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路 馬曉辰
摘 要:“互聯網+”時代,文博旅游景區的數字化展陳、智能化管理以及“在線旅游”在國內外的發展已頗具規模。本文將結合文博旅游業數字化建設的典型案例,剖析“互聯網+”技術嵌入文博旅游業的創意、途徑和趨勢。
關鍵詞:“互聯網+”技術;文博旅游業;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22-8122(2018)03-0015-04
一、引 言
中國即將跨入國民休閑時代,國內旅游消費的水平和層次不斷提高,文博旅游已成為消費熱點。然而,國內文博旅游產業激烈競爭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多制約因素,如文博旅游項目特色不突出、文博旅游資源規劃和開發不合理、衍生產品創新乏力等。文化主題公園的同質化建設,一波又一波的“古城熱”、“名人故里熱”等,浪費了大量社會投資,也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為了打破這一發展瓶頸,國內文博旅游市場正積極擁抱“互聯網+”。
隨著文博旅游需求的激增和新技術的應用,尤其是文博旅游在線產品的開發,使該產業形成了中長期利好。文博旅游業已成為近年來國內外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包含了新媒體語境中區域歷史文化傳承的政治意蘊、媒介邏輯和文化認同[1]。借力“互聯網+”技術,充分發揮旅游地居民與旅游企業的積極性,有利于打造區域旅游觀光帶,整合文化旅游線路,完善重點旅游區的文化產業要素,提升旅游創匯能力,實現全球旅游目的地建設的突破。
二、文博旅游實體景區的數字化展陳
隨著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實體文博旅游景區的展陳方式從單一的文字說明和靜態圖片形式,向多元化的、多終端的數字化形式轉化。
(一)大屏顯示技術呈現展品文化影像
大屏顯示技術應用影視、動畫、聲效、互動等元素營造出一個層次豐富、生動有趣的展陳空間,它比傳統展陳手段更逼真、更具沉浸感和沖擊力。該技術能將展品、知識和信息融入到歷史故事和情節中去,其戲劇效果、節奏、韻律和場景,使景區的展陳氛圍與格調實現了升華,為游客帶來了全感官、立體化的極致體驗。
傳統旅游需要游客到景區實地游覽,有的游客或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觀賞景區的每個角落,每個游客對景區的喜愛程度也不一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多媒體技術能在手機、電腦或是其他數字設備的系統中創建全景區,還能有地圖導航等功能。應用視頻,游客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和偏好,進行有選擇的觀賞,使旅游目的性更為明確。通過圖像集成整合文字和多張圖像,以較好的視覺效果進行發布,改變了單一的旅游體驗。輔以音頻對景區旅游信息進行介紹,聲音的高低快慢、抑揚頓挫更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在文博旅游景區的外面,一般會采用戶外全彩LED顯示屏。景區建筑一般都比較有特色,或與城市風格相合,或有特別的創意設計,戶外LED顯示屏須與這些建筑完美融合。這些屏大都采用非標準的異形結構,外觀漂亮,不但能播放門票信息,而且一般會滾動播放對景區的視頻介紹。這樣的人性化設計,不僅能夠緩解游客在排隊過程中的焦躁情緒,還能使觀賞更富有文化意味。
文博旅游景區內部有更多的創意LED顯示屏。比如,浙江杭州低碳科技博物館內有一個2.5米直徑P4可伸縮的球形LED顯示屏(又叫LED伸縮球);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使用了一個4米直徑P6室內全彩LED球形屏,而芝加哥博物館采用了P10的LED圓柱屏,等等。三星堆博物館的交互藝術裝置“青銅發財樹”把樹的影像投射在幕布上,只要游客從“樹”下走過或伸手撥動“樹枝”,就會有無數神奇的“金幣”落下。
(二)虛擬現實技術提供交互式體驗
虛擬現實技術涉獵計算機仿真技術、多媒體技術、傳感器技術、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等多個分支。它創建了多源信息的虛擬世界,具有多感知性、交互性和浸沒感等技術優勢。用虛擬映射可以聯系實體景區和虛擬景區,高精度再現實體景區的型式數據和空間關系,在特定條件下虛幻景區可以取代實體景區。虛實結合的技術為游客提供了更多感官選擇和動態視景,帶來與眾不同的旅游體驗。漫游的發生一般都在一個虛擬環境里,甚至可以實現對虛擬環境的操作,比如改變看到圖像的大小、可以從正反角度去觀看等。3DIVR,COM經過詳細的編排和代碼的應用,可以完成與現實情境的對接。
