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
【中圖分類號】R743.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1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不斷加劇,高血壓腦出血(HICH)等一系列老年高發病癥發病率持續增高,高血壓腦出血是一種常見性神經外科疾病,致死率和致殘率較高、病理機制穩定性差,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康造成了巨大隱患[1]。截至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可完全根治的治療方式;因此在臨床治療中,選擇有效的治療方式,對提升療效、降低致死率、改善預后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采取微創穿刺和小骨開顱兩種治療,對其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0例,對照組接受小骨開顱手術治療,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齡45~76歲,平均年齡(58.5±5.0)歲,病程2~4年,平均病程(2.5±0.5)年;觀察組接受微創穿刺手術治療,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齡46~77歲,平均年齡(59.0±5.5)歲,病程2~4年,平均病程(2.5±0.5)年;兩組患者均已通過相關檢測,確診為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且無其他感染性疾病,并以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小骨開顱手術治療方案,根據CT定位技術,對血腫部位體表進行觀察,并選擇手術范圍;利用縱直切口法,切口長度為8cm,以撐開器打開組織,確保顱骨的可見性,保證手術環境;以咬骨鉗擴大骨窗,擴大范圍為3×3cm,確認血腫位置,進行硬膜切剝,腦穿針穿刺;進行皮開窗操作,操作范圍為2×2cm,清除血腫后取引流管置于血腫腔內,術后48h內拔除。觀察組采用微創穿刺手術治療方案,選擇血腫抽吸術和尿激酶沖洗引流的方式進行手術,使用CT掃描確定血腫位置,采用卡尺和圓規輔助定位,在滿足最大層面血腫、皮層最近的部位進行穿刺點定位,盡量避開腦組織主要功能區,以血腫中心為進針方向,以頭皮距離為穿刺深度;以定位點為參照,對血腫部位進行假想點瞄準,垂直于血腫中心進行操作,抵達血腫中心后取出針芯,緩慢進行注射器抽取,連接引流管,血腫抽取量低于70%時達到減壓目的,伴隨適當氯化鈉溶液引流;血腫腔內選擇尿激酶注射給藥。劑量為20000u/次,1次/d,引流管夾閉2h雞皮孔明西歐美國開放引流,持續至血腫消除[2]。兩組患者術后定時接受CT檢查,確認血腫完全消除后方可拔除引流管,縫合傷口并進行清潔。
1.3 觀察指標 神經功能缺失情況采用NISS標準進行檢測,檢測指標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個指標;顯效:91~100%;有效:18%~90%;無效:評分低于18%。應用GOS評估標準評估其預后情況,根據臨床反應分為如下指標。1分:患者死亡;2分:患者進入植物生存狀態;3分: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重度病殘,神經清楚;4分: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中度病殘狀態,喪失一部分行動能力;5分,輕度神經功能障礙,生活自理能力正常,無其他并發癥。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描述采用(±s)% 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NISS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前評分為(11.50±3.03),治療后為(4.63±2.15);對照組患者治療前為(12.33±3.25),治療后為(5.71±3.24);兩組患者相比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組間對比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中顯效30(75.0%)例,有效10(25.0%)例,無效0(0.0%)例,綜合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中顯效為21(52.5%)例,有效16(40.0%)例,無效3(7.5%)例,綜合有效率為92.5%;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計算x?值為8.420,P值為0.003,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中GOS評分為1分0例,2分0例,3分6例,4分4例,5分30例;對照組患者中1分1例,2分2例,三分6例,4分10例,5分21例;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計算x?值為8.261,P值為0.000,P<0.05,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及相關疾病的發病率在近年來持續增高,臨床上治療種類眾多,形式復雜,主要治療方式分為開顱大骨瓣內血腫清除手術、顯微血腫清除手術、小骨孔開顱血腫清除手術、內科保守治療及微創穿刺血腫抽吸引流術[3]。
開顱大瓣清除術具有視野開闊、血腫暴露明顯,便于操作的優點,但操作過程中較易引發大出血,風險較高;顯微清除術精細止血效果顯著,但其造價昂貴,性價比優勢不強,對手術操作要求過高,不利于臨床大范圍推廣;小骨孔烤爐清除術創傷性略小于大骨瓣清除術,術中視野相對較弱,針對血腫量過大的情況時具有一定的手術局限性,對手術準備和操作要求較高[4]。保守治療不存在手術風險,因此適合病癥程度較輕、血腫量較小的患者。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近年來微創醫學取得了很大進步,正呈現出對傳統開顱術的替代趨勢;腦室鏡系統和立體定向技術應用的實用性較強,極大的提高了手術精度,同時相較于其他治療方式,其操作難度低,手術步驟清晰簡便,便于人才培養,耐受性較高。相關研究報告顯著,術后出血情況與穿刺損傷無關聯,患者出現凝血功能障礙與血腫形態和手術操作方式相關,血腫穿刺術的清血腫清除量一次不得超過70%,同時不能低于30%,否則將導致顱內壓失衡;血腫清除量過多時也將導致相關病變,一般情況下高于60ml,成效越大,清除速度越慢,如不能徹底達到減壓效果,則導致患者死亡;因此顱內高壓是造成腦出血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誘發相關并發癥;相較于其他治療方式,微創穿刺術的導致風險的概率較小,因其不需全身麻醉的提點,也能一定程度的降低顱內壓力[5]。
綜上所述,微創穿刺手術方法和開顱手術方法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均有一定療效,對比之下微創穿刺治療方式實用性更強,風險更低,治療效果更具優勢,具有積極的臨床研究價值,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米萬均.微創穿刺與小骨孔開顱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療效的評價[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2):124-125.
白易欣.微創穿刺與小骨孔開顱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療效比較[J].中華衛生應急電子雜志,2015,1(5):48-50.
余鵬飛,麥興進,符樹強等.不同手術方式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比較及復發影響因素分析[J].重慶醫學,2015,44(13):1839-1841.
劉道清,江敏,周志娟等.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與微創穿刺引流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療效比較[J].醫學綜述,2014,20(15):2807-2809.
陳果,董偉.顱內微創穿刺血腫引流術治療老年高血壓腦出血的效果及對NT-proBNP、HMGB-1和GM-CSF水平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2):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