常情況,同時告知患者各種引流管(如導尿管、胃管等)的作用及其可能引起的不適,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和安慰,使患者從思想上、心理上做足準備,以保持情緒愉悅,避免產生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進而加大麻醉蘇醒期發生躁動的風險。
1.2.2 體位舒適性護理 完成腹部手術后,囑患者取去枕平臥體位,并注意維持正確的體位,以免壓迫到神經或血管。若患者有使用約束帶,還需詢問其約束帶的松緊度,按時對其體位做適當調整,以盡量確保患者的舒適。對于伴呼吸系統或循環功能異常者,應對其意識、基礎生命體征等進行密切監測,以防躁動事件的發生[5]。
1.2.3 規范應用鎮靜、鎮痛類藥物 術中視情況向患者提供鎮靜、鎮痛類藥物使用,以進一步加強對全麻蘇醒期躁動事件的規避。術后,患者無麻醉藥作用會逐步產生痛覺,此階段若未給予鎮靜或鎮痛處理,也容易由于劇烈疼痛而導致躁動的發生[6]。為此,護理人員應做好相關的病情監測工作,遵醫囑向患者提供鎮靜及鎮痛類藥物自控泵注。
1.2.4 做好動脈血氣分析的監測工作 經全麻下腹部手術治療后,部分患者可能由于術中各種麻醉藥物的殘留而引起呼吸道梗阻、通氣障礙等情況,并可導致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的發生,進而因頭痛、煩躁等癥狀而導致全麻蘇醒期躁動的發生[7]。護理時,醫護人員應注意檢查患者的呼吸系統是否通暢,嚴密監測患者的動脈血氣分析相關指標,并采取相應措施處理等。
1.3 評估項目 對兩組以下項目作評估:①躁動發生率,②收縮壓(SBP),③舒張壓(DBP),④心率(HR)。其中躁動發生率根據下述評分標準(由②、③、④項統計)判定:①0分。表示患者未發生躁動,處于安靜狀態;②1分。表示經吸痰、吸氧等處理時,患者有肢體躁動的情況出現,但在說明相關操作知識、適當疏導后躁動有明顯緩解;③2分。未遭受刺激的情況下患者出現躁動反應,且有自行拔管的意圖,需適當制動;④3分。患者嚴重不配合,需強行制動[8]。
1.4 統計數據分析 研究數據通過SPSS20.0統計源軟件處理,其中計數類數據的檢驗由執行,描述形式為率(%);計量類數據的檢驗由t執行,由(±s)的形式作出描述,輸出P<0.05,表示數據比較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兩組方案對患者躁動事件的預防情況
兩組在全麻蘇醒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躁動表現,其中Ⅱ組躁動程度評測分數為1分、2分者共6例,無一例評分為3分,躁動發生率為12.0%,而Ⅰ組躁動程度評測分數為1分者7例,評測為2分者4例,評測為3分者2例,共13例發生躁動,發生率為26.0%。兩組相比,Ⅱ組的躁動發生率顯著低于Ⅰ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所示:
2.2 兩組方案對患者血壓及心率的影響情況
兩組的SBP、DBP及HR基礎值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蘇醒期上述指標檢測值相比,Ⅱ組均優于Ⅰ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所示:
3 討論
躁動是麻醉手術患者的一種特殊并發癥,患者常有交感神經興奮的表現,在臨床上又有血壓增高、心率增快及各種無意識肢體動作等癥狀特征。其發生與麻醉操作有直接關系,此外,腹部手術中各種器械刺激、患者對麻醉知識缺乏了解及手術室環境陌生等也可增加該并發癥的發生[8-9]。躁動對患者的術后恢復有嚴重影響,尤其是對心肺功能不全、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還可加大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風險[10]。
有研究表明,在全麻下腹部手術期間實施精心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減少躁動事件的發生,從而促進患者的術后恢復[11]。胡同慧研究觀察72例全麻下腹部手術病例資料,發現患者在接受術前宣教與心理防御機制的建立、術后舒適性護理、合理使用鎮靜及鎮痛藥物等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后,患者發生躁動的概率可降至16.67%。本研究觀點與此看法基本一致。適當的心理疏導及宣教能夠讓患者從心理、精神兩方面減輕負擔,有充足的準備接受一系列臨床麻醉及治療;舒適的體位能夠避免增加患者軀體不適,能夠使患者從生理上感到舒適;鎮靜、鎮痛類藥物使用能夠進一步避免由于劇烈疼痛而導致躁動的發生;而做好動脈血氣分析的監測工作,則可加強對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等相關并發癥的預防,方便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處理,以起到預防躁動事件發生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Ⅱ組患者在接受上述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后,其躁動發生率僅為12.0%,并且患者的躁動程度均較輕,無一例躁動程度評分3分。結合兩組的血氣分析指標分析,Ⅱ組蘇醒期的SBP、DBP及HR指標檢測值相比Ⅰ組均更低,進一步肯定了該護理方案在腹部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對腹部手術患者實施精心、有針對性的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減少全麻蘇醒期躁動事件的發生,并盡量維持患者血壓及心率的平穩,適合在今后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錢葉蘭. 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對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的效果分析[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 2014,13(4):82-83.
黃靖雯. 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在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中的應用效果[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5,8(33):159-160.
馬雪. 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降低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的臨床效果分析[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6, 20(2):102-104.
鄒雪芹. 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的臨床效果[J]. 中國醫藥導刊, 2015, 17(9):957-958.
韓艷芳, 張梓童, 鄧亞芳. 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在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中的應用效果[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5,21(11):171-172.
陳怡. 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對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的效果觀察[J]. 轉化醫學電子雜志, 2016, 3(2):71-72.
孟麗艷. 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在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中的應用分析[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6, 7(13):254-255.
陳志峰. 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對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的療效評價[J]. 護士進修雜志, 2013, 28(20):1884-1886.
鄭兆青. 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對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的作用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22):269-270.
吉士莫爾牛. 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對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的臨床效果[J]. 世界中醫藥, 2017,5(a1):33-34.
靳楠楠. 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減少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的臨床效果[J]. 臨床研究, 2016, 24(11):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