中國孔廟-都江堰文廟百科全景數字博物館是使用三維漫游技術實現漫游的典型之一,讓游客可以待在家里點點鼠標就能參觀文廟,獲悉新鮮的資料訊息,體驗傳統的儒家文化。游客可以通過對鼠標的操作,點擊全景到地面,通過虛擬的網絡用戶切換回將格子星際之門的都江堰寺,從大成門線到人民大會堂,與崇敬孔子的大廳和四配十二哲,你也可以參觀國內的第一所孔子六藝體驗園,很輕易地參觀和走遍體驗園的大小角落。
“數字敦煌”項目充分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把洞窟、壁畫、彩塑及其他敦煌遺產進行色彩學復原與重建,加工成高智能數字圖像;通過數字處理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研究成果和一切相關資料,匯集成電子檔案和虛擬展示平臺;并通過航空攝影、激光掃描、近景攝影等技術手段獲取了莫高窟482 個洞窟以及周邊220 平方公里地區的壁畫、雕塑、洞外環境、地形、地貌等全方位三維數據和影像數據,建立起敦煌莫高窟地區的數字地面模型、三維環境、正射影像、以及古文物的三維可視化模型,在虛擬空間中實現敦煌壁畫歷史故事的三維演繹[2]。
又如,應用三維技術虛擬的九寨溝景區,虛擬的九寨溝景區還原度非常高,景區的一個很小的地方都在虛擬九寨溝景區里,游客可以不用離開家就能夠體驗九寨溝風景,就像是感受一次九寨溝的自駕游。再如,金沙遺址第五展廳4D影院長期上映的《夢回金沙》,是金沙遺址博物館傾情打造的一部4D電影,通過施放捅背、耳風、滾珠、掃腿、噴水、座椅升降、刮風、下雨、閃電、下雪、煙霧等特效,使觀眾仿佛穿越3000年時空,不僅能充分了解古蜀王朝由杜宇到開明的歷史變遷過程,更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古蜀文化的歷史魅力。
(三)電子翻書系統提升參觀趣味性
電子翻書系統又叫虛擬電子書,將翻書這個動作轉換成圖形圖像,實現互動反饋甚至是自動翻書。電子翻書系統的主要原理是體感控制,基于動作跟蹤技術,適合任何投影機、液晶屏、LED大屏幕、等離子、數字視頻墻等界面。當參觀者做出揮動手臂的動作時,虛擬電子書就似普通書籍一樣自動打開、前后翻頁,甚至還能選擇章節。電子書的翻閱內容除了文字,還有動畫、視頻、圖片等,不僅靈活便捷,而且新奇有趣。
例如,在金沙遺址博物館陳列館的第一展廳遠古家園中有一個古代建筑虛擬書,外觀是一個制作成書形的小屏幕,游客只需在頁面上揮揮手,就能夠翻閱虛擬書,了解古蜀國建筑形態以及建筑建造過程。
(四)三維數字還原技術實現文物全方位展示
三維模型是基于Microsoft.NET平臺,建立一個完整的三維可視化系統中的IDL語言。利用三維建模,實現裁切割據斜面的作用,根據三維立體空間的相關應用,采用掏挖技術解釋并推理地形層次的三維特點及變化[3]。三維復原虛擬仿真系統通過實際測量展品實物或者分析展品圖片的比例、形態,再借助三維建模得到立體圖像。該技術主要針對較小的文物,細節刻畫準確,仿真性強,有利于古文物的保護、更新和延續。
在四川自貢的恐龍博物館內,運用三維建模技術,盡可能還原了恐龍的外觀、種類和生長環境,讓游客可以親眼看到恐龍的各種情況。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游客休息區旁放置的LED屏幕提供了一項高科技服務——“指尖上的文物”。它通過實拍和掃描采集文物的三維數據及色彩紋理信息,再經過后期的制作生成文物的三維模型,并用55寸高分辨率工業級多點觸摸一體機進行展示,游客只需動動手指,便可在屏幕上任意旋轉和放大文物,多角度、高清晰地察看每一個細節。如若在觸屏上做出動作指令,還可使屏幕中的文物720度旋轉或翻轉,在細觀尺度下全方位呈現展館中展出的玉琮、玉璧、玉璋等珍貴文物。
(五)幻影成像技術創造虛擬仿真視覺感受
幻影成像技術利用光學錯覺和立體成像原理,讓展品以真彩色三維影像在空中成像,再將這個三維數字圖像實時輸出并顯示在超大幅面的環形投影幕墻上。該技術根據空間大小來調節文物體量,可以不受場地等因素的限制,而且在普通的光照環境下虛擬仿真視像仍清晰可見[4]。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中的大型幻影成像“青銅立人”,將實體展品的尺度放大,重現了神秘的祭祀氛圍。在金沙遺址博物館第二展廳王都剪影中玉器展示窗旁有一個小小的屏幕用于展示金沙制玉工藝流程,屏幕中放映的影片也運用了“幻影成像”技術:利用光學原理和“實景造型”相結合的方式展示金沙制玉工藝流程。這種繪聲繪色、虛幻莫測的演繹方式非常直觀,令人印象深刻。
三、“在線旅游”的興起及發展
近年,國內在線旅游企業歷經了從少數企業壟斷到眾多競爭者參與的階段,文博旅游業也衍生出機票、酒店、度假、文化周邊產品等形式多樣的產品[5]。在線旅游服務商、垂直搜索旅游網站、用戶點評網站等,都在積極擴大市場份額。文博旅游業的商業模式呈現出多元化、差異化的發展形態。
在線旅游是采用互聯網與機構內部信息網的信息構架,將實體旅游景區以三維立體的方式完整呈現于網絡上的旅游方式[6]。將傳統旅游與計算機網絡活動結合起來,構筑了在線旅游所需要的信息傳播渠道,從而引領旅游文化進入“全民共享”時代。
(一)“在線旅游”突破地域限制,培育全球受眾
在線旅游作為實體旅游的補充,使傳統靜態游覽轉變為動態參與式游覽,通過數字智能交互形成虛擬環境下的多維圖像,使觀眾獲得多感官體驗,提升了在線旅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例如,三星堆數字博物館與百度百科合作,運用3D全景成像技術打造數字全景博物館,實現了線下和線上的緊密結合,電腦端和手機端的同步展現。借助“無墻博物館”,互聯網用戶通過音頻講解、實境模擬、立體展現等多種形式,能身臨其境地觀賞珍貴展品,更加便捷地獲取信息和史料。數字平臺突破了實體館的地域限制,有利于提升三星堆文化的全球傳播力和影響力。
又如,金沙遺址4D影院展演的4D電影《夢回金沙》借助兩臺2萬流明的巴可高清數字電影機、巨大的熒幕和動感座椅,通過施放捅背、耳風、滾珠、掃腿、噴水、座椅升降、刮風、下雨、閃電、下雪、煙霧等多種特效,讓觀眾仿佛穿越3000年時空,不僅能夠很好地了解到古蜀王朝由杜宇到開明歷史變遷過程,更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古蜀的歷史文化魅力,大大提高了金沙遺址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7]。
在線旅游的出現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藩籬,大大緩解了實體景區旅游的人流量壓力,同時也增加了景區傳播渠道,讓游覽者能夠有更多選擇,多元化欣賞景區魅力,感受文博旅游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互聯網+”技術拉近歷史文化與現代人的距離
在線旅游不僅僅是單純地將實體旅游景區數字化,它還能數字化采集、存儲和處理本土文化信息。“互聯網+”技術突破了傳統枯燥的展示模式,將不同歷史時期的環境風貌、人文風俗、名人故事、歷史事件、代表性建筑、文化地標等信息得以鮮活、動態地再現,增強了互動性和趣味性[8]。
比如,“錦點”是四川省成都市推出的首個文化文物大型智能數字化平臺,它相當于一本成都文化遺產的百科詞典。它采集了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永陵4個博物館重點區域,以及寬窄巷子、錦里、琴臺路3個歷史文化街區和青羊宮、合江亭、寶光寺等12處歷史文化建筑在內的地理數據、空間信息數據。游客只需動動手指,通過互聯網便可以將成都的113家博物館、6354處不可移動文物、14213件珍貴文物的詳細信息一網打盡。在全景瀏覽過程中,受眾可隨心所欲地選擇前進、后退、縮放、俯仰、飛行等多種模式,甚至能從空中角度俯看文化遺址的360度全景,“文物控”還可以720度近觀珍貴文物。
又如,武侯祠博物館的“魔幻合影”能讓游客與三國名將“并肩而立”,擺拍各種姿勢。看似普通的魔幻明信片,只要用手機掃描明信片背面的二維碼,再用手機對準明信片上的圖像,就能通過手機屏幕看到展品的三維圖像,并能通過音視頻、動畫、特效等多元化方式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通過APP應用,游客還可以進行面具試戴和衣服試穿,體驗“穿越”的快感。
再如,青城山景區觀光的靜態參觀方式己經不能滿足旅游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該景區具備開發宗教旅游的基本條件。通過“互聯網+”技術將傳統休閑旅游與宗教旅游相結合,能夠在愉悅身心、消除疲勞的同時,給人帶來心靈的充實、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慰藉。
四、文博旅游景區管理的智能化系統及應用
近年來,數字技術、信息技術不僅會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聽體驗,也改變著文博旅游景區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效率。一系列智能化系統的應用,使景區管理工作也正式邁入發展“科技化”的時代潮流[9]。
(一)智能檢票系統緩解客流壓力
想要增加景區的旅游人次,有一個方便簡單的購票環境是很重要的。每逢旅游旺季,游客數量陡增給景區門禁系統帶來了不小的壓力,而自動售票和檢票系統能有效緩解這個問題。同程旅游、途牛旅游、驢媽媽旅游網,都可以直接、快速購買旅游景區門票,還可以直接預定酒店及住宿等。網友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游覽日期、購票數量等,既節約人力和時間成本,又能夠刺激旅游經濟的發展。
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博物館的自動售票機,能識別二代身份證和網絡訂票的二維碼,現場支付或票據打印都十分快捷。門票帶有條形碼,游客只需通過電子檢票系統就能進入景區,免除了人工檢票的繁瑣流程。三星堆博物館有兩個展館,而游客用門票通過電子檢票系統只能每個展館進入一次,第二次刷票后門票失效。這樣的智能檢票系統服務不僅可以通過控制每個展館的游客量來保護文物,也使參觀更加有序。青城山-都江堰景區也設有自助售票機,游客可以在自助售票機領域直接買票,極大地提高了購票速度。
引入二維碼技術和PHP技術,使微信購票及支付機制成為可能。在微信上進入洛帶博客小鎮的微信公眾號,就可以進行微信購票,利用微信支付功能完成購票,該功能深受用戶好評。
(二)周界防護系統和入侵報警系統保護文物安全
周界防護系統和入侵報警系統是高靈敏度的電子系統或網絡。周界防護系統是在建筑內外設置振動、微波、紅外等前端探測器,探測錘擊、爆炸、焊槍等所有可能引起震動的入侵方式,有異常情況報警信號就會傳輸到防盜報警控制中心,再通過報警管理軟件進行日常管理和異常情況處理。入侵報警系統利用傳感器技術和電子信息技術,探測并指示非法進入或試圖非法進入設防區域的行為,將及時發出并處理報警信息。
三星堆博物館就運用了周界防護及報警系統,實現了探測、指示、控制、記錄(查詢)、傳輸等功能,大大緩解了人工安保壓力,提高了監控精準度和效率。
(三)環境因素傳感系統全時監控文物保存條件
環境因素傳感系統能夠有效監測并相應調控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二氧化碳、光照紫外線、有機揮發物等,能迅速解讀和自動化分析數據,實現自動預警功能。比如,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就在展廳內布設置了環境因素傳感系統,還建立起全館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平臺,以建設和維護文物保存的最佳環境條件。用高新技術對文物保存環境進行實時監測,這對文物及其管理人員來說都是福音。
(四)大數據管理系統預測物流趨勢
九寨溝景區集“世界自然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綠色環球”三項桂冠于一身,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內的旅游勝地,其豐富的水體景觀、生物景觀、地質地貌景觀、氣象氣候景觀和人文景觀吸引了眾多游客慕名而來。“數字九寨溝”工程,是中國景區數字化管理的示范性項目,其理念方法、運營模式和技術體系構成了中國景區的數字化建設標準。九寨溝景區的限量旅游策略、人車分流理念、動態環保系統等,在全國景區中都是率先垂范的。目前,九寨溝景區正在積極探索和實踐物流管理體系的數字化,積極利用大數據分析預測物流趨勢,未雨綢繆,及時應變。
五、結 語
綜上所述,“數字化”是文博旅游業發展的趨向。使用新媒體技術的終極目標在于最大限度、更大范圍地吸引公眾走進景區,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新媒體技術能使文博旅游景區的基本社會職能和文化傳承職能都得到拓展、延伸。可以預見的是,我國文博旅游業的數字化建設方興未艾,還將展開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建構更富活力的知識化形象和充滿互動的體驗式平臺。
參考文獻:
[1] (美)約瑟夫·R·多米尼克.大眾傳播動力學:數字時代的媒介(第九版)[M].傅玉解改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5).
[2] 黃克忠.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文物科技保護[J].敦煌研究,2000(1).
[3] 李俊山,王蕊,李建軍.三維視景仿真可視化建模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2).
[4] 張蘇卉.數字博物館的沉浸性研究[J].創意與設計,2013(2).
[5] 陳穎.旅游新業態方興未艾[J].決策探索,2015(16).
[6] 李鋒.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與創新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4(8).
[7] 但紅燕,徐武明.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動因及其效應分析——以四川為例[J].生態經濟,2015,31(7).
[8] 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編著.中國文化旅游產業報告2017[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7(8).
[9] 劉光宇,李彥雪.智慧旅游用什么贏得未來[J].科技智囊,2015(11).
[責任編輯:思涵]